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著拒絕乳房的背後,原來是在做睡眠訓練

這兩天很難過,因為一個睡眠訓練被傷害的小小生命。


我和母乳媽媽群體打交道快十年了,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經常感到心痛過。


去年9月,因為好友馬蕾醫生邀請,我開始在馬醫生的線上諮詢平臺做線上諮詢。剛開始馬醫生找我的時候,我是有點猶豫的,因為我雖然從業時間久,但都是在我們本地線下面對面的諮詢,我擔心自己線上做不好。


馬醫生把線上諮詢團隊老師們做諮詢的課程給我,讓我先聽聽,也坦誠告訴我可以和在做線上諮詢的老師們瞭解下,再做決定。


我認真的花了近一週時間聽了老師們的課,發現團隊老師講的內容,很多都讓我特別有共鳴,理念和我個理念很相投,我覺得這個團隊是踏實用心在做事的,在為母乳媽媽寶寶切身考慮全心而且真心做支持的。


於是我答應了馬醫生,開始了我的線上諮詢生涯。


線上諮詢和我以前線下諮詢非常大的不同是,我以前只服務西安本地的母乳家庭,而平臺上是遍佈國內外的媽媽,所以遇到的問題也各種各樣,有很大的地域文化差異,這對我的專業度也是非常大的考驗,我也特別慎重和認真的面對每一個來諮詢的媽媽,慢慢做著、學習著、思考著、總結著。


隨著諮詢量的積累,我慢慢發現一個特別普遍而且嚴重的問題有很多媽媽都是因為寶寶哭拒絕乳房不吃乳房找來諮詢的,小到月子裡的寶寶,大到三四個月甚者五六個月的寶寶。


憑經驗,我知道肯定不是傳說中的乳頭混淆,也不是正常的厭奶。當我和這些媽媽們進一步的深入瞭解溝通下來,發現這些媽媽們,幾乎都在有意識無意識的在給寶寶做“睡眠訓練“。


為啥說有意識無意識呢?

因為媽媽們都告訴我:我只是在給寶寶做睡眠引導,或者做睡眠調整,並不覺得自己是在訓練寶寶


怎麼引導和調整的呢?

我總結了一下,大部分媽媽這樣做的:

  • 新生兒單獨睡遠遠的小床,或者單獨睡一個房間(房間裝監控),從小培養“獨立睡覺”,培養”獨立性”。
  • 新生兒定時餵養,按時睡覺,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於是每天“程序育兒”。
  • 寶寶瞌睡的時候,不給餵乳房,抱著蘿蔔蹲噓噓哄睡寶寶,引導寶寶“自主入睡”。
  • 寶寶夜裡哼唧了,先拍拍、或者撫摸,如果寶寶哭,無法接覺,再給吃乳房。慢慢嘗試不給乳房,哭了不要理會,直到寶寶夜間不醒不哭不吃夜奶,一覺睡到天亮。
  • 如果寶寶哄不睡,會給寶寶提供安撫物(小海馬、安撫小熊等)抱著入睡,或者吃著自己的手入睡。
  • 出月子開始,斷奶睡,戒迷糊奶,戒零食奶,戒點心奶。


寶寶哭著拒絕乳房的背後,原來是在做睡眠訓練


每次遇到這些被訓練的寶寶,真是特別心痛。


很多年前,我們一群提倡母乳餵養親密育兒的好姐妹們,在網上和那些搞睡眠訓練的磚家大V拼力撕,去為不會說話的嬰兒們發聲,後來我們以為“睡眠訓練”消失了,以為那些磚家大V覺醒了,因為睡眠訓練這個詞日常已經很少聽到了。


而當我多年後自己親身接觸全國各地的媽媽們後,沒想到這些禍害只是把本身齷齪的樣板房經過裝修,叫了個特別動聽的名字:睡眠引導、睡眠調整。換湯不換藥的埋下了惡的種子,隨著時間流逝,被無良的母嬰從業者,當成暴利的手段,氾濫在世間,坑害著嬰兒們。


本篇,希望可以給困惑中的媽媽們一些思考和啟迪,減少一些母乳育兒途中的焦慮,大膽勇敢母乳喂下去。


寶寶哭著拒絕乳房的背後,原來是在做睡眠訓練


寶寶拒絕乳房哭的背後:是寶寶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一歲以前的寶寶,任何需求都需要:及時被滿足,而不是延遲滿足。


1、寶寶需要和媽媽在一起


寶寶出生後,身體雖然出了媽媽的子宮,精神胚胎並沒有和媽媽分開。尤其是生命最初的前三個月,乳房是鏈接媽媽和寶寶之間的“臍帶“。


寶寶有任何的需求,媽媽在身邊,本能會驅使媽媽第一時間發現並且及時回應,給寶寶吃乳房,寶寶感受到安全,和媽媽的情感鏈接在,媽媽和寶寶都會情緒比較穩定的適應子宮外的親密時光。


而把寶寶和媽媽分開的家庭,寶寶單獨遠遠睡小床不被關注,或者寶寶和陌生的月嫂或者阿姨睡,甚至夜間被統一託管,更甚的是夜間讓寶寶一個人睡一個房間(監控看著)的,媽媽因為無法和寶寶在一起,本能無法被激發,寶寶需求不能被及時滿足,情感連接被阻礙,媽媽寶寶情緒都會更加多變,精神更容易緊張,寶寶更容易哭,傷害的都是媽媽和寶寶大腦神經迴路,媽媽更容易焦慮,面對寶寶的哭和訴求,變得冷淡和麻木。


寶寶哭著拒絕乳房的背後,原來是在做睡眠訓練


2、寶寶需要奶睡


小嬰兒不具備自主入睡的能力,吃著媽媽乳房才能更好入睡,媽媽餵乳房也能更快入睡,這是媽媽和嬰兒睡眠最基本的需求。


可是如果小嬰兒經常只有餓了才能吃乳房,定時才能吃乳房,想吃乳房入睡的時候沒得吃,每次都是各種哄睡技巧輪番上,不是白噪音,就是給寶寶個安撫小熊抱在懷裡,或者蘿蔔蹲、噓噓聲,或者啃著自己的手入睡,對寶寶來說,想吃媽媽乳房的需求,成了一種奢求,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


寶寶吃媽媽乳房的體驗是非常不好的,是不被允許按照自己的需求放開去吃的,而是做了種種限制的。

哭就是寶寶在向媽媽表達自己的訴求。

媽媽,我不止是餓了才可以吃乳房,我想吃著乳房睡覺,我想在你的懷裡吮吸著乳房入睡,我不想被各種搖啊晃啊白噪音啊被催睡啊,媽媽,你看見了嗎?


3、需要抱睡陪睡


新生兒需要人體有溫度的子宮環境,來逐漸適應子宮外面的陌生生活。寶寶需要抱睡的時候就主動溫情多抱抱寶寶,瞌睡了安心在身邊陪著寶寶睡,寶寶都會睡的更安心更安穩。媽媽抱不了還有爸爸,爸爸抱不了還有家人,那麼輕那麼柔軟的小嬰兒,能費大人多少力氣呢?


寶寶生下來,從來不是吃飽了睡好了就好了,寶寶對媽媽有著非常強的情感需求。每一個需求不被看見的寶寶,需求不被及時滿足的寶寶,哭都是內心在訴求啊。


小小嬰兒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羽翼還未豐滿,需要完全依賴大人照顧才能生存活命下來的時候,大人卻不想花費時間精力來照顧和滿足寶寶,這些基本的需求都不能被滿足,卻早早推開寶寶讓寶寶獨自去世間裸奔,成年大人們,於心何忍啊?


寶寶哭著拒絕乳房的背後,原來是在做睡眠訓練


寶寶需求不被滿足的背後,是父母們深深的恐懼和擔心


這些給寶寶做“睡眠訓練”的父母們,日常都特別愛在網絡上學習各大V睡眠的帖子,也很推崇程序育兒。


很多大V專家和主流育兒機構、各種育兒APP,都在打著”科學育兒“的名義在大力推崇和提倡:自主入睡、獨立入睡、斷夜奶。加之現在在育兒界,主流的觀念裡,奶睡和夜奶都是有罪的,各大大型的育兒機構平臺都把奶睡夜奶當賊一樣防著。


這讓初為人母的媽媽們惶恐不安,個個以為寶寶睡眠有問題,需要改善,需要引導,需要調整,走火入魔般改造寶寶扭曲寶寶讓好好睡覺。


接下來,我就細數下媽媽們常會關注的幾點擔心,為大家解掉迷津,緩解一些焦慮。


擔心一:不敢按需哺乳——養不成規律定時的吃奶習慣,上班後怎麼辦?


寶寶需要的是規律穩定的生活大環境,而不是寶寶自己吃睡都要有規律。定時規律哺乳,對媽媽和寶寶都是有直接的風險的:

——寶寶:近期來看,寶寶定時哺乳,可能會導致攝入不足,影響長體重。遠期來看,若常定時規律哺乳,寶寶長時間無法為自己身體感覺做主的時候,將慢慢失去感知冷暖飢飽的本能體驗,造成日後的進食困難。


——媽媽:乳房產奶量難以和寶寶需求之間達成平衡,特別容易堵奶頻髮乳腺炎。


而按需哺乳的寶寶,當有了吃睡自己做主的體驗,大人對於寶寶的需求會更加了解,彼此的互動會更加同頻同步。


隨著生長髮育的變化,即使媽媽日後上班了,不在身邊時,奶瓶餵養或者杯子餵養,也能做到按需喂。寶寶也會更好適應媽媽不在身邊的生活,等媽媽下班回家,親喂按需照常,母乳量會更有保證,媽媽想喂到自然離乳就更是玩著就餵了。


擔心二:不敢奶睡——會養成寶寶依賴媽媽乳房睡覺的壞習慣?會讓寶寶沒法自主入睡,影響寶寶的獨立性?


“自主”“獨立”這兩詞,被育兒屆濫用到這種程度,真是特別悲哀。新手媽媽們恐慌擔心,不敢發揮自己的本能,不敢親近寶寶,不敢抱寶寶,胸前有奶卻不敢喂,擰巴的把自己蜷縮起來,讓幼小的嬰兒,那強烈需要被擁抱,需要被乳房奶,需要被回應的需求,遠遠的,不被看見,不被聽見,被忽視被要求,慢慢的,寶寶蜷縮起來,心封閉起來,絕望了,不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


父母自己本身匱乏的愛,認為寶寶自己吃自己睡就是獨立了,就是自主了,這是“偽獨立“,養育的是裝在套子裡的乖孩子,生命力被父母削弱,毫無選擇的在嬰幼兒期就“自己吃自己睡”,這是硬生生掰出來的看起來“獨立”。

真正的獨立,來自“只有愛“的家庭。

那是無論我長成怎樣,無論啥時候,不論在哪裡,我的身後都有個人穩穩的泰山般,被我肆意隨意靠著依賴著,託舉著我,成為我內心的篤定,那份篤定就是我行走世界的底氣。


這份愛,不論我年齡多大,都會陪伴我,在殘酷的社會中披荊斬棘,不退縮無畏懼,心向陽光去勇敢走,朝氣蓬勃去發展我自己,成長為我自己本身的樣子。
不要讓“偽獨立”矇蔽了媽媽本能愛孩子疼孩子的心,擁抱寶寶喂寶寶乳房的心。孩子,只要盡力盡心愛著就好了,如果家庭都給不到愛,還美名其曰:早早獨立,別開國際玩笑了。


寶寶哭著拒絕乳房的背後,原來是在做睡眠訓練


擔心三:不敢奶睡,上班後媽媽不在,怎麼哄睡?


奶睡是生命初期,建立寶寶和媽媽之間信任感,幫助寶寶和媽媽更好入睡的方式,非常容易做到和滿足。


當媽媽對於寶寶的日常需求,及時回應和滿足了,寶寶和媽媽建立起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了,即便媽媽上班或者偶爾外出不在身邊無法奶睡了,家人抱著搖著聽著故事,也會入睡的。


因為有穩固信任的安全的母嬰關係在,媽媽給她的安全的穩定的“情感基地”是陪伴著寶寶的。媽媽下班回來後,還可以享受專寵——奶睡。奶睡沒有時間年齡限制,只要媽媽願意喂,寶寶願意吃,喂到自然離乳都特別正常。


寶寶哭著拒絕乳房的背後,原來是在做睡眠訓練


擔心四:不敢夜奶——擔心夜醒夜奶,影響寶寶生長髮育。


正確的提問才會有正確的答案,當提問錯了,答案自然也就錯了。

首先要了解影響寶寶早期身體發育的因素:

  • 遺傳:這個是基本常識了,這裡不囉嗦了。
  • 營養:0-2歲的嬰兒,大腦和身體發育最快。

前六個月,母乳餵養,無可替代,六個月左右添加輔食,繼續母乳餵養,同步進行,給寶寶早期最優質的營養。如果媽媽願意,母乳到自然離乳,四五歲五六歲都很正常。


  • 情緒健康:千萬別覺得吃的好才會長得好,情緒的營養不可忽略。健康的人格離不開健康的情緒。

情緒發展,依賴於早期的照顧人的愛和刺激。若寶寶在餵養,換尿布、和大人遊戲互動期間,經常是冷淡而且疏遠的,甚至不耐煩或者對照顧寶寶有敵意,寶寶的需求經常不被敏感發現和及時回應,寶寶容易出現餵養的不正常行為,或者情緒常焦躁,容易發脾氣,親子關係會很差。


如果媽媽能忍心看著寶寶哭,卻不給乳房不抱寶寶,還美名其曰溫和堅定的拍一拍,噓噓,蘿蔔蹲,哭一哭不要理,無視寶寶內心的痛苦,咋不擔心寶寶要奶睡卻不給乳房,寶寶哭泣的時候經常處在壓力體驗下,應激狀態的腦結構就不能正常發育呢?


寶寶哭著拒絕乳房的背後,原來是在做睡眠訓練


哭泣的寶寶,只是需要被看見


每次看到寶寶哭泣時候,大人們不是各種哄孩子的技巧統統上(飛機抱、噓噓、蘿蔔蹲),就是自說自做(寶寶在哭,大人拿個搖鈴在逗寶寶笑),或者讓寶寶哭一哭不要理,讓自己停止哭,完全看不見眼前寶寶的訴求。


當然,我不是說哄睡技巧不能用,如果這些技巧能在媽媽們瞭解寶寶需求的情況下,讓媽媽們更輕鬆一些,壓力更小一點,不那麼累,我非常支持媽媽們去靈活運用。注意,是靈活運用,根據寶寶需求走,而不是為了用而用完全不在乎寶寶和自己的感受的濫用。


哭泣的寶寶,都是有訴求,需要被看見啊。


有時候的哭,是脹氣不舒服,需要被抱在懷裡舒服些;

有時候的哭,是害怕,需要被平靜抱著承托住害怕的情緒;

有時候的哭,是想和媽媽在一起;

有時候的哭,是需求不被滿足的委屈;

有時候的哭是困了要睡了,需要吃著媽媽乳房睡覺。

有時候,可能我們也不知道寶寶到底為啥哭,那麼也沒有一定要搞清楚寶寶為啥哭,不論怎樣的哭,擁抱寶寶,乳房敞開提供給寶寶奶著,平靜陪伴著寶寶,就是最及時最安全安心的回應和滿足啊。


社會如此艱難,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在這個對嬰兒並不友好的大環境中,面對各種挫折和挑戰了。而媽媽那子宮一樣溫暖的懷抱,甜美的乳汁,發自內心的愛和陪伴,永遠是小人兒,身心健康成長,最肥沃的土壤。


盡情奶寶寶擁抱寶寶吧,自主入睡、獨立入睡都是偽科學。


抱睡、奶睡、陪睡、夜醒、 夜奶、都是哺乳動物的本能需求和生存規律,母乳餵養親密育兒,無可替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