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不把你的優勢變成競爭壁壘,就離被淘汰不遠了

最近回老家縣城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曾經滿街的蜜蜂出行電動車(小黃車)只剩寥寥幾輛,取而代之的是哈羅助力車(小藍車)。

曾經我也是小黃車的忠實用戶,騎著電動車在不大的縣城自由穿梭,被當做回老家的一種樂趣。

小黃車曾經也風靡整個縣城,大街小巷路邊少不了黃色的身影,但為什麼短短几個月就被小藍車取代了呢?

先來看一下小黃車的基本情況。

小黃車進入我老家縣城大約是在2017年下半年,當時縣城中提供共享電動車服務的獨此一家,加上老家縣城地勢坡度較高,用電動車代步是最好不過的選擇。另外,299元的押金在縣城中接受度還可以,因此,小黃車進入之後,收到普遍歡迎。

職場人,不把你的優勢變成競爭壁壘,就離被淘汰不遠了

蜜蜂出行

可以說,小黃車在這個時間是佔盡了先機。

但也不難發現,它也存在著缺陷,需要下載APP和支付押金。 而哈羅助力車用支付寶掃碼即可使用,而且免押金,在這一點上給了小黃車一記猛拳。

其實,小黃車是可以在自己的優勢上進行深挖的,比如舉辦騎行公里數兌換免費時長的活動(哈羅助力車單次使用費較高),專門針對交過押金的用戶推出定時免費騎(週一到週五某天)等等,這樣至少在已有用戶中形成了競爭壁壘,哈羅突破這一點可能會需要更長的時間。

可以發現,小黃車的問題在於並沒有把優勢轉化成競爭壁壘,再加上哈羅挾持資本的力量強勢入駐,被替代也是意料之中的結果。

企業如此,人也一樣。

一個職場人如果不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無可替代,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壁壘,終將面臨被取代的危機。

“競爭壁壘”最早是商業領域的一個詞,指的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基於自身的資源與市場環境約束,構建的有效的針對競爭對手的“競爭門檻”,以達到維護自身在市場中的優勢地位的市場競爭活動。

引申到個人身上,就是一個人在某一領域不僅懂得表層的方法,更要掌握了底層邏輯。比如,一名教師,表層方法可能是把書本的知識教給學生,幫助學生提升成績,但底層邏輯一定是影響學生可以變得更好。

分享一個身邊人的故事。

我的前同事小D剛剛被公司辭退。

未離職之前,他主要負責的是課程的策劃、推廣。因為和他之前從事的工作內容相似,也擁有不少經驗,再加上985名校出身,在面試時被老闆一眼看上,並安排在我們小組。

在平時的工作中,小D的工作態度還是很認真的。

在一次小組內部討論中,因為新課上線之後表現不佳,大家坐在一起討論改良推廣的方法。

這時候,我想起來小D之前就是從事類似的工作,問他有什麼想法。他說,“咱們的課跟我們當時的課程不太一樣,我感覺沒有太大的借鑑意義。”聽他講完之前的工作之後,我忽然發現,他提不出建議,並不是產品不一樣,而是他自己沒有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一切都是按照領導的要求來做,沒有深入思考背後的邏輯。

後續再有類似的討論,他都是靜靜地聽大家分享,也認真的記筆記,但當問到他有什麼想法的時候,總是再重複其他同事的想法。至於後來,就不再請他發言,他也樂得如此。

這是真正的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最近,公司因為結構調整,需要裁員,他就是其中之一。

原本一個985高校畢業,並且有一定相關工作經驗的高材生,為何淪落到被裁的地步呢?

因為他並沒有把優勢變成自己的競爭壁壘。

世界上擁有某些項優勢的人有很多,但是如果不形成競爭壁壘,隨著時間的推移,優勢就會慢慢被抹殺掉。

要知道,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想要崛起、想要逆襲的人,優勢可能是他們最可靠也是唯一的憑靠,所以,你不努力把優勢變成競爭壁壘,就會被他人搶先。

所謂牛人,就是能把優勢變成競爭壁壘的人。

9歲的吳瀚清第一次從書攤上買到一本盜版的計算機書籍的時候,誰也沒想到他會成為讓馬雲“睡的最安穩”的人。

從小就是學霸的吳瀚清在15歲時被西安交大少年班錄取,專攻計算機技術,並在16歲組建了網上安全組織“幻影論壇”,成為國內頂尖的“白帽子”黑客(好的黑客)。

那他是怎樣與馬雲產生關係的呢?原來在吳瀚清大學畢業之後,經朋友推薦到阿里面試,當時他拿的還是中學文憑,面試官當然對這個小夥子充滿了輕視,讓他展現一下技術。

職場人,不把你的優勢變成競爭壁壘,就離被淘汰不遠了

只用了3分鐘,吳瀚清當著面試官的面,黑進了阿里巴巴內網一臺路由設備,使得阿里內網中斷。馬雲聽說這件事後,當場決定用百萬年薪聘用他。

入職阿里之後,他一直負責網絡安全,並參與設計了整個“飛天”系統的安全。28歲,他帶領團隊抵禦了當時互聯網史上最大的DDoS攻擊,峰值達453.8Gbps。30歲,他以一個團隊的力量,每天幫助全中國37%的網站抵禦16億次攻擊。

現在,已經成為阿里云云盾負責人的吳瀚清,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還要花大量的時間來研究和學習最新的技術。

他說,真正想做好一件事情,只有做深,才能真正做到不一樣。這個世界相對還是公平的,你所得到的,一定和你付出的一樣多,只是人們往往只看到你所得到的,而只有你自己才能看到你所付出的。

人人都有優勢,但優勢是個相對的概念,你在部門中的優勢放到公司中可能就沒那麼明顯,當你成為公司第一,放在整個行業也許就是一般的水平。強如吳瀚清這樣的天才,也在不斷迭代和更新自己的能力,更何況我們普通人。

把優勢變成競爭壁壘,你才能成為真正的行家。

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曾經有很多讀者朋友留言問我這個問題,在此,我幫大家總結了3步法:找到優勢、刻意練習、掌握優勢領域的底層邏輯。

1.找到優勢

很多朋友告訴我,最讓他們困惑的不是如何去努力,而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大家。如下圖:

職場人,不把你的優勢變成競爭壁壘,就離被淘汰不遠了

這張圖是我對個人具備的能力所進行的分析。

先將你所有你感覺自己喜歡的或擅長的領域羅列出來(第一列),可以是自己的愛好、目前的工作,甚至包括你想發展的方向、進入的領域,羅列要儘量全面。如果你感覺自己真的想不起來的話,可以問你的朋友、家人、同事,有時候真的是“旁觀者清”。

然後把這個領域中你擁有的具體技能寫出來,比如我在在音樂領域比較喜歡唱歌,在技術領域喜歡PPT等等。技能儘量具體,這樣,你的方向就會更聚焦。

第三步就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打分,區間為0-5,最喜歡最擅長為5,最不喜歡最不擅長為0。

最後,算出兩項相加的結果,得分最高的即為你的優勢。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找到個人優勢的方法,還有一些更專業的測試,比如蓋普洛優勢測試,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教給大家的這個方法是我認為最簡單最直接的一種。

2.刻意練習

很多人認為刻意練習就是不斷重複,重複到一定時間(比如10000小時)就能成為專家。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刻意練習的關鍵在“刻意”二字。比如演講,優秀的演講家在每次演講完之後,都會反覆觀看自己的演講視頻,從中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節奏把握的怎麼樣?趣味度如何?聽眾的反映如何?這叫刻意練習。

所以,真正的刻意練習離不開這3步:

持續練習:保持對技能的感覺,不生疏;

總結覆盤:找出練習中的不足,總結經驗和教訓;

迭代能力:在經驗教訓之上實現能力進階。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刻意練習也是如此。能夠不斷改進技能的練習才是刻意練習,否則不過是浪費時間的重複。

3.掌握優勢領域的底層邏輯

能否掌握底層邏輯,是行家和普通人的最大區別。我們經常發現一些牛人,明明不是這個行業的,卻對這個行業用到的方法和技巧了如指掌,也能對你的困惑提出建議。這就是掌握了底層邏輯的厲害之處。

著名暢銷書作者成甲在《好好學習》中分享過這樣一個經歷:當時他和得到合作開發“成甲說書”欄目,需要寫推廣文案,成甲本人從來沒有接觸過文案,但他知道文案的目的是吸引讀者並促成轉化,根據這個理解,寫出的文案轉化也非常好。

掌握底層邏輯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事物的本質。比如關於寫作,很多人都在學習如何起標題、如何積累素材、如何寫開頭和結尾。其實,寫作的本質是通過書面語言跟讀者溝通,把握住這個底層邏輯,寫出真情實感,你寫的內容就不會太差,而技巧只是幫你優化文章的工具。

但要注意的是,底層邏輯是自己的方法和技巧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對領域的理解和體悟形成的。底層邏輯可能只有一句話,但後面卻是成千上萬次刻意練習的結果。所以,你記住了文案是吸引用戶並促成轉化沒有用,一切要從方法開始。

最後,千萬不要浪費你的優勢,儘快讓優勢形成競爭壁壘,你才會避免被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