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伏羲,一畫開天,天竺釋迦佛,講經說法,究竟誰看得更遠?

原創|遠古的伏羲,一畫開天,天竺釋迦佛,講經說法,究竟誰看得更遠?文化,李淵回


遠古的伏羲,一畫開天,天竺釋迦佛,講經說法,究竟誰看得更遠?

導語:


我泱泱大中華,千年的歷史,風雨中滄桑。燦爛文明耀天下,傳承文化立東方。這一切得益與誰?得益於文明初始,三皇之一的伏羲氏。

我悠悠娑婆國,屹立的古剎,虔誠拜高塔。慈悲救世覺迷津,自度度他悟菩提。這一切受教於誰?受教於遍知一切,人天尊者的釋迦佛。

那麼,問題來了!上古伏羲氏,天竺釋迦佛,他們兩位老人家,究竟誰看得更遠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下面且聽淵回,一一道來!

遠古的伏羲,一畫開天,天竺釋迦佛,講經說法,究竟誰看得更遠?

一、文明始祖的伏羲氏


1. 以農立國,社稷正神


我中華文明,以農立國,據我國最早的文獻資料之一的楚帛書記載:伏羲氏被稱為創世神,和女媧並稱為福佑社稷的正神。

當然,這麼一位偉大的人物,歷史賦予了他很多稱號和名字:比如,伏羲,皇羲,恓皇,太昊,青帝等。不過,根據淵回查閱的資料。傳說伏羲氏,姓鳳,本名鳳伏羲,字太昊。他的生日是農曆(夏曆)的三月十八日。伏羲氏所處的時代,根據淵回的推算大概是在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

幾千年後的今天,河南周口的淮陽還保留著他的陵墓。景區也很大,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下。至於,伏羲氏為什麼有這麼多名字。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歷史上伏羲曾經和其他一些神明做過合併。簡單來說,也就是把眾多神明的功德,集中在伏羲身上來供大家紀念了。但是,無論如何,

這都絲毫影響不了伏羲氏是我們中華文明始祖之一的重要地位。

下面淵回羅列一些伏羲氏的重要貢獻:

  • 一畫開天,推演八卦。
  • 結繩為網,授人以漁。
  • 變革婚姻,制定禮節。
  • 創作文字,定名萬物。
  • 發明樂曲,創作歌謠。


2. 一畫開天,文明先始


早在遠古的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就在肥沃的中原大地上開啟了偉大農耕文化。從居無定所的遊獵生活,到飼養耕種的聚群而居。人們的生活質量,獲得了質的提升。先民們在廣袤的華夏大地愉快的生活成長。

但是,月有陰晴圓缺,天有不測風雲。

盤古開天闢地,我們都很熟悉。盤古已經開過一次天了。為什麼到了,伏羲氏這裡,又一畫開天呢?

淵回認為,盤古的開天闢地,是物理上的天,自然上的天。結束了自然世界混沌的狀態。這裡的伏羲氏一畫開天的“天”,是人文意義上的“天”。是中華民族從蠻夷到開化的標誌,為中華民族掃除了心智上的陰霾,奠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文化、文明、歷史基調。可謂是意義重大!

遠古的伏羲,一畫開天,天竺釋迦佛,講經說法,究竟誰看得更遠?

二、慈悲救世的釋迦佛


1. 東西有聖人,心同理也同


首先,淵回要亮明一個觀點:

東方有聖人,西方亦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


這是什麼意思呢?請跟著淵回往下看:

孔子,老子,釋迦佛陀基本是同時代的人,這是所謂的東方有聖人,西方亦有聖人。

  • 孔子提倡,智,仁,勇。
  • 老子講究,慈,儉,讓。
  • 釋迦佛陀宣揚,戒,定,慧。


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這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君子有所謂,有所不為,此所謂戒,此所謂儉。老子云:“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釋迦佛陀說,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繼而自度而度他,普度諸眾生。

由此可見,不僅東方有聖人,而且西方也有聖人。這個心是一樣的,這個理也是一樣的。

遠古的伏羲,一畫開天,天竺釋迦佛,講經說法,究竟誰看得更遠?


2. 佛法雖西來,枝繁於東土


佛家理論,雖然來源於西天印度,但卻紮根於東土華夏,枝繁於東土華夏。

就像前面提到的,佛家的理論和中國土生土長的儒,道兩家的理論有很多共同之處。所以,才能很好的被我們所認同,才能很好的在中華大地上生根而發芽,枝繁而葉茂。

令人遺憾的是,佛法在印度天竺卻銷聲匿跡。令人慶幸的是,佛法之全部理論已經完全傳入國內。並且,在中國本土發揚廣大。中國禪宗文化,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遠古的伏羲,一畫開天,天竺釋迦佛,講經說法,究竟誰看得更遠?


三、迴歸正題,誰看的更遠?

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末學淵回,就只能在這個以凡心測聖智了。

伏羲氏,雖然沒有對未來做出一個預測。但是,他一畫開天,奠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基礎。這個功德是十分巨大,並且不能磨滅的。再加上,後人在其創立的道家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演化發展。淵回也相信,伏羲氏留下的精神遺產會被我們中華民族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在未來,定會用它發揮更大的作用。

釋迦佛陀,講經說法八十餘年,留下大量佛經典籍。雖然佛經中不乏對未來的預言和預測。但是,據目前淵回了解,那些並不是佛陀的本意。佛家,佛法的重點在於解脫修行,慈悲救世。救黎民於水火,度眾生得菩提。那些有關預言預測的事情,並不是佛家精神的重點。

那究竟是誰看得遠呢?淵回的答案是,都看得遠,不過是側重點不同而已。雖然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並不是我們文化研究的重點。正所謂,文以載道,教以化人。此心同,此理同!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李淵回,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