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肘”是病毒颠覆现代的交流方式?我国古代的作揖方式最科学!

人们要生活,免不了去交流,交流的首个环节就是“打招呼”。时疫突然降临,“碰肘”成了病毒污染区新颖的交流方式,肘与肘之间的碰撞,既增加情趣,又不失礼仪,不仅受到追捧,居然成了各国政要们首先接受认可的交流方式,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

“碰肘”是病毒颠覆现代的交流方式?我国古代的作揖方式最科学!

“碰肘”是病毒颠覆现代的交流方式?

按照科普知识,病毒传染的有效距离在1.5米之内,我国有一个传染病例,没有去过武汉,也没有去过医院、没有任何接触史,也没有乘坐交通工具,检测居然呈现阳性特征,回忆可能被传染的途径,原来是一次不经意的饭店吃饭,与他相隔1.5米左右邻桌病人的一个喷嚏,最有可能是导致他被直接感染的原因。


“碰肘”的距离属于零距离接触,人与人之间的间隔只有几件衣服、毫米级的距离!相较于1.5米的尺寸,有上千倍以上的感染几率,因此,“碰肘”的方式,依然存在着较大的感染风险,不应该成为病毒流行期间最为科学的交流方式。

探讨“打招呼”的流行模式,西方有握手、拥抱和亲吻三种主要方式,东方有握手、鞠躬、作揖(适应男性)和道万福(适应女性)的方式;

“碰肘”是病毒颠覆现代的交流方式?我国古代的作揖方式最科学!

病毒传染的有效距离在1.5米之内

按照安全距离和卫生角度来考核,握手、拥抱、亲吻和碰肘,因为距离太近,容易遭受病毒传染,都在被淘汰之列,只有鞠躬、作揖和道万福最科学、最安全;相比较而言,只有作揖礼最简单,男女差别也不大,最方便接受和推广。

根据历史记载,揖礼与拱手礼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年以上的文字记载历史了,从西周起就有记载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女道万福男作揖”,这是宋明之后我国历史的真实写照,上至王侯、下至百姓,各阶层的人们可能会忘记吃饭喝水,绝不会忘记作揖和道万福;

日本、韩国、其它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多用鞠躬礼,也是保留有儒家文化精神传统,都是儒家文化的支脉;

古代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礼敬才能万事成,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所以每当我打开历史的画卷,就能够感受到一幅幅恢弘大气、鲜活的古代礼仪生活图景展现在眼前;

“碰肘”是病毒颠覆现代的交流方式?我国古代的作揖方式最科学!

迎来送往,随时随地都可以施礼。

挖掘作揖礼的价值核心,发现“作揖”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来表现出“对人尊敬”的礼仪,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十分符合现代卫生的要求;

挖掘作揖礼的使用价值,首先是迎来送往,随时随地都可以施礼;其次是安全卫生,没有身体接触,不存在交叉感染;三是不会失礼,不分先后不会有难堪;四是男女可以通用;

挖掘作揖礼的亲和性,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微笑应答、点头、躬身,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不复杂、很简单,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

挖掘作揖礼的功用: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就成了二流、三流人,不值得交往了。

病毒来袭,改变并颠覆着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碰肘”很时髦,也很新颖,但是不科学,如何做到既不失礼仪,又能够保持安全距离?

“作揖”的方式虽然古老,但我的确被我们祖先的智慧所折服,因为所有交往中的礼仪、卫生、安全、不对等、没有秩序等,在一系列简单的肢体语言操作中,会引起心与心的共鸣,会收获到一份默契和感染的会意;

假如时间能够倒流,回到过去,我真想现身说法,让现代的人学会作揖礼,保持可以灵活调节的距离,潇洒地抱拳躬身,实现最科学的交往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