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8.9《寂靜人生》:傳統死亡主題下的新探索

導語:人生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

豆瓣評分8.9《寂靜人生》:傳統死亡主題下的新探索

《寂靜人生》是烏貝託·帕索里尼導演作品,獲得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2013)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獎。電影劇情簡單,沒有複雜的人物設定,沒有龐雜的線索呈現,整個故事清爽利落,簡單卻又引人深思。

電影男主角約翰是個沒什麼魅力的中年男人,沉默寡言,刻板無趣,孑然一身。這個平凡的男人,從事著一份在很多人看起來沒有意義的工作:為孤獨死去的人尋找親人。而這份工作本身,也被上司嫌棄,約翰面臨著失業的危機。

約翰算得上是一個非常枯燥的男主角,他所從事的工作也是非常單調的內容。整部電影下來,幾乎都是他一個人穿梭在大街小巷,不喧譁,不熱鬧,寂靜無聲。而這也恰恰跟電影主題相呼應。

豆瓣評分8.9《寂靜人生》:傳統死亡主題下的新探索

在我看來,所謂的寂靜人生,有雙重的含義。

對於約翰本人來說,他的人生狀態是寂靜的。他的性格特點和工作性質導致他的社會聯接微弱,他接觸最多的就是死人,在鮮活跳躍的世界裡,他是孤單的。

對於孤獨死去的人來說,他們的死亡是寂靜的。沒有親人的送別,只有焚化爐裡殘留著他們最後的溫度。

但電影的英文名字是《 Still Life》,繼續活著。這就賦予寂靜人生更充實的意義:在寂靜裡,綻放光芒。

約翰在日漸重複的歲月裡,仍全心全意地熱愛著自己的工作,在死亡裡尋找生命的意義。那些孤獨死去的人,因為約翰的認真對待,變得更有尊嚴。

而整部電影,也在寂靜的探索裡,讓死亡的主題得到昇華。如何在日漸重複裡追尋生命的意義,如何對待死去的人,這是電影在潛移默化中宣洩出來的人生哲學,也是每個人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可以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生而平凡,是很多人的宿命。

而如何在平凡中,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則是每個人需要去認真探索的。

"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過,如果能從每一個過程中,細心去思考,吸取經驗,即使表面看來是平凡無奇的生活,也會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

約翰作為社會服務人員,他的工作內容很簡單:替那些孤獨死去的人群,尋找各自的社會聯結。如果有親屬,就操持一場喪禮;如果尋找無果,匆匆焚化,隨便撒向某片土地。

對於那些無依無靠的人群,他們的死是悄無聲息的。有些人死去一週,才被房東發現屍體在房間發臭。

對於這類人群,就連約翰的上司都覺得沒必要花費精力去關注,火爐一燒,一了百了。誰會在意他們生前興趣愛好,宗教信仰。

但偏偏約翰在意這些,他希望每個死者都得到同樣的尊重,能夠被人銘記著,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

他會把那些找不到親屬的死者照片放在自己專門準備的大相冊裡;

他會根據死者生前的資料,為每個死者寫下一份溫暖的悼詞;

他會穿越一個個城市,長途跋涉,只為尋找到死者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的證據;

在這份簡單瑣碎的工作裡,他沒有敷衍了事,而是認真對待每一個死者,認真尋找有關他們的過去,試圖還原他們的人生歷程。

他沒有家庭,沒有愛人,沒有親人,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工作當中。

而他的付出也有了回應。在故事的結尾,當約翰同樣作為無依無靠的死亡人群被倉促掩埋在墓地裡,那些他曾經關懷過的亡靈,匯聚在一起,送別這個最寂靜也最溫暖的靈魂。

豆瓣評分8.9《寂靜人生》:傳統死亡主題下的新探索

整個電影故事,描述了約翰的職場人生。他在面對工作時候的極致熱情,值得很多職場人學習。

很多人在面臨職業倦怠的時候,總認為是工作本身的性質,導致自己的熱情喪失,鍋輕鬆地甩出去,自己就能心安理得的繼續享受安逸。

可誰都不能永遠躲在舒適圈裡,即使在枯燥的工作日常裡,依舊有人能夠做到極致,取得新的成績。

稻盛和夫在《幹法》裡說,極度認真的工作能夠扭轉人生。

稻盛和夫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去了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離職之後,就開始踏踏實實,埋頭苦幹自己的工作。

最終在極致的認真工作之後,反而在職業領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對於普通人來說,在一個普通的平臺上,度過潦草的一生,是最終的歸宿。但是即使在微不足道的生活裡,也可以靠著認真和努力,去創造更有價值和意義的人生。

對於約翰來說,他可以選擇湊合工作,不去在意一個死人的身後事是否體面,但他選擇銘記每一個死者,讓死者有尊嚴。

而正是他二十多年的悉心投入,反過來充盈了約翰的人生。在約翰的死亡時刻,讓我們瞭解到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價值。

正如英國作家菲·貝利所說,不要光讚美高聳的東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樣不朽。

傳統死亡主題下的新探索

死亡是很多文學影視作品熱衷講述的主題。

對死亡的關注,折射著對個體生命存在的態度。

之前大火的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有句經典臺詞: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遺忘才是。在這個故事裡,死亡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活著的人遺忘。遺忘,是徹底的死亡。

而在日本電影《入殮師》裡,雖說視角聚集到死者,但是更多地是講述個人與世俗的衝突矛盾。

大多數電影,在死亡主題的分解上,都是描述生與死的衝突對立或者如何面對死亡這一永恆的問題。

但在《寂靜人生》裡,導演把視線聚焦到那些不被關注的死亡群體,那些活著人生寂靜,死後無人問候的群體。這樣的人,是否應該有尊嚴的離開?這些人,是否值得被銘記?

約翰接觸的案例裡,有兩種常態:

徹底的孤獨者:這類死者通常都是無親無故,在世上找不到任何聯結。

影片開始出現的那位女士就是這種情況。獨自蝸居在狹小的公寓裡,養著一隻小貓。約翰在她的房間裡發現幾封跟女兒的通信,結果在女兒回信的署名上,看見了貓的爪印。

與貓咪相依為命的孤獨女人形象躍然紙上。

被動的孤獨者:這類死者,大多因為行事作風,被親人遠離,例如比利先生。

他砍人,坐牢,漂泊,所有安定的因素都與他無關。他也在自我的選擇中,不斷被人們遠離。

這些孤獨死去的群體,他們活著本身都不足以引起別人的關注。對於他們的死亡,很多人都覺得無關痛癢。

豆瓣評分8.9《寂靜人生》:傳統死亡主題下的新探索

約翰的上司毫不在乎,他甚至覺得在這些群體的身後事上花費太多精力是一種資源浪費。

而約翰的另一位同事,每天上班的時候都在玩遊戲,死者對他來說,只是一具具待焚化的屍體,沒有任何意義。

他們足夠正常,卻也足夠冷漠。

但約翰不同,他尊重每一個死者,他珍惜每一個生命。這也正是約翰能夠幾十年如一日的對自己職業保持熱情的根源。

這種對生命的珍視,就是約翰行事的燈塔,而在這種良善裡,約翰散發著自己獨特的生命光芒。而這也是電影對死亡的另一種詮釋:再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結語

約翰的一生,平凡的如同每個路人甲,毫無起伏波瀾。唯一一次心動,還是死亡的召喚。

但就是這樣普通的人生裡,通過極致認真的努力,約翰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約翰身上,我們能看到:即使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有可能綻放自己的光芒。

而電影對死亡群體的關注,也讓我們不斷拷問自己,要在年輕的時候,做到什麼程度,才能讓自己有尊嚴的離開。而對於死去的人,我們應該漠視還是道別?

而這些是互通的,只有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價值,才能在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體面而有尊嚴。

簡介:張三燦,步履不停,認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