大唐英傑譜:良相典範,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唐太宗即位後,拜房玄齡為中書令,杜如晦為吏部尚書,二人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

大唐英傑譜:良相典範,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房玄齡出生於官宦之家。曾祖房翼,北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壯武伯;祖父房熊,釋褐州主簿;父親房彥謙,好學,通涉《五經》,富有辯才,是魏、齊間的山東學者

房玄齡自幼耳濡目染,頗承其父遺風。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儒家經書,又向父親學得一手好書法,工草隸。十八歲時,齊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縣尉。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國公晉陽留守李淵率兵入關,房玄齡於渭北投靠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參軍。

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擊破王世充後,認為張亮“倜儻有智謀”,遂推薦給李世民,任秦王府車騎將軍,委以心膂”。其他,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聰明識達,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經房玄齡舉薦以後,得到李世民重用的,後都位至卿相。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負責管理文牘,每逢軍書奏章,停馬立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李淵對房玄齡深加歎賞,對侍臣講:“這個人深重地瞭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一定能瞭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

後來,隱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屬,房玄齡與杜如晦一併被驅斥於外任。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幫助李世民謀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功為一等。房玄齡因功進爵為邢國公。

房玄齡追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備嘗創國立業之艱辛。他時刻不忘創業之難,警鐘長鳴,力戒驕奢淫逸,以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

房玄齡重視吏治,認為吏治問題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國之要道。在選舉官吏的問題上,李世民主張“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現在應當審查官吏,讓他們都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那麼國家就可以無為而治了。”房玄齡忠實地貫徹了他這一思想,大力簡政,並省官吏,“於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員總六百四十員”。

大唐英傑譜:良相典範,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房玄齡精減官吏的做法,對經隋末大亂、人口銳減的唐初來說,既裁去冗官濫職,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門辦事效率,同時也節省國家財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房玄齡精通典制政令。貞觀初年,時值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很不完備,他與尚書右僕射杜如晦共掌朝政,亭臺樓閣等建築物的規模以及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他們二人所制定,在當時獲得美譽。

在修定律令方面,房房玄齡秉持“審查並確定法律和命令,將寬厚平和(的風格)做為宗旨”的思想,簡化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法。自房房玄齡等更定律、令、格、式以後有唐一代都沒有發生過多大變動

貞觀三年(629年)二月,房玄齡改封魏國公,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房玄齡盡心竭誠,早起晚睡。加之他明達吏事,法令寬平,任人惟賢,不分卑賤,人們都稱他為良相。

貞觀九年(635年),房玄齡護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貞觀十一年(637年)封梁國公。

貞觀十三年(639年),加太子少師。他留守京師。他任宰相十五年,女為韓王妃,兒子房遺愛娶高陽公主,顯貴至極,但常常深自卑損,不敢炫人傲物。貞觀十八年(644年),李世民親征遼東高麗,命房玄齡留守京城。

大唐英傑譜:良相典範,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重,李世民派名醫為其醫治,每日供給御膳,並親臨探望。臨終之時,房玄齡對諸子說:“當今天下清平,只是陛下東討高麗不止,正為國患。主上含怒意決,臣下莫敢犯顏。我知而不言,就會含恨而死啊。”於是抗表進諫,請求李世民以天下蒼生為重,停止征討高麗。李世民看見奏表,感動地對房玄齡兒媳高陽公主說:“此人病危將死,還能憂我國家,真是太難得了。”臨終之際,李世民親至其病床前握手訣別,立授其子房遺愛為右衛中郎將,房遺則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時能看見二子顯貴。

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齡與世長辭,終年七十歲。李世民為之廢朝三日,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陪葬昭陵。與初唐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一起畫像並供奉於“凌煙閣”。後配享太宗廟廷。

大唐英傑譜:良相典範,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杜如晦自幼聰慧有悟性,喜歡與人談論歷史、文學方面的知識。隋朝大業(605年—618年)年間,杜如晦被徵為預備官員。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杜如晦,對他說:“你有應付事態的才能,應該作為國家的棟樑,希望你能堅持住這份美德。我想先讓你做個小官,就是俸祿少點。”於是用杜如晦為滏陽縣尉,但不久之後,杜如晦便棄官而回。

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揮軍殺入長安。長安平定後,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為法曹參軍,而後被遷升為陝州總管府長史,視為親信。而太子李建成見秦王府有非常多的人才,害怕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向高祖李淵建議將秦王府的官員都調到外地任職。命令下達之後,被遷到外地的人非常多,李世民對此非常擔憂。當時在秦王記室的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府中幕僚雖然被遷往外地的人比較多,但是沒有什麼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聰慧,能洞察事理,這個人有王佐之才,大王如果為鎮一方,那用不上他,但如果以後要經略天下,那就非杜如晦不可,只有此人才能幫你大忙。”李世民聽到房玄齡的話後才醒悟過來,對房玄齡說道:“你要是不說,差點讓這樣的人才流失啊。”於是李世民向李淵上奏,請求將杜如晦繼續留在秦王府為官。

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政權,同年七月,隴西薛舉進犯涇州,李世民率軍前往討伐,但被擊敗。而後薛舉突然病死,李世民再次率軍討伐其子薛仁杲,並讓杜如晦等隨軍參贊軍事。薛仁杲兵敗投降,後被斬首。

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與宋金剛攻據太原,杜如晦隨從李世民前往討伐,將劉武周擊退。

大唐英傑譜:良相典範,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軍進攻洛陽王世充,而王世充又與竇建德聯合,杜如晦隨李世民先破竇建德,後破王世充。李世民在征討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時,杜如晦隨從李世民參贊軍事,為李世民運籌帷幄,判斷軍勢,李世民根據杜如晦的判斷準確出擊,將各地反王一一消滅。

李世民討伐各地叛亂,威望越來越高,遭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妒忌,二人與李淵的嬪妃張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結,圖謀陷害李世民。淮安王李神通以戰功獲封土地數十傾,張婕妤的父親私下裡找李淵想要那片地,李淵答應他,但李神通以這塊地已經先賜給了自己,於是不願意給張婕妤的父親,張婕妤卻向李淵說是李世民仗勢欺人,讓李神通奪走了土地。而後杜如晦騎馬經過尹德妃的父親尹阿鼠的府邸,尹阿鼠讓家童出來將杜如晦強行拽下馬毆打,並且大罵道:“你是什麼人,敢過我家門前不下馬!”之後尹阿鼠卻讓尹德妃告訴李淵是李世民讓杜如晦欺負尹阿鼠。李世民向李淵深刻辯解,但是李淵十分寵幸張、尹兩人,不信李世民。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李世民常常到文學館與杜如晦等討論經義,而且經常說到晚上。但太子李建成卻對對此非常忌憚,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能讓人擔心的,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於是李建成上言李淵,將房玄齡與杜如晦逐出京師。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拉攏尉遲恭遭到拒絕,於是派人刺殺尉遲恭,失敗後李建成上言李淵將尉遲恭打入大牢。李世民將尉遲恭保釋出來後,尉遲恭打聽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於昆明池對李世民不利,將此事告訴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立刻去找李世民,讓李世民先發制人,但李世民因自己與李建成是親兄弟,所以猶豫不決,尉遲恭勸諫李世民不能以小仁而廢社稷大義,並表示如果李世民不做決定,自己將和長孫無忌逃離,但李世民還是拿不定主意,尉遲恭又與侯君集日夜勸諫。這時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齡和杜如晦,於是派長孫無忌秘密將二人召回,但二人被李淵逐出京師,私自回京就是死罪。李世民於是取自己的佩刀交給尉遲恭,尉遲恭帶房玄齡與杜如晦化妝成道士潛入秦王府。經過與房、杜二人的謀劃之後,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誅殺。事成之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十月,李世民論功,拜杜如晦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實封食邑一千三百戶。

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檢校侍中之職兼任吏部尚書,仍然總管東宮兵馬。杜如晦在任內非常稱職。

貞觀三年(629年),因發生大旱,李世民讓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於名山大川祈雨。同年,杜如晦代替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仍舊管理官員的選拔,與房玄齡一起輔佐朝政。建立臺閣規模以及表彰人物的事情,都是由房玄齡與杜如晦所定。二人在當時獲得的讚譽非常高,稱為良相。

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染病,於是向李世民請求辭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職給他發俸祿,但李世民還是非常擔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醫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後都能望見。但杜如晦最終還是病死,終年四十六歲,李世民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處理朝政。轉封杜如晦為萊國公。

杜如晦死後,李世民作詔書於著作郎虞世南說:“我和杜如晦之間情義深重,今杜如晦不幸病逝,追念他以前的舊功,我非常傷心,希望你體會到我的意思,為杜如晦製作碑文。”

後來,李世民賞賜給房玄齡一條黃銀帶,不禁感到傷心,哭著對房玄齡說:“當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輔佐我,但是賞賜只能給你一個人。我聽說鬼神什麼的害怕黃銀,我再拿一條黃金帶,你帶到杜如晦的靈房去吧。”

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經常夢到他,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員到杜如晦家中慰問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給家裡的賞賜還和之前的一樣。並且封杜如晦的一個兒子(杜荷)為郡公。

貞觀七年(633年),李世民下詔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祭少牢。

貞觀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閻立本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畫像置於凌煙閣,杜如晦位列第三。

大唐英傑譜:良相典範,房謀杜斷——房玄齡和杜如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