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會有家長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指什麼?”其實,確切來講,孩子的學習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但從學習知識這方面來講,家長可以用以下幾個問題來衡量孩子的學習能力:

當孩子閱讀一段資料時,他是否要某些外界因素的引導,例如,他人的指導或查看書中評論等,才能讀出書中的重點與精華?

當孩子在做數學題時,他是否通過翻書或查看筆記,才能找到解題的思路?

對於這兩個問題,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我也敢肯定的說,當你的孩子在旅遊勝地遊覽時,他必須通過導遊的講解,才能發現風景的美麗;當你的孩子在觀賞電影、戲劇時,他必須通過他人的指點,才能發現這些電影、戲劇的藝術氣息......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這是因為一個時刻需要他人的指導才會學習的孩子,”被動接受知識“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固有習慣。而在這種”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孩子往往失去了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甚至是選擇知識的能力,如果沒有他人的參與,他將不能獲得任何知識。

到了七-八年級,由於孩子所學科目以及所學知識難度的增加,一些不喜歡動腦筋的孩子很容易就會依賴老師,進而養成”被動學習“的習慣。而我們所提倡的”課前預習“的學習方法,就能讓孩子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進而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當然,課前預習還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這一結論已經被很多教育專家論證過,並且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第一,課前預習為孩子準備了一種學習的精神優勢。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學習過程就像體育比賽的過程,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只有具備一種”必勝“的信念,才能取得好成績。同樣的道理,只有孩子具有了自信的心理狀態,他才能帶著自信去聽課,才能取得好成績。在聽課之前,如果孩子做了課前預習,那他就像進行了”火力偵察“一樣,能夠發現將要學習的內容的問題和難點,就能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孩子在聽課時就能保持一種積極主動、應戰自如的心理狀態了,而這種心理狀態正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精神優勢。

第二,課前預習能夠讓孩子形成積極的思維定勢。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思維定勢,例如,有些孩子很自卑,他們認定了自己就不是學習的材料,在這種思維定勢的影響下,他們的學習成績總也提升不上去。

課前預習——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但通過預習之後,孩子的這種思維定勢很可能就會發生改變。它會使孩子產生這樣的思維:課前我預習了,這堂課我一定能聽得很好,當這種積極的思維變成孩子的思維定勢時,孩子的學習自信心就會極大的增強。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課前預習是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講,課前預習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孩子帶著疑問和重點去聽課,提高聽課的效率。

在討論學習方法的時候,很多孩子常常說:”我每天都在認真的聽課,但一節課下來,我常常會很累,而且回憶起這一節課所學的內容,我頭腦中是一塌糊塗。“

其實,這是大多數孩子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們知道,初中一節課所學的知識比小學一節課所學的知識要多得多。早聽課之前,由於孩子對所學知識缺乏理解,再加上他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節課45分鐘都會全神貫注的聽課,所以,聽完一節課之後,他們不僅會感覺到很累,而且還會覺得什麼都沒有學明白。

但如果孩子在聽課之前,能夠把所學內容預習一下,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一個學習成績很棒的孩子這樣分享他的經驗:

在預習的個過程中,我會發現很多問題。例如,當我預習多邊形這一課時,為什麼任意凸邊形的外角和都等於360度,書上的證明過程我怎麼也看不懂。因此,第二天老師講到這部分內容時,我格外認真去聽,終於把它的證明過程弄明白了。

在預習過程中,我還能很清楚的發現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例如,我對繁瑣的證明題感覺到很厭煩,因此一看到這樣的題目我就頭疼。但當我知道了自己的這個缺點之後,在老師講課時,我就會去主動尋找老師的解題思路,例如,看到類似的題目,老師是從哪方面入手開始想的......漸漸的,再遇到類似的題目,我也不頭疼了。

課前預習——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2.讓孩子主動回顧以前的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曾經有一個孩子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情:

由於七年級的最後一次考試我的成績很出色,因此由七年級向八年級過渡的那個暑假我是玩過來的,真的一點書都沒有看。

開學後,我正想以積極的學習狀態去開始八年級的學習,但第一節數學課我就深受打擊。我記得當時學的是奇數和偶數的求和公式,看到奇數偶數時,我就已經暈了,什麼奇數、偶數、質數等之前學過的概念我都已經忘了,再加上求和公式,我更是犯糊塗了。因此,第一節課我聽的雲裡霧裡,後來我看了看課後練習題,我竟然一道題也不會做。就是從那一刻起,我覺得我學習的信心大受打擊,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的學習成績開始下滑。

其實,這個孩子在上課之前,如果能夠拿出1個小時的時間來預習功課,那他第一節課的聽課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他更不會因此而失去學習的信心。

預習不僅能使孩子發現問題和自己某方面學習能力的欠缺,還能使孩子發現很多記憶的”盲點“,例如,以前學過的知識已經完全忘記了,以前學過的概念搞混淆了......當孩子發現自己這些方面的知識存在欠缺後,他就會主動去複習前面所學過的知識。這樣,當孩子把那些前面學過的知識弄明白後再去聽課,他就能很輕鬆的跟上老師的步伐,能夠積極的跟著老師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從而達到最好的聽課效果。

3.使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發生明顯的改變。

預習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努力、自我提升的探索過程,在預習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彌補自己知識和能力的欠缺,可以帶著問題和重點去聽課......在預習過程中,孩子所有的這些行為和動作都是積極的、主動地、自願的,所以孩子的學習狀態也是積極的、主動的。

當孩子能夠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對待學習時,他們就會去主動尋找學習的樂趣,更多的去體驗學習的成就感。所以,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就會變成一種樂趣,而這一切都將歸於學習的前期準備——課前預習。

既然課前預習有這麼大的功效,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做好課前預習呢?其實,這很簡單,家長只須引導孩子做好以下幾點便可以了。

方法一:讓孩子把握好預習的時間

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會說:”什麼時候預習最好?“其實,根據預習的時間不同,預習可以分很多種,如階段性預習,指孩子用一個比較完整的時間,把下一階段要講的一章或幾章的新內容自學一遍;還有學期預習,是指在假期裡,孩子把新教材先自學一遍,瞭解新學期的知識特點,以便使自己能夠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看待學習。

這些都是非常好的預習方法,但孩子們最常用的預習方法是課前預習,一般來說,是指在前一天晚上把明天老師將要講的內容預習一遍。這樣孩子不但不會把預習的內容忘記太多,而且還可以帶著問題和疑問去聽老師講課。

因此,家長們要想孩子有很好的聽課效果,引導他們在上課的前一天晚上預習就可以了。但家長們也應該注意,在引導孩子預習的同時,還要兼顧整體的學習計劃。

一個八年級的學生,在一次學習經驗交流大會上,他談到了自己在預習時間安排上遇到的教訓。

七年級結束後的那個暑假,他聽別人說預習能夠提高學習成績,於是他利用暑假時間預習了下學期要學的幾何。結果,這個方法還真靈,他的幾何成績一直在班裡遙遙領先。

這個學生嚐到了甜頭,他逢人便講預習的好處,他自己也近乎迷信預習的”威力“了,因此,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他又拿出了老辦法,集中一切課餘時間來預習新開的物理課,想在這一學科上也勝過其他同學。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他不僅物理沒有學好,其他科目的成績也出現了明顯下降的趨勢。

本來很有效的學習方法怎麼會忽然失去效果了呢?他的老師後來幫他找到了原因——他在預習的時間安排上出現了極大的問題。暑假的時候,他預習幾何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他的預習方法和預習時間搭配得當。開學之後,學校正常的教學活動已經開展起來了,他每天都要上課,並且課後老師都會留課下作業,但他仍然採用暑期的預習方法預習,即集中一切時間預習物理,勢必會影響整體的學習。正常的學習計劃都打亂了,他的學習成績自然會出現下滑的狀況。

在平常的學習過程中,孩子最適合採用及時的課前預習方法,即,老師明天能講多少內容,今天晚上就預習多少內容。這種及時預習,預習的內容少,花的時間也不多,一般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就夠了。

如果孩子預習的時間太長,肯定會打亂正常的學習計劃,那孩子就沒有太多的時間做作業和複習,很容易影響學習成績。另外,如果孩子預習的太過詳細,他就會覺得這些內容他已經完全掌握了,從而不再認真的聽老師講課,這也會嚴重影響聽課的效果。所以,家長在引導孩子預習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把預習時間把握好。

方法二:讓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去預習

在平時的學習當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孩子喜歡向別人請教學習方法,他們的這種精神很值得表揚,但他們常常會照搬照抄別人的學習方法,這卻是很不科學的做法。

就拿預習來說,很多孩子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聽到別人說預習能夠提高聽課效率,就把所有的科目都預習了。其實,有時他們這樣做純粹是在浪費時間。例如一個孩子的語文水平很高,他的語文基本功已經很紮實了,如果他每天用半個小時的時間來預習語文功課,就不如用這些時間來閱讀課外書以開闊視野。

所以,每個孩子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預習。當然,如果孩子的某一科很差,那他就應該在這一科目的預習上多下功夫,爭取把有限的時間都用在刀刃上,來提高總體成績。

課前預習——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方法三:預習的幾個基本步驟

很多學生經常這樣問:”既然預習這種方法這麼有效,那具體的預習方法又有哪些呢?“

其實,根據每個孩子的預習習慣不同,預習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有些孩子喜歡用閱讀預習,有些孩子喜歡用掃除障礙的方法預習,有些孩子習慣用歸納的方法預習......

我認真的總結了一個。不管孩子用哪種方法預習,都離不開以下幾個步驟:

1.讀一讀。

不管哪一個科目,預習首先應從閱讀開始,也就是說,要把老師將要講的內容從頭到尾通讀一遍。

但家長們應該注意,這種閱讀並不是僅僅靠眼睛,在孩子閱讀的同時,他們的大腦也要”轉“。就拿預習語文這一科目來說,孩子在朗讀或默讀課文的同時,要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他想告訴人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它採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方法;在寫作文時,是否可以借鑑這種寫作方法......

邊閱讀邊思考這些問題,在通讀一遍後,孩子往往就會有很大的收穫。

2.勾勾畫畫,遇到”攔路虎“饒著走。

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肯定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在預習語文時,會遇到很多生字或生僻的詞;在預習數學時,會遇到一些不懂的概念和搞不明白的證明時;預習英語時,會遇到一些以前沒學過的語法問題......

孩子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是很正常的現象,他們只需要把問題記下來,或做下記號,預習的目的就達到了。接下來,孩子就可以帶著這些問題有重點、有側重的去聽課了。

當然,孩子在把這些問題記下來之後,還要問一問自己,這些問題以前學過嗎?是新的知識點嗎?自己能解決嗎?......如果這些問題自己解決起來比較困難且浪費時間,那就把這些疑問留到課堂上等待老師去解決。

3.預習後想一想,總結一下。

事實上,只要孩子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問題,預習的效果就已經達到了。但為了能讓預習更有效,在孩子預習完之後,家長還要引導孩子把預習的內容回想一下,總結一下,這樣孩子就能很系統的把握下一節課老師的講課內容了。

例如,在孩子預習完數學之後,家長可以這樣問:”下一節課老師要講到什麼公式?什麼原理呀?”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求孩子要把公式和原理的內容背下來,只要孩子知道明天將要講那些內容就可以了。久而久之,“預習總結一下“就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預習的方法有很多種,但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步驟。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預習時,家長不妨向孩子推薦這幾個步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