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肘”是病毒顛覆現代的交流方式?我國古代的作揖方式最科學!

人們要生活,免不了去交流,交流的首個環節就是“打招呼”。時疫突然降臨,“碰肘”成了病毒汙染區新穎的交流方式,肘與肘之間的碰撞,既增加情趣,又不失禮儀,不僅受到追捧,居然成了各國政要們首先接受認可的交流方式,在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

“碰肘”是病毒顛覆現代的交流方式?我國古代的作揖方式最科學!

“碰肘”是病毒顛覆現代的交流方式?

按照科普知識,病毒傳染的有效距離在1.5米之內,我國有一個傳染病例,沒有去過武漢,也沒有去過醫院、沒有任何接觸史,也沒有乘坐交通工具,檢測居然呈現陽性特徵,回憶可能被傳染的途徑,原來是一次不經意的飯店吃飯,與他相隔1.5米左右鄰桌病人的一個噴嚏,最有可能是導致他被直接感染的原因。


“碰肘”的距離屬於零距離接觸,人與人之間的間隔只有幾件衣服、毫米級的距離!相較於1.5米的尺寸,有上千倍以上的感染幾率,因此,“碰肘”的方式,依然存在著較大的感染風險,不應該成為病毒流行期間最為科學的交流方式。

探討“打招呼”的流行模式,西方有握手、擁抱和親吻三種主要方式,東方有握手、鞠躬、作揖(適應男性)和道萬福(適應女性)的方式;

“碰肘”是病毒顛覆現代的交流方式?我國古代的作揖方式最科學!

病毒傳染的有效距離在1.5米之內

按照安全距離和衛生角度來考核,握手、擁抱、親吻和碰肘,因為距離太近,容易遭受病毒傳染,都在被淘汰之列,只有鞠躬、作揖和道萬福最科學、最安全;相比較而言,只有作揖禮最簡單,男女差別也不大,最方便接受和推廣。

根據歷史記載,揖禮與拱手禮在我國已經有三千年以上的文字記載歷史了,從西周起就有記載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女道萬福男作揖”,這是宋明之後我國曆史的真實寫照,上至王侯、下至百姓,各階層的人們可能會忘記吃飯喝水,絕不會忘記作揖和道萬福;

日本、韓國、其它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多用鞠躬禮,也是保留有儒家文化精神傳統,都是儒家文化的支脈;

古代的禮儀動作,先使人生敬,禮敬才能萬事成,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所以每當我打開歷史的畫卷,就能夠感受到一幅幅恢弘大氣、鮮活的古代禮儀生活圖景展現在眼前;

“碰肘”是病毒顛覆現代的交流方式?我國古代的作揖方式最科學!

迎來送往,隨時隨地都可以施禮。

挖掘作揖禮的價值核心,發現“作揖”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感,來表現出“對人尊敬”的禮儀,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十分符合現代衛生的要求;

挖掘作揖禮的使用價值,首先是迎來送往,隨時隨地都可以施禮;其次是安全衛生,沒有身體接觸,不存在交叉感染;三是不會失禮,不分先後不會有難堪;四是男女可以通用;

挖掘作揖禮的親和性,雙向對等、有序有位:微笑應答、點頭、躬身,對方怎麼行,自己怎麼還,不復雜、很簡單,無論地位多高,輩份多長,都要還禮,否則就是失禮;

挖掘作揖禮的功用:禮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聖。人失去了禮儀、儀式,也就沒有了敬,凡事皆不敬,就成了二流、三流人,不值得交往了。

病毒來襲,改變並顛覆著我們之間的交流方式,“碰肘”很時髦,也很新穎,但是不科學,如何做到既不失禮儀,又能夠保持安全距離?

“作揖”的方式雖然古老,但我的確被我們祖先的智慧所折服,因為所有交往中的禮儀、衛生、安全、不對等、沒有秩序等,在一系列簡單的肢體語言操作中,會引起心與心的共鳴,會收穫到一份默契和感染的會意;

假如時間能夠倒流,回到過去,我真想現身說法,讓現代的人學會作揖禮,保持可以靈活調節的距離,瀟灑地抱拳躬身,實現最科學的交往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