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疾病纏身的杜甫,在生命最後兩年吟下這千古悲歌《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作這首《登岳陽樓》的時候,杜甫已經57歲,兩年後他就去世了,當時杜甫的身體已經衰弱不堪,常年的漂泊、飲食的不規律,他的身體落了一身病——慢性肺病、左臂肌肉萎縮無力、右耳聽不見、風溼痛,想到此,真讓人心疼,感覺唐朝對不起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一生心懷如此高潔理想的杜甫,怎麼能受到如此遭遇,如果杜甫生活在宋朝,想必是另外的一種人生。

大曆三年(768年)的冬天,杜甫流離失所來到登上岳陽樓,至從王粲作《登樓賦》後,在古詩詞中,登樓形成了一個固定意象,凡登樓則必憂愁,我們最熟悉的登樓詩就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登樓的詩一般表達詩人的羈旅情愁和懷才不遇。

5種疾病纏身的杜甫,在生命最後兩年吟下這千古悲歌《登岳陽樓》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這一聯是從時間上描述,杜甫以前沒有機會看過洞庭湖,只是聽說過,那個時候自己還年輕,朝氣蓬勃、意氣奮發,那個時候的大唐也如浩瀚的洞庭湖一樣,處於盛世。今天自己老了,大唐也衰落了,昔非今比,心中感慨萬千。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一生見證了大唐的興衰。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這一聯是從空間上描述,廣裹的吳楚被這洞庭之水裂開,一個“坼"字表達了洞庭湖的氣勢恢宏,日月也一直都在這裡旋轉,這裡說明了洞庭湖的廣闊,古時的洞庭湖一帶叫雲夢澤,比今天的洞庭湖要大很多,在杜甫眼中的洞庭湖,像似包羅了整個天下,這裡通過描述環境的開闊無比,凸顯了自己的無限渺小,與下一聯相呼應。

5種疾病纏身的杜甫,在生命最後兩年吟下這千古悲歌《登岳陽樓》

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這一聯是從人間角度描述,“無一字”指沒有書信,自己居無定所,又何來書信,杜甫自己與親朋好友隔絕,感覺自己被世界拋棄了,人都已不見,我即將病死,這一聯在上一聯環境空闊的襯托下,多病纏身的自己置於其中,這裡彰顯了他這種孤獨的悲傷、淪落的悲傷,“孤舟”二字讓這裡氛圍更加濃烈。

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一聯從未來與現在的角度描述,因為北方在打仗,杜甫恐怕再也回不去了,事實上他臨去世也沒有回去,所以他“憑軒涕泗流”,依靠著窗臺在痛哭流涕,什麼也做不了,只能在此悲哀、無奈和絕望。

5種疾病纏身的杜甫,在生命最後兩年吟下這千古悲歌《登岳陽樓》

從杜甫的詩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一種真誠,彷佛他的音容笑貌就在我們眼前。祖國內憂外患,北方連年戰亂不斷,民生凋敝,自己每天喝著中藥,時而還伴有咳嗽聲,顫顫微微地身軀,右耳聽不見,左胳膊已無用,這是何等的處境!杜甫急國難之無救,嘆人生之短暫,感生死之無奈,憑欄處老淚縱橫,杜甫的這種悲痛是無私的、是震撼人心的、是讓人心之不能承受的。

是什麼原因造成杜甫如此悲壯的一生?歷史的無奈?儒學的衰微?我們心中的盛唐恐怕只停留在唐朝早期的那麼些年,唐朝對不起杜甫,唐朝對不起像杜甫這樣的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