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高处更靠近太阳,却更冷了,什么道理?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这可不是因为顺嘴,随口那么一说。这是人们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观察出来的一种自然现象。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高处不胜寒的经历。还记得山脚下穿着短袖,去山顶裹着大棉袄看日出的日子吗?这上下的温差有没有引起你的无限遐想,明明山下这么热的天?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道理可言呢?

高处不胜寒。高处更靠近太阳,却更冷了,什么道理?


其实,这种温度变化与地球母亲的外衣——大气层的密度以及地球母亲表面的物质息息相关。在地球上并不是爬的高,离太阳公公近了几百甚至几千米,就能够更加感受到太阳公公给予的温暖。与地球母亲和太阳公公之间的距离(149597870公里)相比,我们爬高的几百米、几千米甚至几万米,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高处不胜寒。高处更靠近太阳,却更冷了,什么道理?


不得不了解的大气层

大气层是由于重力作用(也就是地球母亲对大气的吸引力)而包裹着陆地和海洋的混合气体,约有1000公里的厚度。在大气层的大家庭中含有:氮气78.1%;氧气20.9%,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等等。正是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才为地球的生灵提供了良好的气体环境。然而,万物生灵的活动会影响到大气的成分组成,改变一些气体的含量。例如: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而且大气层没有明显的上下边界,自下而上分布极其广泛。分布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下到土壤和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气体,上到六万五千公里处仍有稀薄的空气,约一千公里的厚度是我们人为规定的。

高处不胜寒。高处更靠近太阳,却更冷了,什么道理?

根据不同高度的不同现象,我们把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外层等五层,从而可以更加精确的了解它们。

高处不胜寒。高处更靠近太阳,却更冷了,什么道理?

亲近的对流层

我们所说的“高处不胜寒”的高度空间,主要是指地表到上空12公里左右的对流层。也就是从下往上看,离我们最近的一层。

这一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但是它无法直接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来加热自己。太阳公公发射向地球的紫外线以及各种射线,绝大部分都被位置比平流层高的上四层吸收、抵挡住了,也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高处不胜寒。高处更靠近太阳,却更冷了,什么道理?

热量的搬运工——大地万物

在地表有大量不同热容的物质,例如:山川河流、江海湖泊等等。这些物质,白天吸收那些经过重重阻碍来到地面的太阳辐射,把太阳公公给的能量化为己用,再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耗散能量,把自己的热量无私的散给世界。因此,

我们感受温度变化的空间——对流层,是通过处在空间最底层的万物,散发的热量来暖身的所以,爬的越高,离热源就越远,也就越感到寒冷。从而形成了自下而上,温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而且还有冷热空气对流的现象;以及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从而形成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

高处不胜寒。高处更靠近太阳,却更冷了,什么道理?

了解了这些,相信大家对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应该有了几分的认识。但是,千万不要觉得你一直往上爬,它就会一直冷下去。一旦越过了平流层,温度就会打你个措手不及,越往上温度反越高。因为这个时候你就成为了对流层之上的一份子,共同为抵挡太阳公公的辐射做贡献。

本文参加【科学V计划】,内容为作者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