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藥物:精準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小宇宙”——新冠肺炎生物藥物研發技術路線解讀之一

編者按在對抗新冠肺炎的過程中,找到對症的藥物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在“老藥新用”的基本思路之外,單克隆抗體、幹細胞以及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等生物藥物研發也是應急攻關的熱點,並已取得進展。本報今日起刊發系列報道,解讀人類如何“鑄造”生物藥物這一武器戰勝病毒。

它是一種特殊的藥物,來自人體自身,它能干預疾病發生和進程,也能激活人體的“小宇宙”對抗疾病……它就是單克隆抗體藥物。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抗體藥物因為獨特的靶向性而被率先研究開發,其研發進展一直牽動人心。

4月14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帶來了科研攻關領域的好消息:單克隆抗體等攻關項目正在積極推動。

“單克隆抗體一直是研究的熱點,早期科研攻關已經部署國內多支團隊瞄準單克隆抗體開展相應的研發工作。”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介紹,截至目前,已經獲得多株靶向新冠病毒的候選治療性抗體,後續還將加大力度推進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自19世紀80年代人類發現抗體,到各類抗體藥物風行全球,已有一百多年曆史。隨著單克隆抗體、人源化抗體、雙特異性抗體等不斷問世,抗體家族也越來越興旺。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和抗體成為潛在的有效治療新冠肺炎的手段,它通過與新冠病毒結合,抑制病毒的活性,來保護細胞免受侵害。

從發現抗體到製成藥物歷經百年

19世紀80年代後期,學者們在研究病原菌的過程中,發現在感染者的血清中有“殺菌素”,這是人類最早發現的抗體。

科學家根據抗體來源的特性,把能刺激宿主產生抗體的物質命名為抗原,並推動抗體研究逐漸成為免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促進了抗體治療的快速發展。

但是,在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獲得突破之前,科學家們對抗體的結構和抗原抗體識別機理的理解還非常淺顯。

在隨後的半個多世紀裡,科學家們逐漸認識到,抗體是一種由B細胞識別抗原後活化、增殖分化為漿細胞,並由漿細胞合成與分泌的、具有特殊氨基酸序列的,能夠與相應的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抗體的出現,極大地幫助了醫生治癒疾病,而說到抗體,又不得不讓人想到抗體藥。

1975年,英法兩國科學家將鼠源的B淋巴細胞同腫瘤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瘤細胞。這種從一株單一細胞系產生的抗體就叫單克隆抗體,簡稱單抗。第一代單克隆抗體就此誕生。這種抗體特異性高,僅針對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性質均一,易於大量生產,為腫瘤等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但是,人的免疫系統可以識別鼠源性單克隆抗體,將其用於人體會面臨免疫系統的一系列反應,因此限制了它的應用。並且,當時的技術和生產成本也不利於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因此,尋找一種具備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條件的新型抗體藥物刻不容緩。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展出人源化抗體和全人源抗體制備技術,使得抗體藥物可以較好地應用於人體,並實現大規模生產。”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周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通過對小鼠進行人源化改造,重新表達的抗體大部分氨基酸序列被人源序列取代,這樣既保留了小鼠抗體的親和力和特異性,又降低了異源性,有利於應用到人體。

而全人源抗體則可以從感染新冠病毒並痊癒的人體血液中提取B細胞,通過測序獲得表達這些抗體的基因序列,再尋找中和作用較好的抗體。

高通量測序助力抗體“海選”

“人體內有T細胞和B細胞這兩大免疫細胞,其中能產生抗體的是B細胞。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們如果能從康復病人的B細胞中尋找抗體,可以有效對抗病毒。”周君告訴記者。

通常,科學家把康復病人裡的記憶型B細胞分離出來,然後進行單細胞測序。新的問題是,人體內有幾十億個B細胞,當新冠肺炎患者恢復後,每個B細胞只能生產一種特定抗體,用傳統技術去尋找能產生新冠病毒抗體的B細胞,不啻於大海撈針。

“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使得我們也可以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尋找富集重鏈和輕鏈的V(D)J序列的B細胞,從而找出潛在的病毒反應抗體。”信達生物轉化醫學副總裁徐偉告訴記者,有了這一技術,再從中尋找能特異性識別病毒蛋白和有潛力阻斷病毒結合細胞受體的抗體,效率將大大提高。

當有效的抗體被一一篩選出來後,再進行體外甚至體內的活性實驗,進一步驗證這些抗體的潛在功能,是否有成藥價值,最後用於臨床治療新冠肺炎病人,安全且針對性強。同時,也可以對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進行短期預防。

坦白地說,面對病毒性疾病,人類至今也沒有發明出多少特效藥,遠遠談不上“治癒”。相比小分子藥物,單抗藥物機理清晰,對靶點的選擇性高、特異性強。好的單抗藥物可以高效率擊中靶點,減少副作用。

近年來,抗體藥物已多次應用於“阻斷”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病毒等侵入,主要思路就是支持免疫系統的工作,讓病人好好活著、動員免疫系統,或者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來阻止病毒入侵。

此外,在應對腫瘤和炎症的治療中,抗體藥物同樣也顯示出優勢,比如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的修美樂、治療乳腺癌的赫賽汀等世界知名藥物都屬於單抗這個領域。

實現“公斤級”產能還得過幾道關

“目前最關鍵的工作還是尋找特異性強的中和抗體。”徐偉認為,雖然許多科研機構和企業都宣稱找到了一些新冠病毒抗體,但是還必須通過臨床檢測才能驗證其是否可準確識別新冠病毒。

其次,就是驗證抗體的中和能力。因為科學家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抗體都能有效阻止病毒侵入人體細胞。

“新冠病毒感染的原理是通過病毒顆粒表面的S蛋白與人體ACE2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內被轉錄酶複製,重新組裝成大量新的病毒,又去繼續感染其他細胞。中和抗體需要能夠結合S蛋白,阻斷和受體的結合而入侵細胞。其次,抗體結合病毒後通過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或補體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裂解病毒。”徐偉說,但是有的抗體可以識別新冠病毒,也能連接病毒,卻不能有效中和,這樣的抗體不具備藥用價值。

尋找到特異性中和抗體並完成一系列體內體外檢測和安全性實驗後,拿到該抗體的特有氨基酸序列就可以開始構建穩定細胞株。再通過工藝的優化,製藥企業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其實這就是一個細胞工廠,讓細胞去生產大量抗體,滿足了臨床上對於抗體藥物‘公斤級’產能的需求。”徐偉介紹說,生物製藥企業必須具備穩定的生產工藝和質量保持體系,否則生產出來的抗體藥物活性和穩定性都得不到保證。

據徐偉介紹,目前抗體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週期基本都在一週以上,如果抗體藥物質量不佳,可能注射到體內幾小時就代謝掉,就起不到相應的治療作用。有些時候可以通過蛋白工程對Fc端(抗體在鉸鏈區被分離成Fab和Fc兩段)改造提高抗體的長效性。(記者 張曄 通訊員 姜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