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德行善,福報自到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德行善,福報自到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出自《道德經》;

意思是:天道本身並沒有偏向誰,但是經常偏愛善良的人。

古人說,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一生順風順水,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福氣滿滿。但人的福報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來的,是自己潛心修來的。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德行善,福報自到


福自己修

明代思想家袁黃所著《了凡四訓》第三篇《積善之方》,主要是教導並勸解人們要多行善,少作惡,是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進一步詮釋。

“行善之人 ,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都對福如何獲得做出最好的註解。

春秋時期,秦穆公走丟了一匹馬,被岐山的老百姓抓到,殺了吃掉了。當地的官吏很快抓到了這些人,但是秦穆公卻沒有懲罰他們,反而請他們喝酒。他說吃了馬肉如果不喝酒,就會傷害身體。後來,秦穆公攻打晉國的時候,被敵人包圍,百姓聽說起秦穆公被包圍,紛紛拿起武器,為秦穆公拼死作戰,來報答食馬飲酒的恩德。秦穆公的一念之仁,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詩經》寫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一個人要經常反省自己的行為,常做好事,不為惡行,這樣才能為自己求得福祉。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德行善,福報自到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出自《道德經》

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一顆善心。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中都保持著一顆善心,而不去過分的渴望和追求回報。

分享一個簡單的小故事,在除夕夜的晚上,有一家小餐館剛要打烊,突然進來了一個婦女和兩個小孩兒,說能不能給一份飯吃?老闆看了看他們覺得十分可憐,然後給他們做了一份飯,而且給的分量特別多。他們三個人對老闆非常感激,很快的把飯吃完了,在他們離去前對老闆表達了感謝。等到第二年的時候,那三個人又來了,老闆還是給他們做了一份飯。等到後來老闆沒有見過那三個人,直到幾年後的一天,那三個人還是在除夕夜裡來到了小餐館,他們對老闆說是老闆給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

善良的人做事惠及萬物,而內心不爭搶功德。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德行善,福報自到


不刻意為善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出自《道德經》

“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

孟子也講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是說人的善良就像水自然地往下流淌一樣。

一個人行善,只是因為內心的不忍,為了給予別人幫助,而不是為了獲得利益。

為了求得名利,刻意為善的人,被利益驅使,這樣的善不是善。偷盜、搶劫都是在利益的驅動之下犯下的惡行。所以,偽善與惡等同。

真正的德行和善良不是刻意做出來的,而應該是單純的出自本心。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德行善,福報自到


以善小而始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出自《道德經》

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抱負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德行善,福報自到

《法句經》裡講: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聖。

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

水滴雖然小,但是慢慢就能充滿大的容器。不從小善做起,就沒法成聖。

不要輕視小惡,以為沒有罪過,小惡慢慢積累起來,足夠毀掉一生。

“勿以善小而不為”,從小事開始做起,慢慢積累下來,心態自然就會改變,長年累月,人的容貌氣質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慈祥和溫柔都一一體現在臉上,望著這個慈眉善目的長輩,誰會不敬他愛他呢?

一個人的福報不是爭來的,是積德積來的。日常的生活中,一點一點的善心善行積累起來,就是一個人的福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德行善,福報自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