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您一定不要错过

《您一定不要错过》,光看名字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内蒙古民族电影史,推荐的也是非常直白了。

这部纪录片,您一定不要错过

第一次知道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也是无意之中发现将于7月6日在影院上映。该片导演是麦丽丝,而出品人、总编导及出境主持人均为崔永元。因为是崔永元出品编导的纪录片,所以还是希望能够看一遍,也有幸及时到影院观看了这部纪录片。

这是一部汇集内蒙古民族电影七十年辉煌历程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看完后觉得并没有白看,至少了解到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辉煌历史以及一代代内蒙古电影人对电影的付出,为内蒙古电影人的真诚而感动。看之前大致看了这部影片口碑,在看了豆瓣一些评论之后,也认为可能就是烂片,但仔细翻翻评论就会发现,很多人好像没有看纪录片就给了一星,还不忘狠狠的骂崔永元,在怀着迟疑的态度看完本片后,个人觉得这部纪录片还是值得一看的。(就在写完这篇文章时候,看了下豆瓣评分出来了,7.0)

纪录片选取了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以来具有珍贵影像价值的优秀影片,在大银幕上看到那一段段黑白胶片电影场景真的觉得非常经典、非常美,一代代内蒙古电影人的努力付出感人至深。作为一个不怎么了解内蒙古电影史的人来说,纪录片中所展示影片虽然从没有看过,甚至没听说过,但也被纪录片所讲述的电影历史深深吸引。

从最开始的民族团结主题、到内蒙古民族精神构建与缺失,再到内蒙古现代电影的发展,不同的电影带着不同的时代印记。在大银幕上看到那些珍贵的黑白胶片电影,看到那些风华正茂的银幕形象,听到那扣人心弦的蒙古音乐,真的令人心神神往,感叹时代历史变化之大,主题的不断更替,电影也在不断进步。

不同时代,不同电影,也侧面展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抗战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以及现代。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到现代电影,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民族团结、共同抗日、马背上精神的构建到全人类共同的母题—母亲,再到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马背精神的弱化,现代电影对精神迷失的思考,在一次次改变探索中,内蒙古的电影人一直迸发着活力,光影中留下了太多对艺术的付出。2015年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告别》以及《八月》等一系列优秀电影的诞生也标志着内蒙古电影依然充满活力,努力创作,逐渐迈向新的高峰。

观看过程,看着一众主创讲述拍摄现场的往事,为电影类型、格局、表达付出的努力,又感动又佩服,好几次都听到现场观众由衷的赞叹说“真了不起”。在那样资源贫乏、文化受限的环境下,内蒙古电影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优秀的作品,真的付出了太多心血,看着这些老艺术家们讲述曾经的历史不得不心生敬佩,光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获得者就有四位,所占比例是非常高的。

经典的电影场景令我油然生出一种自豪之情,我们的电影人对电影的投入付出不比同时代的国外电影少。“断桥落水”这样一群人骑马落水的场面用人均600元、零伤亡的成本,就拍了精彩紧张的马戏场面,令斯皮尔伯格也不得不赞叹;“悬崖坠马”七十米高的悬崖没有安保措施,真人演绎,在生死间创造艺术,耗费巨大心血的坠马镜头珍贵到不忍剪辑,尽管面临剪辑可能衔接不上的情况,也保留了下来。《悲情布鲁克》一段夕阳下的马背饮酒奔驰,把草原上兄弟情义、狂野豪放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与草原已然融为一体,真让人想体验一把在马背上纵情驰骋喝醉的感觉。

银幕上太多经典的场景,经典的台词,背后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采用的全息投影不仅特效上显得不能令人满意,而且串场与全片风格不搭,硬生生的把纪录片切割成了几个主题。剪辑上的错乱,也明显让人感觉制作方在人力、财力上的不足,制作精力的投入不够。对于这么好的题材,电视节目的质感、制作不够精致确实让人很遗憾,在豆瓣上想找一些好的剧照也难以找到,但这些也不能完全掩盖这部纪录片所呈现出辉煌的民族价值意义,值得我们观看,去体会内蒙古电影人所付出的努力。

看完这部纪录片,希望有机会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些过往优秀的内蒙古民族电影,听到最原始的内蒙古音乐,感受70年来诞生的经典银幕场景。

七十年,你会老,我会老,但光影是不变的,也希望您一定不要错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