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談資:叫人目瞪口呆的《血觀音》

大多數文藝作品都在試圖傳遞人性的善,而《血觀音》講了一個人性的惡如何包裹在道貌岸然的外衣下生生不息的故事。

電影談資:叫人目瞪口呆的《血觀音》

這正是很多人曾經疑惑過的問題:既然我們從小接受著各種貌似深情的教育,為何順理成章地成長為薄情之人。

電影從古董商棠夫人為某個政治人物的老婆舉辦的畫展開始,一群人八面玲瓏,極盡風雅,完全符合你對達官顯貴之間人際關係的想象,不動聲色的一蹙一笑之間是精妙絕倫的奉承和不知何處的暗潮洶湧,春風拂面卻寒氣逼人。

電影談資:叫人目瞪口呆的《血觀音》

陰一套,陽一套,想的是A,說的是B,做的是C,卻表達得清清楚楚,這幾乎是影像能夠敘述故事的極限,也是演技的極限。

每一個角色身上都有好幾個轉折,你可能同情了最不該同情的人,而你憎恨著唯一的善,你的情緒在導演安排的迷宮裡千迴百轉,最終發現戲中人就是你身邊的甲乙丙丁,而你無法把自己歸類,每個人都是你,每個人又不是你。

電影談資:叫人目瞪口呆的《血觀音》

這是一個手法相當文藝的電影,畫面乾淨,敘事舒緩,有血有肉一如所有的臺灣文藝電影,而它的骨骼又是如此猙獰,以至於很多人當成恐怖片來看,一家三代女人的柔軟身段把一種腐朽層層剝開,還在惡臭中朝你微笑。

電影談資:叫人目瞪口呆的《血觀音》

編劇和導演是同一個人,他幾乎是無為的,沒有帶入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只把影像技巧做到了極致,而把思考的權利還給了觀眾,這簡直是一種神話般的超然,作為神,他沒有干預人間的事,這人間才更像人間。

電影談資:叫人目瞪口呆的《血觀音》

那些看似平常的反應,背後隱匿著怎樣不尋常的邏輯關係,《血觀音》提供了另一種思維方式:開場的女企業家聽到母親病危的垂淚和呼喊救她——這是個正常反應——然而,故事慢慢告訴我們,一場殘酷報復眼看要終結,她哭是因為不甘心,救她是為了延續折磨而獲得自我的快意。這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拋棄了人性的基本底線,一代一代地傳承至今。

電影談資:叫人目瞪口呆的《血觀音》

有趣的是,不同的動機會造成同樣的結果,為了愛讓她活和為了報復讓她活,沒有什麼不一樣。

這種時候誰是傻瓜,主角,還是電影裡的媒體,或者是被斷章取義的媒體誤導的公眾。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體制,這些人都真實存在並且隱身於你我當中,複雜的人性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們常常破口大罵以掩飾無法為它畫像的無力。

然而從今天起,這類人有了一個名字,《血觀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