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名勝108景 古詩今譯》衛水

衛水

《新鄉名勝108景  古詩今譯》衛水

編譯:杜彤華

名勝介紹:

衛水即衛河,是新鄉人的母親河,它源發輝縣蘇門山,至合河鎮匯合小丹河東流至新鄉市區又流向衛輝市。它的前身基本上為清水,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發河北諸郡縣男女百餘萬人在清水的基礎上開挖成永濟渠,成為南北大運河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所地域為春秋時之衛地,故名衛河。又因隋朝皇帝開挖,故又名御河。在歷史上它是豫北地區漕運的主要河道。

《新鄉名勝108景  古詩今譯》衛水

古詩

衛水詠

(清) 暢泰兆

湛湛蘇門水,城隅澴漩過.

晴輝吐珠浪,斜照玉飛波。

鼓棹澄光碎,連天素練多,

川流長不息,隔浦聽魚歌。

暢泰兆,字子交,新鄉人,康熙五十四年進士,初任祁門縣令,力除積弊,又任稷山縣令,後擢任工科給事中,死後祀鄉賢。

譯文:

清沏激越的蘇門山水,

從城的一角迴旋洶湧而過,

晴日裡太陽的光輝吐著珍珠似的浪花,

夕陽映照又好似碧玉飛波。

划動的船槳打碎了水面清沏的光亮。

水天相連如同白色的綢緞綾羅,

河中的流水長流不息,永不停止,

隔著水濱能聽到互答的漁歌。

《新鄉名勝108景  古詩今譯》衛水

元宵節衛河放河燈

名勝介紹

明代以前新鄉有舊俗:正月十五元宵節(亦即上元之夜 ,又稱元夜)在衛河上泛舟,放河燈,並演《妙法蓮花經》,是一大景觀,十里衛河熱鬧非凡,燈光映紅河面,如紅霞映天,壯觀無比。這種習俗直延至民國,從明末清初人張縉彥《元夜泛衛水演‘法華經’放河燈》一詩中即可尋覓放河燈的情景。

古詩

元夜泛衛水演《法華經》放河燈

(明)張縉彥

十里紅霞外,步虛聽梵經。

客舟穿夕靄,溪水帶春星。

人就佛光白,竹增酒氣清。

隔林滿月出,宿鳥起寒汀

張縉彥,字濂源,號坦公。新鄉縣人。明崇禎進士,累官至兵部尚書。他生活在明清之際,經歷比較複雜。明亡後,李自成義軍攻陷北京,他降大順,率百官表賀。李自成敗走,張縉彥“竄歸鄉里”。獲悉朱由崧即位南京,他投歸南明政權,仍授兵部尚書,總督河北、山西、河南軍務。後降清,任工部右侍郎等職。再後,因編刻《無聲戲》兩集,獲罪革職,流徙寧古塔(今黑龍江寧縣),對開發黑龍江頗有貢獻被當地人稱為“五穀神”,十年後死去。

張縉彥一生好為詩文,勤於著述。《清史列傳》、《清史稿》皆有傳。

在這十里之外,就看到紅霞映天。

我輕輕地邁著步子去聽佛經。

衛河中的客船穿過傍晚的雲霞,

河中的流水帶著春天的辰星。

人們跟隨著佛的靈光,

竹子能增加酒氣的香馨。

隔著樹林一輪滿月升起,

夜宿的野鳥被驚醒,

飛出水邊寒冷的沙坪。

《新鄉名勝108景  古詩今譯》衛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