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重塑美國?紀錄片《美國工廠》觀感

2019年那一部紀律片最值得觀看,我想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推薦這部《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獲得了19年聖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片大獎。

聖尼斯電影節是美國專注於推廣獨立製片電影的小眾電影節,但是近年來發展的很好,為主流商業電影培養和推薦了很多優秀的電影人,也是好萊塢大電影公司的主要人才市場,其創始人是美國傳奇電影人羅伯特.霍福德。還記得那個在《美國隊長2》裡飾演神盾局高官的人麼,沒錯就是他。

說起這部紀錄片,首先不得不提它背後的故事,首先它是Higher Ground和Netflix兩家公司合作的推出的作品。Netflix不用多介紹,這個流媒體的商業巨頭近些年在影片內容的獨立製作上,戰績輝煌,無論是好萊塢的傳統電影發行公司迪斯尼、華納等。還是更早開創原創內容佔據電視龍頭的HBO。都將Netflix作為了自己的頭號競爭對手。但是我今天要說的主角還不是Netflix,以後有機會我會也會和大家分享更多關於Netflix的傳奇經歷。

另外一個合作方-高地。本是名不見經傳的一個新制片公司,但是一出手就是重磅作品,其幕後的掌舵人一直到影片上映獲獎以後才終於得以曝光,就是美國的前任總統奧巴馬伕婦。奧巴馬也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卸任後進軍影視業的前任總統。可能由於身份的特殊所以在影片前期,甚至高地的拍攝的工作人員都不知道其幕後的老闆竟然是奧巴馬。同時也有人聲稱這是奧巴馬對現任總統特朗普的一種政治立場上的反擊,尤其是重新振興美國製造業的策略上,雙方打得分歧很大。而特朗普上任後,一直在不斷的去除奧巴馬留下的政策。

現在,讓我們說回這部影片本身。故事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市,這是一個由獨立戰爭後退伍軍人創建的城市,大約有20萬左右的常駐人口,是飛機發明者萊特兄弟的故鄉。2008年美國通用汽車工廠倒閉,當地裁剪一萬個工作崗位,這也是當時美國經濟危機之後,美國製造業衰退的一個縮影。而同時2010年中國企業加大了對美國市場的投資,在美國開始恢復一些倒閉的工廠。而影片中的這家工廠就是由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福耀集團重新投資並運行的。

其實整個記錄的故事脈絡比較簡單和清晰;

第一階段;美國地方政府和民間人士的歡迎和感激,感謝福耀帶來了就業和活力,但是中美雙方對於是否引入工會制度沒有達成共識,為整個事件埋下了導火索;

第二階段:隨著兩種文化的碰撞,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中方有上千名員工作為技術支持和指導在美國工廠工作,而美方也派遣主要崗位的主管到中國總部進行參管學習。雙方試圖找到互相理解和有效相處的方法。能夠讓美國工廠儘早的虧損的狀態。

第三階段:中美雙方文化和核心訴求的差異導致另一股重要勢力的介入,UAW(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雙方就是否引入工會介入展開博弈。

第四階段:福耀聯合美國反工會組織LRI,成功狙擊UAW的介入,通票通過保持無工會的制度。並且最終在2018年福耀美國代頓工廠正式盈利。

第五階段:福耀推廣流水線機器人,未來將大量取代現有崗位的人工,又一輪新的製造業變革,會影響更多的人的變革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

影片本身的所表達的觀點相對客觀,並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但是影片裡反映的現實和反思值得細細品味。

一是美國為什麼會出現大規模的工廠倒閉,特朗普政府的觀點是中國的勞動力便宜,導致大量的美國工廠在海外投資,是勤勞吃苦的中國人搶奪了美國人都得工作機會,因此他要重新振興美國製造業,要阻止國內企業去海外投資,將工作機會留給美國人。我相信但凡學過一點經濟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美國製造業的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特朗普也一定知道,但是作為競選的牌面之一,這無疑是一個很討好美國民眾的策略。片中的美國老牌通用汽車公司後來在09年申請重組,10年重新上市,在全球市場的表現有所回升,但是工廠關閉和裁員依然是沒有避免的事情。就在2019年還宣佈關閉了5家北美工廠,包括總部所在地的底特律工廠。所以可見,美國製造業的問題其實並不外部,而在於內部,正是影片中的UAW,工會。

UAW成立於1935年,當時美國的汽車行業發展黃金時期,但是汽車工人缺要忍受超長的工作時間,待遇和福利的嚴重不平等。因此工會成為汽車工人的爭取自己權益的帶頭大哥,通過組織罷工,迫使克萊斯特,福特等汽車廠商提高工資。至此“潘多拉魔盒”就正式被打開了。汽車企業與汽車工人之間的博弈就陷入了一種脫離市場經濟、脫離價值交換的邏輯之外的一種形式。不斷的罷工在不斷提升汽車工人的待遇的同時,也在極大的消耗美國汽車行業的競爭力,特別是面對日本汽車廠商的競爭,據前段時間在得到的“邵恆頭條”節目中,提到過一組數據。2007年美國通用汽車的工人,包括福利在內的每小時薪水是73美元,日本的豐田只有48美元。而與此相反的是工作效率的反差。日本工廠的工人一年能大概能生產67輛汽車,而美國只能生產21輛。所以可以認為正是UAW的不斷干涉,導致了美國的車企的人工成本始終無法下降,面對全球化競爭節節敗退。並且工會自身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他們不再是一心想為工人爭取利益的公益組織,而逐漸變成了吸附在企業和工人之間,他們利用工人與企業進行談判,為自己收取高額的管理費用,如果不隨心願就組織罷工。經過多次的罷工,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呢?就是工廠關閉,工人失業。而工會可以帶著他們的管理費離開,進駐到下一個企業去。發現沒有,這又是一個典型的代理人機制,就像塔勒布說的,這些中間代理人並沒有skin in the game。雙方面對的是“不對稱的風險”。工人罷工後,短期取得了勝利,獲得了待遇的提升,長期來看卻導致工廠的最終倒閉,他們將面臨更長時間的失業和沒有收入。《美國工廠》裡的幾個人物,有的一年半沒有任何收入,有的無法償還房貸,連運動鞋都無法給孩子買。有的一把年紀還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夢想回到中產階級。而反觀工會卻是憑藉會員費,購買土地房產、修建高爾夫球場,絲毫沒有失業的風險。這就好比金融界的很多基金經理就算一年下來業績行業墊底,但是依然有百萬年薪。代理人制度的弊端和特點,即使在不同行業中都發揮著類似的作用。行為經濟學一直在研究,一些理性的行為和政策,往往會由於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而導致非理性的結果。工會組織是這樣,美國的房租限價政策、食糖業農民得補貼政策等等都是類似的尾大不掉的負激勵政策。這些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工會組織起到的負面激勵作用,是美國製造業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這個影響不消除,逆勢恐怕很難挽回。正是看到這點,新興的汽車廠商特斯拉,才會選擇在中國上海建設新工廠。哈雷的工廠遷到了歐洲,很多傳統車企,依然在持續的關閉北美工廠。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美國的人力成本這麼高,福耀還要去美國開廠,經過後續查證了一些信息,其實曹德旺是算過一批帳的,雖然美國的人工成本的確比亞洲更高,但是其他方面的成本卻更划算,比如水電、政府的稅務優惠以及不需要進口的關稅。因此整體算下來成本還是比在國內低。所以在控制人工成本上,福耀非常堅決的不讓工會進駐,並且不惜支付一百萬美金的代價請反工會組織LRI來狙擊工會。並很快在2018年開始實現盈利。

從此可見,其實美國本土並不是缺乏競爭的優勢,只是被人工成本攤銷的太厲害,中國的人力管理和效率加上美國的市場優勢是可以實現工廠盈利和解決社會就業的兩全的。當然代價是往昔豐厚的福利待遇真的一去不復返了。但即使這樣,恢復製造活力,穩態的發展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契機。

另一方面,中國的競爭力也不僅僅是低廉的勞動力,現在看來已經過時的標籤和偏見,中國的企業在全球化的佈局中的確具有其他國家不具備的魄力和眼界。中國的企業已經開始在全球範圍尋找最佳的資源配置方案,保持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下,結合行業的發展趨勢,突破固有的思維。中國的輸出不光限於低附加值的產品和原料,也能輸出先進的製造文化和管理。

中美貿易戰持續了這麼久,也終於在12月13日達成了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方將分階段取消對華產品的加徵關稅,實現由升到降的轉變。雙方能夠初步達成共識、共同探索解決問題,我相信是所有人都樂於見到的,就像《美國工廠》影片中一樣,雖然中間經歷了一些波折,但是經受住考驗,可以求同存異,共謀發展,福耀抵制工會進入,並最終快速取得盈利的案例可能會為美國政府真的解決問題,提供了正面的素材和證明。

最後,影片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就是產線機器人技術的進入,這或許是未來全球都要面臨的新的挑戰,人工智能、機器人兩個軟硬兼施的技術將會替代目前大量的人力,我們每一個人,甚至這個社會是否已經做好迎接這個挑戰呢?

誰在重塑美國?紀錄片《美國工廠》觀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