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一个教育者的30条细思碎想

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一个教育者的30条细思碎想

李镇西,男,四川仁寿人,1958年9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代表著作《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最新著作《给教师的36条建议》、《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

【一】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三】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

【四】“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在教育上,教师和学生是互为水,也互为鹅卵石的。不过,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是看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之水让学生日臻完美,而没有意识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在洗涤、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事业也日臻完美。

【五】封建教育是“非我”的教育,说穿了就是培养奴才;而民主教育是培养主人,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因此,是训练奴才还是造就主人,可以看作是封建教育与民主教育的分水岭。

【六】坦荡为真,至诚乃善,朴素即美。

【七】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八】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是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一个教育者的30条细思碎想

【九】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十】教育:请把童年还给童年。

【十一】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当我们无视学生的潜在能力,把他们当做“低能儿”进行“培养”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也许让我们不甚满意甚至失望;但是,如果我们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智能时,学生所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令我们惊喜。

【十二】少年的眸子往往比大人的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往往对课文有着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多次听着学生评论名家名篇时的“惊人之语”,我常常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十三】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的色彩。被解放的心灵有着无穷的想象力。

【十四】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不是工具。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决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十五】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有体罚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靠体罚来教育,是教师的无能。善用惩罚,是教师的智慧。

【十六】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一个教育者的30条细思碎想

【十七】千万不可为特色而特色,更不可为了所谓“品牌”而急功近利。一个学校,有特色有品牌固然好,但如果孩子快乐教师幸福,暂时没有特色没有品牌也不要紧。

【十八】本色比特色更美丽,品位比品牌更珍贵,过程比结果更快乐,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十九】教育没有“万能钥匙”。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班,或是一个学校,都不可能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技巧、方法、模式去“搞定”。教育当然有着普遍的原则,但所有的“绝招”都具有“针对性”、“现场性”、“临时性”甚至“一次性”。

【二十】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而教师的魅力其实主要就是学识的魅力。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要让学生感到你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二十一】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

【二十二】无论我的学生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善良、正直、勤劳,就是我最优秀也最令我自豪的学生。

【二十三】作为学生,受教于老师,油然而生谢意,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尊师传统。但作为教师,我们则应该想到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这本身就是我们的本分与天职。不要老想着要学生“感恩”,也不要因为学生没有“感恩”便怅然若失,更不应该想法设法地拐弯抹角地让学生以物的方式向我们表达“感恩”,甚至替学生“感恩”自己。

【二十四】一个教师,如果把对学生的要求用来要求自己,就非常高尚了。

【二十五】常有人说我有“很前沿的理念”,我总是解释:“我没有任何前沿的理念,甚至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我们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守良知。”仅此而已。

【二十六】所谓“教育良知”,其实就是“以心换心”。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你遇到怎样的老师,你就做那样的老师;如果你是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你就做那样的老师。

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一个教育者的30条细思碎想

【二十七】既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那么只要其思想和行为不妨碍他人,我们都应该容忍。因为你在宽容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宽容你。

【二十八】要善于妥协。妥协并非不要理想,更不是放弃我们的积极追求,而是让我们的理想和追求能够“接地气”。不要老想着怎么做才“最好”,而要多想怎么做才“可行”;在“可行”中达到“更好”——而不是“最好”。因此,生活的艺术其实就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而平衡的途径之一就是妥协。

【二十九】宽容,是对别人言和;妥协,是与生活共赢。

【三十】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我的学生。因为遇上你、你、还有你——我的每一位学生,我才可能有这么多的教育思考、教育情感和教育经验,才可能有这么多开心的笑声和感动的泪水,当然也才可能收获如此丰厚的教育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