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最近幾年,大衆對央視春晚關注度降低了?

荷塘中的月色


因為時代變了,人們的情懷變了,央視春晚沒有以前好看了,地方臺的春晚也不錯,還有就是人們過年的娛樂方式多樣化了。

最近幾年央視春晚的關注度降低了很多,以前看春晚是家家戶戶過年必須做的一件事情。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有了記憶以後,每年的除夕夜都準時守在電視機跟前,跟家人一起看央視春晚。

4個多小時的全程直播從頭看到尾,沒有落過一個鏡頭,但是現在我也好幾年沒有看春晚了,不想看了。


第一是感覺現在的央視春晚沒有以前好看了,嗯很多以前帶給觀眾歡聲笑語的經典演員,現在都不上臺了,比如趙本山、陳佩斯、宋丹丹等人。

特別是趙本山,已經好幾年沒有上過央視春晚了,以前看春晚主要就是衝著趙本山去的,他的小品真的是太經典了,每次看都能開懷大笑。


現在央視春晚上的那些語言類的節目,沒有笑點,也不吸引人,看著就沒興趣。

第二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情懷變了,不像以前有那種濃濃的人情味了。


現在社會的人員流動性很大,很多人都是外出打工的,長期不在老家,人與人之間感情慢慢就疏遠了。

現在過春節都沒有以前的那種氛圍,自然對春晚也不感興趣了。


第三是現在地方臺的春晚辦得很不錯,邀請的都是一些當紅的大明星,人氣偶像,能歌善舞。

內容豐富多彩,舞臺設計也很漂亮,一點都不亞於央視春晚。


央視春晚然限制比較多,有很多觀眾喜歡的人氣偶像並沒有被邀請,所以更喜歡看他們在地方臺春晚的表演。

第四是現在人們的娛樂方式多了,不一定非得看春晚啦,還有其它多種消遣的方式。


以前看春晚是因為沒有其它的娛樂方式,就只有電視機,現在的網絡、手機都能玩,外邊的活動也很豐富的,喜歡玩的人肯定就不會看央視春晚了。

總之,央視春晚關注度減低,是因為時代不同了。


R娛記


記得家裡小時候,一家老小每到除夕夜最重要的事就是守在電視機前等著八點準時春晚開始,而今,春晚漸漸成為一種形式,一個大家吐槽的對象。那麼,為什麼大家覺得春晚越來越難 看了呢?到底是哪裡難看?我們從16的春晚入手,談談這個問題。觀點僅代表個人。



過分講藝術,不接老百姓地氣

我們真的在乎趙本山上不上春晚嗎?我們在乎的是這個人還是從他的小品中體現出來的百姓生活細節?或諷刺、或揭露?我想人們更期待的是後者。

春晚的舞臺越來越漂亮,舞臺功能越來越多,妝畫的越來越好,電視直播越來越講究用了什麼效果什麼技術...但在百姓面前都白搭。春晚似乎忘記一個問題,關注春晚的人們當中,老人更老了,孩子長大了,青年人變中年人了。春晚似乎忘記一個問題,個別節目的確讓孩子們喜歡,但二十歲之後的人群就沒把握住。


這些人真要想看歌唱家唱歌為什麼不去音樂會演唱會?想去看雜技為什麼不去雜技團或當地的表演呢?想去看舞蹈又為什麼來看春晚呢?這些節目有是肯定會有,但一個歌唱節目也要講究體現愛國情懷,一個舞蹈也要體現愛國情懷,大家為什麼來浪費時間?

趙本山的作品我們就不說了,春晚上表演的都是經典。當初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小品《吃麵條》,又是何等經典?我們是怎麼評判是否經典的?是靠他技術有多高,表演多自然,說學逗唱自取其辱嗎?顯然不是。

即便是,我們也是在這些條件的基礎上看他有沒有深入人們的生活反映出一些問題,一個個活生生的畫面和現象,讓人們有所反思。這才叫接地氣,



再加上近幾年春晚用的都是一個套路,沒有新花樣,人們本能的產生一種厭倦和疲憊感。從春晚也能看得出來我們當下風氣,華而不實佔大多數。


卷邊兒


春晚,是每一個人記憶中的一部分,每年到大年三十晚上,它都會準點來,每到這時候,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在電視機前看著春晚,互相說著新年的祝福,享受著這團圓的時刻。

而隨著近些年關於春晚精彩程度的質疑聲不斷,春晚在老百姓中的關注度也是越來越低,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樣子,小編不才,分析了一下。

很多人都會說80 90年代的春晚比現在的好看,其實分析下來,那時候的春晚相對來說比較接地氣,沒有現在這麼多歌頌,相聲、小品節目也是以諷刺類的居多,而現在的小品相聲,諷刺類的就相對少了很多,所以這些年能給觀眾帶來印象深刻的春晚作品少之又少。

其次,那時的春晚有了很多的喜劇明星,比如趙本山、陳佩斯、朱時茂、黃宏、郭達等等,真的算是眾星雲集,而現在的春晚隨著這些人的漸漸老去,很多這些喜劇大咖已經不上春晚了,而作為春晚新人的喜劇明星,有一些扛不住這個春晚的大旗,所表演的節目也相對的平淡一些,給觀眾沒有那麼深刻的印象。

再就是現在年輕人都是個性的一代,這些人不是很喜歡在大年三十晚上守著電視去看春晚,這些人喜歡出去玩,打牌、打麻將、唱歌等等之類的,春晚對這類人的吸引力不是很高,這些人看春晚很多都是在第二天的時候,從網上看一下精彩的集錦,就當是看完春晚了。

希望以後得春晚能多瞭解下觀眾所喜歡的明星,讓這些明星上春晚,並且能在題材上豐富一些,這樣相信很多人還是很喜歡看春晚的,畢竟看春晚已經是大年三十晚上的一種習慣。



高能地帶


平心而論,春晚可以說是國內最長壽的綜藝節目了,每年更新一期,不知不覺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曾經,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圍坐在電視機前,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等著趙本山老師的下品,是一件很溫馨的事情。如果沒有熬夜看春晚的話,總會感覺過年少了一些什麼。

但是,那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我們覺得春晚越來越索然無味了,好像三十晚上不看春晚也不是一件什麼遺憾的事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地方衛視的春晚倒是越辦越火,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比如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上星頻道,他們最近幾年的春晚都辦的很不錯。

那麼,為什麼最近幾年,大眾對央視春晚的關注度會大大降低呢?

節目的觀賞性大不如前

這並不是說央視春晚的節目質量不行,如果這幾年你還在堅持看央視春晚的話,你會發現春晚上的節目質量都不差,但就是看不下去。尤其是這幾年春晚上的小品節目,已經徹底成為年度最佳尬演現場,又紅又專是現在春晚節目撕不掉的標籤。

而春晚“變味”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它在2014年正式成為國家項目,與奧運會開幕式等同。成為國家項目之後,春晚的規格提升了,但是也在無形之中戴上了一個緊箍咒。主旋律成為了春晚節目必須把握的風向標,一旦脫離了主旋律,那麼春晚主創人員挨K是肯定的。

當然並不是說主旋律不應該,比如最近兩年非常火的電影《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都是很不錯的主旋律電影,但是這些電影在主旋律之外還有緊張刺激的劇情、精彩紛呈的戰爭場面,它們既是主旋律電影,又是優秀的商業佳作。

而主旋律放在春晚節目之上,就只能在每個節目短短的幾分鐘、十幾分鍾時間裡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這就導致了很多節目是遊離於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之外的,春晚成了一年一度的做夢現場,畢竟只有在夢中的生活才會處處美好。

春晚形式數十年如一日,主持陣容不親民

對比央視春晚和地方衛視春晚,會發現二者很大的一個區別就是主持人的陣容。

央視春晚主持人自然沒的說,牌面都不小,更有康輝這樣新聞聯播級別的主持人,按理說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其實,你細想一下,壞就壞在主持人身上。我們平時見到康輝都是在新聞聯播裡面,他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莊重、嚴肅,另外幾位主持人也差不多。可想而知,讓這樣的主持人主持春節晚會,其效果就像是一場大型的文藝彙報演出一樣。

而地方衛視的主持人就不一樣了,我們見到他們基本都是在各自頻道的綜藝節目中,綜藝節目本身自帶娛樂屬性,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這些主持人自然也非常的親民,與觀眾互動起來沒有隔閡。所以,在主持自家衛視的春晚節目時,互動性便會強很多,觀眾也更願意看。


赤兔電影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春晚就成為國人的一種期待、一種守候和一頓文化大餐,但最近幾年,儘管春晚“濤聲依舊”,春晚的舞臺一年比一年炫酷華麗,參演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時間一年比一年長,甚至還設立了幾個分會場,其實近幾年春晚用的都是一個套路,只是花樣翻新而不是內容創新,有的連花樣翻新也做不到,讓人們本能的產生一種厭倦和疲憊感。因此春晚風光不再,大眾對它的關注度越來越低。

大眾對春晚的關注度降低既有社會因素也有央視春晚自身的因素。

隨著手機等娛樂自媒體的普及和功能越來越便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用手機交流和娛樂,有手機來尋找自己的娛樂方式和內容。他們不太喜歡春晚那種大而全、面面俱到內容和煽情而又空洞的說教。也許他們能看一會,要麼是期待下一個節目能好看點,要麼他們一年到頭在這個時候來陪陪父母,即使他們看電視但都在劃拉手機。任何一個媒體、節目,如果失去了年輕人,那麼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從春晚自身來說,春晚已經變成了名利場。春晚是個造星的舞臺,通過春晚出來的明星和他們的節目,有的是經典、有的卻很爛,能上春晚的演員和節目都不簡單。原來鋪天蓋地的廣告直入到現在什麼人都能“直通春晚”,讓人討厭。有些春晚“釘子戶”連續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連續三十幾年上春晚,其表演的節目乏善可陳。是找不到人才還是為了照顧方方面面關係?

就春晚節目內容來說煽情多、表揚多、和諧多、歌頌多,既要表現高大上又要突出高大全,事實上社會沒有那麼美好,還存在坑蒙拐騙假醜惡。而80、90年代的春晚相對來說比較接地氣,相聲、小品節目也是以諷刺假醜惡頌揚真善美,這些年能給觀眾帶來印象深刻的春晚經典作品少之又少。春晚過後,給人留下什麼、你記住了什麼? 不知道,只是春晚漸漸成為一個大家吐槽的對象。

年年都說開門辦春晚,年年都說節目有創新,春晚導演也是千挑萬選出來了,節目也是改了又改,甚至臨上場前也被導演槍斃的,不能不說導演的良苦用心。年年期待又是年年不滿意,只能說辦好春晚的開放程度還不夠、節目創新的力度還不夠。面對觀眾的欣賞水平日益提高,導演和節目組還是要再放下身段節,總端著“高大上”的架子,走下自我設置的神壇,辦出精彩、辦成精品、留下經典。


褚漢辰


確實,我小時候對春晚非常期待,感覺沒和家人一起看春晚就不算過春節。可是現在,感覺看不看春晚都一樣。這是為什麼呢?是我們變了還是春晚變了呢?其實二者都有。

一、春晚變了

大夥明顯感覺現在的春晚越來越沒意思,觀眾從期待更多的語言類節目到期待猴王六小齡童登上猴年春晚,可都未能如願。現在春晚的一些節目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自然對春晚的關注度就低了。

二、我們變了

我們長大了、變得越來越成熟了,審美要求也變得不同了。可能小時候的我們會因為小品中的一句臺詞笑好久,現在卻很難擁有那麼單純的快樂。而且現在電子產品普及,很多人都用玩電腦、玩手機代替了看春晚,給好友發祝福、搶紅包成了大家更為關注的事。

不管是春晚變了還是我們變了,還是我們都變了,希望我們對春節這個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愛永遠不變!


影零亂


數據顯示,除夕當晚央視直播春晚收視率為9.032%,低於去年的11.362%,這也是央視春晚首次收視率低於10%。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春晚收視率下降已是必然趨勢,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可看作一個好消息。除夕當晚央視直播春晚收視率為9.032%,低於去年的11.362%,這也是央視春晚首次收視率低於10%。同時,多地衛視春晚獲贊,被稱創意滿滿、大氣有誠意。\n\n 事實上,春晚的收視慘淡,並不只是播出當晚那幾個小時的問題,幾個月前就能看出端倪。從央視春晚持續數月的籌備過程來看,媒體探班、網友解密、花邊新聞都少了許多,這顯示出民眾對春晚的關注度和媒體對春晚的曝光度都不如往年。顯然,在文化生態多樣、娛樂手段豐富的當下,春晚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收視率又能高到哪去?\n\n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春晚收視率下降已是必然趨勢,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可看作一個好消息。至少央視可以放下“武林至尊”的沉重包袱,清晰地認識到,一臺晚會、一個電視節目,總會有自己的生命週期,經歷了巔峰,也不可避免地會迎來谷底。不要再拿什麼“國家項目”自我加壓,別總端著“高大上”的架子,走下自我設置的神壇,可能更利於今後的春晚發展。\n\n 央視春晚收視率降低,對於社會而言,則不僅是好消息,而且是一個良好的指標。須知,央視春晚初創的上世紀80年代,大眾文化的土壤一片貧瘠,那時春晚橫空出世大放異彩,是因為它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時至今日,若全國人民還步調一致地守著春晚過除夕,豈不說明老百姓的除夕娛樂生活30多年沒進展?\n\n 春晚的式微說明人們可選擇的娛樂項目更多,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也能讓除夕更多地迴歸民間,有利於釋放國民的民俗創造力。



西瓜島主


是理性消費的必然結果。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剛上路,人們的思想剛解放不久,幹什麼圖新鮮,大街小巷開飯店,午廳人來人往,幹什麼就圖樂呵,長頭髮,喇巴褲滿大街,這時娛樂小品逐浙登上春晚的舞臺。先是宋丹丹的小品懶漢相親,後是陳佩斯朱時茂的吃麵條,再後來被趙本山的小草所取代。娛樂小品已佔據春晚的半壁江山,可以說逢春晚必等趙本山,無趙不成年。目的是什麼?就圖個樂。那些年可以說:春晚成就了趙本山,趙本山成就了春晚,趙本山的小品成就了觀眾,觀眾成就了春晚的高收視率。現在不行了,觀眾樂後才知道,錢還得一年年掙,日子還得一年年過,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壓力的增大,使人們更加理性了。現在,再好的小品上春晚,觀眾的笑聲和歡呼聲也大不如以前。時代在前進,人們的思想也在與時俱進!(此文原創,只代表個人觀點)


用戶正言


春晚是中國最熟悉的節目了,過去的春晚可以說在當時已經成為過年的代表,大家說道過年必定就要談到春晚,記得小時候全家坐在一起觀看春晚,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春晚即春節聯歡晚會,是在每年除夕之夜為了慶祝新年而開辦的,首次舉辦春晚是在1983年,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受關注,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綜藝性晚會。80年代出生的人感觸最深,為什麼以前的春晚會那麼受歡迎?在80年代,中國還處在改革開放發展期,城市化進程還沒有達到現在的程度,那時候大部分企業都是國家和集體的,所以人口流動性很小,大部分人都是待在本地,所以過年基本上全國人都有時間來觀看春晚,最主要的原因,在當時整個社會產業比較單一,人們娛樂的方式很少,我記得當時電視臺也就2個頻道,在平時壓根就沒有什麼娛樂性的節目,別說春晚,就是港臺電視放映的時候都是萬人空巷。有的時候挺懷念那段日子的,大家都沒有錢,但都過的挺開心的,也挺容易滿足的。

為什麼經濟越發展,大家對春晚越來越沒有興趣了呢?現在是個高度城市化的時代,你去看看,現在大部分人為了生計,都集中在東南沿海這塊,社會是在不斷髮展,社會的成本越來越高,現在已經成家立業的人除了工作,哪還有心思去關心春晚呢。其實春晚的舞臺越來越絢麗,節目也越來越豐富,但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味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產業也越來越多元化,娛樂節目也是百花爭鳴,娛樂方式多了,對春晚的興趣當然也就越來越小了。

現在的春晚只不過是一種文化標誌,真正的春晚或許已經成為了個時代的記憶。


月伴星光


如題,作為曾經多次參與到央視春晚報道工作的小編而言,對這個問題的確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得不承認,大眾對於央視春晚的關注度在逐漸降低,由此,很多人會有疑問:難道是央視春晚不好看了嗎?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
實際上,從1983年第一節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開始,央視春晚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求新求變中。尤其是近幾年,“打開大門辦春晚”的方針,讓很多以前不可能走上春晚舞臺的演員、歌手們走上了央視春晚的舞臺。甚至,有的導演直接是“拆了門檻辦春晚”,所以,草根歌手、南派相聲、搖滾歌手以及越來越多的當紅小鮮肉們都走上了春晚的舞臺,給大家貢獻出精彩紛呈的表演。
實際上,對於為何大眾對央視春晚關注度降低的問題,小編也有過上思考,誠然,央視春晚的質量,即使不能說越累越好,但至少,不會降低。畢竟,作為為全國老百姓乃至全世界的海外華人準備的年夜飯,央視春晚要照顧到方方面面,既要有民族特色,也要有高雅藝術,既要有為小朋友們準備的節目,也要有很多老年人愛看的傳統戲劇等藝術,既要有語言類節目,也要有歌舞類節目,既要有老藝術家,也要有當時最當紅的青春偶像,所以,眾口難調,央視春晚的全體工作人員,一直都盡心盡力。同時,我們的文化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春晚已經不是我們獲得文化娛樂生活的唯一方式,有很多人春節甚至一家去國外旅遊,所以關注度降低,也是情理之中。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