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困境與訴求

01難唸的經

關於莫迪,之前寫過一點文字,有調侃、有諷刺、有尊重。

但實事求是地說,其實莫迪挺不容易的。當然各國領導人可能都認為自己不容易,發達世界表示選民不好忽悠,欠發達世界又嫌棄民眾太愚,小國領導抱怨國小言輕,大國領導又感嘆承擔責任太多等等。

所以領導也和普通人一樣各有煩惱,都有各自難唸的經。但莫迪是不同的,他手中難唸的經特別多。

莫迪的困境與訴求


印度其實有著涇渭分明的兩大階層:

上層1億人過著發達世界的日子,如同發達世界的“刁民們”一樣挑剔,統治他們很難;

下層12億多,日子堪比廣大非洲和中東難民,愚又可憐,統治他們也很難。

不論從人口還是國土面積看,印度都是大國,還擁核;印度也自認為是大國,到處刷存在感,拼了命往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擠,但總是,呵呵,你懂的。

所以基本上世界各國所有難唸的經書,莫迪那都有一個副本。

注意,這裡說的是副本,不是原本。因為印度人的精神世界沉溺於宗教領域,幻想下輩子轉世為婆羅門。尤其是印度底層人,可以無視階級差異,無視古今中外,僅僅依靠本能活著,沒有很強的奮鬥意識、金錢意識與反抗意識。

正常情況下,印度雖然難題很多,但統治印度不難,只要把上層糊弄好就行。但是在這波世界級新冠疫情當中,尤其是莫迪宣佈封鎖之後,相當於強行把印度人的思維從精神世界拉回到現實中來。

那麼這一切究竟該如何理解?

02什麼是印度

如果你看世界地緣,南亞大陸也算是地球上的風水寶地——

背靠青藏高原,面朝大洋,右邊為伊朗高原,左邊為中南半島,地緣極好;

有大河貫穿期間,雨水充沛,氣候溫溼,物產極為豐富,南亞人口和東亞大致相當;

三面是大洋,搞工商貿易的絕佳之地。

放眼整個地球村,南亞大陸都讓人眼饞。

莫迪的困境與訴求


但印度文明的特色在於:外來種族主導了文明週期運轉。

從立體史觀看:雅利安人把印度推向農耕文明,英國人把印度推向工業文明,這是印度歷史上兩個最關鍵的節點。

——只有瞭解這些節點,才能明白印度的種姓制度,才能理解印度的階層分化,才能理解印度精英為何能在歐美職場縱橫馳騁而非印度本國。現在很多寫印度的文章,要麼絮絮叨叨如祥林嫂,要麼就是諷刺挖苦尋找優越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所以用一種新思路理解歷史時,原本複雜的東西就變得非常簡單。

再強調一遍,印度的大節點就是雅利安人和英國人,這是大歷史週期。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土著之後,建立了吠陀文明和邦聯制度,堪稱南亞大陸第一波殖民者。雅利安人為統治者,印度土著為底層。為穩固這個秩序,雅利安人創建了印度教(雅利安人在伊朗創建的是拜火教),固化印度土著的意識形態。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人來了,他們垂涎南亞大陸的富饒。當年的英國殖民者使出洪荒之力建設南亞大陸,寧願讓北美大陸的美國獨立出去,也不放棄南亞。如今印度的工業基礎,比如鐵路,都是英國人打下的。英國人算是南亞大陸最後一波殖民者。

這就是為什麼迄今為止,印度精英、明星大多是白種人而印度大街上全是黑色人種的原因。現代印度人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其實都是外來殖民者的文化。但印度人可以通過精神勝利法,把殖民者說成來幫自己搞建設的。


莫迪的困境與訴求


在第一波殖民者(雅利安人)和最後一波殖民者(英國人)之間,還有諸如波斯人、馬其頓人、塞人、大月氏、突厥、阿拉伯人、伽色尼人,阿富汗人、帖木兒蒙古人輪番入侵,算是印度歷史的小週期。然後他們每個入侵的種族都會留下點痕跡,把印度割裂成左一塊、右一塊的。

所以印度歷史幾千年了,但絕大部分時間一直處於分裂狀態。

所以印度人的精神世界一直飄向來世,因為過去和現在都是痛苦的,只有來世才是五彩斑斕的。這也是為啥印度人老喜歡說將來如何如何的原因。說得多了,地球村的村民也會習慣性捧場,點頭表示未來是阿三的。

03 來世與今生

當年印度獨立建國,是靠甘地帶著一幫人搞非暴力不合作,其實就是靜坐絕食、不答應要求就死給你看。當然並不是他們感化了殖民者,而是世界大潮如此。

這麼獨立起來的印度,名義上是國家,本質上還是邦聯。所以印度的國家機器基本滲透不到基層,它連自己國家有多少國民都搞不清楚。大家還記得去年印度在東北兩個邦普查人口,一下子弄出兩百多萬黑戶,還引起一系列暴亂。

印度的基層只能依靠“土邦”和“部落”進行統治。大家在新聞裡經常看見印度那些比較惡劣的強姦案例。但實際上來說,印度大部分強姦案例都不會報警,而是找那些宗教領袖和地方長老什麼的裁決。那些老古董一般都是維護印度傳統,其實就是維護印度那種強姦文化的土壤。

這種國家組織,很明顯無法實現井然有序的抗疫。

現在連美國那種聯邦制度,在洶湧的疫情下都手忙腳亂,指望印度這種魔幻現實主義能搞定疫情,那就是見鬼了。

疫情到來之後,印度政府宣佈自3月25日開始全國封鎖三週。飛機、火車、公共交通和地鐵全部停運,各邦之間的邊界通道也全部關閉。從實際情況看,封鎖三週恐怕只是開始。三週之後,如果溫度無法殺死新冠肺炎,印度疫情沒理由比美國輕。

04 大問題

莫迪的這個封鎖決策相當於把印度人漂去來世的精神拉回到痛苦的現實之中。

印度人生存能力很強,喝恆河水也不擔心拉肚子,對生死看得很開。

但是任何人都要吃飯。

印度GDP看似不少,然而1%最富有的人口占有印度全國財富的一半以上,全國一半以上的窮人僅擁有全國財富的4%左右。

大量的貧民極度貧窮,營養不良,更難以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

封城大令一下,數百萬民工連夜從城市走路回家,一夜之間變成了難民。

他們用廉價的人造皮包和布袋來裝食物、水和衣服等小物品,年輕人揹著破舊的揹包。孩子們累得走不動時,父母就把他們扛在肩上。

莫迪的困境與訴求


停工之後,沒有收入,積蓄不足以讓他們撐過21天。很多人只能餓肚子,還有人無家可歸。貧民區也沒有很好的隔離條件,居家根本不能降低風險。

政府雖然也發錢和食物,但杯水車薪。人口密度本來就大,再要求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簡直是不可能的。

看看印度人排隊領食物的場景,如何能起到隔離效果?

莫迪的困境與訴求


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印度的疫情必然擴散,隔離時間必然延長。

大家不論精神上去哪裡神遊,但現實中都要吃飯。當吃飯有困難時,問題就來了。而印度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結構(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只有40%)具備天然的分裂主義傾向,這種情況下,印度只好選擇轉移矛盾。

印度轉移矛盾的套路通常有兩個:要麼找茬巴基斯坦,要麼碰瓷中國。

印度的那個什麼律師協會的會長,叫囂讓中國賠償,其實就是轉移矛盾的一種手段。

大家有沒有發現,莫迪政府,找茬碰瓷的頻率越來越高,遠高於之前的歷任。

05莫迪這個人

很多人稱莫迪為莫仙,其實不對。尼赫魯之後,莫迪算是印度政壇最有特色的一個。

印度政府很腐敗,從上到下,從裡到外,貪腐無處不在,而且是天經地義的那種。但是莫迪看起來卻像一朵充滿矛盾體的白蓮花:他出身於印度低種姓,算是代表印度本土多數派;雖然結了婚,卻因反對包辦婚姻而出走,把老婆仍在家鄉教書幾十年,代表印度求變的風向;同時他又是某教派的一員,代表了印度的傳統信仰;無子女,號稱獻身給印度。

莫迪的困境與訴求


莫迪身上其實有很多矛盾,既傳統又現實,既獨立又世俗。同時他的禁慾與剋制,遮住了印度政壇很多腐敗陰影。莫迪讓我想起北洋政府的段祺瑞。當時北洋派各大員都喪心病狂地貪腐,只有段祺瑞贏得“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之美名。段祺瑞一輩子一心整合軍閥,但沒能成功。莫迪的政治追求是整合四分五裂的印度,目前看成功的概率不大。

像莫迪這種人,財富啥的對他也沒有吸引力。因為他沒有家族,也沒有子女,不像尼赫魯家族有一大家子人。

——莫迪是一個有使命感的印度土著。

這種人一旦遇到危機,就會想辦法向外轉移矛盾。所以莫迪上臺之後,經常找茬碰瓷。

疫情爆發,莫迪試圖有所作為,想要隔離封鎖,全然沒考慮到印度的基本面。印度的封鎖,可能還會引爆矛盾。最後的結果,大概率也是無疾而終。莫迪也知道印度的情況,於是在3月29日的廣播講話中表示,“我要向全國人民道歉。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封城’生我的氣。但為了戰勝疫情,這些措施是必須的。”。

莫迪秀出親民姿態,和印度人分享自己的瑜伽心得,“有人最近向我諮詢健身的問題。因此,我分享了這些視頻,希望大家開始定期練習瑜伽。”


莫迪的困境與訴求


但是對下層人來說,練瑜伽是奢侈品。

對於貧民窟那些人,隔離期間生存都是問題,哪有地方、時間、精力練瑜伽。

實際上在隔離期間,印度警察抄起棒子上街的畫面倒是很有趣。

對於那些不聽話的二貨,俯臥撐做起來,罰跪也不在話下。

莫迪的困境與訴求


但很明顯這不是長久之計。

等到封鎖期結束,而疫情又沒解決、且無法復工,才是問題爆發的時候。到時印度估計還是兩招,要麼繼續去巴基斯坦找茬,要麼繼續找中國碰瓷。其實如果印度自己碰瓷到還好些,要小心歐美會有可能借印度碰瓷做文章。

06 訴求

大家或許很納悶,印度為什麼要跳出來碰瓷中國?難道當年那場邊界戰爭給印度的教訓還不夠深刻麼?如果大家懷疑印度精英階層的智商,那是大錯特錯。我猜印度碰瓷中國的真正目的是想要一個籌碼:中國不阻礙印度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為什麼說起莫迪,我會想起段祺瑞呢?除了兩人都是腐敗泥潭的白蓮花之外,他們的執政思路也有某種類似之處。當初段祺瑞當總理那會兒,對內搞經濟不成;為增加威望,想盡一切辦法讓民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撈到一個戰勝國頭銜。對於有使命感的莫迪來說,最大的政治訴求之一,大概就是帶領印度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尤其是疫情把印度經濟摧殘一番之後,那就更要從外部尋找利益。

所以我覺得,談印度,談莫迪,不論在任何情況都不要忘了他們的戰略訴求。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印度當年獨立建國就是通過非暴力不合作軟磨,因此中國要對印度碰瓷保持足夠的耐性。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