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鍋爐工人的女兒到第一夫人,她的父母在養育中做對了這4點

米歇爾•奧巴馬,美國前第一夫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人之一。出生於芝加哥南城一個貧困地區,爸爸是鍋爐工人,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但是,他們把一雙兒女都送進了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

從階層突破的角度來看,米歇爾家庭簡直是從社會底層乘火箭般一飛沖天。你心中會產生疑問嗎,米歇爾家庭階層的躍遷到底有什麼奧秘?

從鍋爐工人的女兒到第一夫人,她的父母在養育中做對了這4點

米歇爾在《成為:米歇爾·奧巴馬自傳》這本書裡告訴我們:“教育是我改變自己人生、邁向上層社會的主要途徑。”

讀完《成為》這本書,我看到了米歇爾父母如何充滿智慧地將一雙兒女培養成人中龍鳳。

1.建立願景

米歇爾的祖父聰明伶俐,年少時有“教授”的綽號,從小就立志上大學。可是,當祖父隨非洲裔美國人北上來到芝加哥時,卻發現現實異常殘酷,黑人很難找到一個像樣的工作,更別說上大學了。

米歇爾的父親酷愛藝術,曾經在社區大學上過兩年,後來因繳不起學費,遺憾地退學。

就這樣,“上大學”三個字成了刻在一家三代人骨子裡的願景。為了這個願景,他們願意時刻約束自己。

有一次,米歇爾到親戚家玩,有個小女孩質疑她:“你為什麼說話與我們不一樣?”米歇爾這才意識到:從小爺爺與父親都希望她用標準的語言表達,比如說“going“而不是”goin”,要說”isn’t”而不是”ain’t”。父輩要求她一定要把話說完整,因為我們要早做準備、超越現狀、走得更遠。

從鍋爐工人的女兒到第一夫人,她的父母在養育中做對了這4點

考名校,改變命運是米歇爾一家的願景,不是米歇爾父母的一廂情願,米歇爾和哥哥認同這種願景,所以他們不是被逼迫,而是主動實現它。

在學習上,米歇爾從未辜負父輩的期望。她二年級通過層層篩選,跳級到三年級。七年級參加優等生計劃,進入混合班級,這是一個不分年齡由全校最優秀的學生組成的班級。高中,米歇爾進入芝加哥數一數二的學校,學費全免。大學,米歇爾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選修社會學;研究生,米歇爾在哈佛大學法學院深造,獲得法律博士學位。

一路走來,米歇爾目標明確。她給自己的評價是,我就是那個會把所有的目標列出來,然後一個一個打勾的人。

2.創造環境

《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古今中外,優秀的父母莫不如是。

在米歇爾和哥哥尚未出生的時候,父母就搬到了歐幾里得大道,因為在那裡孩子們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然而,作為黑人,他們想要享受優良的教育並不容易。

二年級的時候,米歇爾所在的班級老師不喜歡孩子,不會管理,班級混亂,教室裡橡皮亂飛。不久,她們班被安排到地下室一個陰冷昏暗的教室裡。米歇爾感到非常苦惱,每天吃午飯的時候,都會跟媽媽吐苦水。

媽媽沒說什麼,但背後找到學校,展開了持續數週的遊說工作。最後,米歇爾和其他幾位同學經過一連串考試,插班進了三年級。

從鍋爐工人的女兒到第一夫人,她的父母在養育中做對了這4點

多年後,米歇爾回憶這段經歷,曾經感慨:如果我仍然在那種糟糕的環境裡學習,現在不知道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瑞典教育學家愛倫·凱指出: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

在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好的班級或不好的老師,明智的父母從不抱怨或渲染孩子的情緒,只會主動解決問題。

3.培養自信

米歇爾的父母對生活樂觀且務實,他們教育孩子要自信,要踏實做事,要保持思想獨立。

有一年夏天,米歇爾的哥哥克雷格騎著一輛嶄新的自行車到密歇根湖邊,他把車停在彩虹海灘旁邊的道路上,在那裡感受湖面吹來的微風。誰知道,一位黑人警察以偷竊的罪名逮捕了克雷格,因為他認為黑人男孩不可能通過正當手段得到一輛嶄新的自行車。

母親知道後,劈頭蓋臉地將黑人警察痛罵一通,並要求警察向克雷格道歉。

心理學“標籤效應”指出:一個人被別人下了結論,就像是商品被貼了某種標籤,當被貼上標籤時,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標籤的內容一致。

米歇爾母親深知,“黑人沒有能力擁有東西”這個標籤一旦貼到孩子的心裡,就很難撕去。無論如何,母親要從小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的自我評價。

從鍋爐工人的女兒到第一夫人,她的父母在養育中做對了這4點

成年之後的米歇爾與哥哥,建立了成熟的自我評價體系,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懷疑自己,思想變得非常獨立。

米歇爾高三的時候,開始選擇大學。米歇爾的大學申請顧問看了她的成績單,敷衍地一笑,對米歇爾說:“我不確定你是上普林斯頓的料。”

在米歇爾還沒有嘗試努力前,大學顧問就暗示她會失敗。這顯然與父母對米歇爾的教育相反。米歇爾不會輕易相信別人對自己的判斷。大學申請顧問的話讓米歇爾很生氣,但她不會放棄目標,只會選擇用更好的辦法達到目標。最終,米歇爾成功了。

4.鼓勵表達

米歇爾說:如果說我這一生只學到一樣東西,那就是一定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米歇爾的父母在跟兒女們聊天的時候,從來不說教,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有問必答,不管這些問題有多麼的幼稚。

有一天,當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早飯的時候,米歇爾問媽媽:”為什麼我們早餐要吃雞蛋?”因為米歇爾不喜歡吃雞蛋。媽媽回答道:”吃雞蛋能夠幫你補充蛋白質”。米歇爾繼續問:”為什麼花生醬不能算是蛋白質?”經過幾番討論,媽媽改變了她關於雞蛋的立場,允許米歇爾早餐的時候,用花生醬代替雞蛋。

美籍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尊重就意味要努力地讓對方按照自己的個性自由地成長和發展。

米歇爾父母在與子女溝通時,願意保留意見,真正傾聽孩子。只要孩子說的有理有據,他們就允許孩子們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這讓孩子們學會了勇於挑戰權威,用得體的語言和方式爭取自己的權利。

從鍋爐工人的女兒到第一夫人,她的父母在養育中做對了這4點

在米歇爾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老師拿出一組卡片,讓孩子們認讀一組顏色詞,如果讀出來,就能得到金箔紙小星星。輪到米歇爾時,米歇爾一時緊張,忘了”white”怎麼讀。

第二天,米歇爾向老師提出要求重讀卡片。起初,老師和藹地拒絕了她。但是,米歇爾表現出非凡的韌性,堅持要重念。最終,米歇爾成功贏得了小星星。

我們與其期望社會給孩子機會,不如培養孩子主動爭取機會的能力。在未來的社會,敢想、敢說、敢要的孩子更有可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米歇爾父母設立家庭願景,贏得孩子認同,激發了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盡力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直到把孩子們送進名校。他們培養了米歇爾兄妹兩個重要的品質:一是自信,二是敢於表達。學業出色、自信、敢於表現,這三點讓兩個孩子特別出眾。

米歇爾·奧巴馬在《成為》的自序中寫道:我的父親弗雷澤教我努力工作、保持開心、信守承諾,我的母親瑪麗安教會我獨立思考、發出自己的聲音。

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出色的父母,愛孩子且會愛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