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參與土壤修復,上海建工擔當環境工程“國家隊”

4月21日,上海普陀區桃浦的一塊工地上,幾位戴著口罩的工人,正在一套大型汙染地下水抽提處理系統間穿梭,他們負責的這一603地塊,是目前上海地區汙染體量最大、治理難度最高的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項目。

603地塊項目的場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修復工作量包括21萬立方米的汙染土,以及13萬立方米的汙染水,他們的最大汙染深度達到14米。

目前,603地塊的汙染治理項目已完成0~2米淺層汙染土的修復,即將全面展開2米以下深層高濃度汙染土的開挖和修復。

負責對這一地塊進行修復的,是上海建工園林集團旗下的上海琸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下稱“琸域環境”)。自2017年成立以來,上海建工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完成調查評估、修復方案編制項目700餘項,實施修復工程20多項。

上海建工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卞家駿告訴記者,以土壤修復業務為代表的環境工程業務,也是上海建工集團推進從工程承包商向建築全生命週期服務商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著力打造的五大新興業務領域之一,除了在傳統主業上繼續拓展,上海建工也立志成為中國環境工程的“領跑者”。

專業修復技術背後:中英強強聯手

記者在603地塊項目現場看到的這套汙染地下水抽提處理系統,是由上海建工琸域環境公司自主研發的。它可以根據汙水方量、汙染特點進行定製化設計和組裝,相比同類設備佔地小,反應效率高,拆裝便捷,可有效控制二次汙染,修復後的地下水達納管排放標準。

設備能夠順暢運行,背後還有一組集環境調查、分析測試、風險評估、修復設計、修復施工及運營維護為一體的技術人才團隊,提供專業技術支持。

目前,上海建工已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土壤修復專業團隊,並在系統開展土壤環境保護全過程技術研究與技術儲備,配備專業化的技術裝備,提供汙染場地修復“全過程”服務等各個維度同步發力。

而在603地塊項目的工地上,還有4名經驗豐富的英國修復專家團隊常駐現場,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增添了國際經驗。

這四名英國專家來自英國洛爾集團(RAW Global),負責603地塊項目的琸域環境公司,就是由上海建工旗下的園林集團與英國洛爾集團合作成立。

英國洛爾集團是英國排名第一的專業環境修復企業,也是唯一一家參與英國環保局關於英國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指導性修復標準制定的環境修復公司,在英國及愛爾蘭地區承諾4小時響應時間,130人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支撐,完成包括倫敦奧林匹克場館土壤修復在內的近8000個汙染事件和環境修復項目。

目前在603地塊項目工地上工作的大型高速異位土壤處理設備,也是從英國引進的。相關技術人員對記者介紹,這臺設備由計算機控制,可實現固態和液態化學藥劑的自動添加,每小時最大處理量可達400噸汙染土壤,是當前國內技術最先進、混合攪拌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體化設備,國內同類設備的處理量只有它的十分之一。

“上海建工在土壤修復領域的探索,早在上海迪士尼施工過程中就已經進行了大量實踐,通過融合國際先進的一流的土壤修復技術,結合我們與國內相關科研機構進行的廣泛緊密合作,土壤修復的質量和效率都大幅提高。”卞家駿對記者指出。

积极参与土壤修复,上海建工担当环境工程“国家队”

“工地大腦”實時管控“修復工廠”

除了在土壤處理技術上引進國際最高標準,在尋求汙染防治新思路、新模式上,上海建工也一直在加大探索力度。

縱觀我國各地開展的汙染場地風險防控與治理修復實踐案例可以發現,當前汙染場地治理思路較為傳統,哪裡有汙染就治理哪裡,往往是對汙染源進行治理,在原址上進行修復,將土壤中的汙染物一次性剔除。

然而隨著未來需要修復的汙染地塊數量激增,這樣的“獨立大開挖”逐一治理模式,可能需要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包括資金、人力、物力等,同時汙染土壤跨區轉移帶來的二次汙染風險也將隨之上升。為此,突破傳統思路尋求適用於當下的治理新模式勢在必行。

在603地塊項目上,上海建工就綜合考慮土壤和地下水汙染風險、規劃用地功能、區域環境條件及地塊開發進程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在附近的地塊上建立了一座全新的“修復工廠”,

“修復工廠”內有兩座汙染土壤修復大棚,專門用來接收桃浦工業區內多個汙染地塊的汙染土壤,送達後進行集中管理處置。

統一管理、集中處置,可以避免各個地塊都要設立單獨的設備和人員,設備集中處理的效率也得以提高,不僅節省了修復成本,提升了修復效率,還降低了二次汙染的風險。

而對這一“修復工廠”進行管控的,則是位於千米之外603地塊項目辦公室裡的全過程數字化智慧管理平臺。

據記者瞭解,傳統的土壤修復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各工種之間的協同工作要求非常高,對汙染修復工程數據的採集及自動化處理分析的需求非常迫切,同時在項目管理上也缺少數據可視化分析系統,為項目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

為此,上海建工發揮多年來積累的強大工程總承包管理優勢,集BIM技術、GIS系統、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為一體,為603項目開發了智慧管理平臺。

在項目辦公室中,三名工作人員在大屏幕前就可以隨時調取汙染信息,風險信息,運輸車輛信息等項目相關信息,一旦汙染等數據超標,屏幕會自動報警;同時,平臺還開發了移動協同端,為土壤提供信息查看、數據上傳、協同工作,可以使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大屏決策端的可視化工具直觀展示(工地現場視頻),則可以幫助項目管理人員實時監控項目的進展情況,實時監控風險,從而達到降本增效,資源優化的綜合目標。

积极参与土壤修复,上海建工担当环境工程“国家队”

“有了這樣的智能平臺,就可以對汙染場地的施工進行隨時監控和監控,對安全質量進行預警,這樣的操作在全國土壤修復領域都是最領先的。”上海建工園林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蘇嚮明告訴記者。

而這樣一個強大的“工地大腦”背後,是上海建工長期鑽研攻堅的結果。

早在2015年,上海建工旗下的市政總院就成立了“汙染場地修復技術研究中心”,集中力量開展場地調查、風險評估與修復技術研究。2017年又響應上海市環保局提高土壤環保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號召,牽頭組建上海市環境保護建設用地汙染風險防控與修復技術工程中心,建立了全國領先的場地環境風險評估、修復治理技術與裝備的研究開發和工程應用平臺。

2018年,上海建功再次聯合多家業內極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土壤治理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單位,共同建立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土壤治理專業委員會,通過參與土壤領域環保技術政策、技術標準和規範的研究,開展國內、國際間的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活動,支持服務政府土壤治理的管理與決策,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及科研資源共享。

百億土壤修復市場的“上海建工”優勢

除了603地塊項目,上海建工的身影還活躍在其他環境治理領域,從園林集團世博後灘、崇明東灘、新江灣城生態保育等生態修復,到琸域環境海南昌化鉛鋅礦礦山環境治理示範、崑山某小區場地汙染土壤修復等土壤和地下水修復,到琸源生態山西長治漳澤湖東岸生態修復與保護綜合治理、西湖大學生態水系建設、長三角路演中心溼地修復等,上海建工以環境工程業務領域的“加速度”,成為全生命週期服務商的領跑者。

而近年來國家相繼推出的土壤汙染防治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也為土壤修復產業的市場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撐。

隨著城市化過程的快速推進,施工場地日益增加,使得城市中汙染場地修復的需求非常迫切,從每年的中央修復資金撥付情況來看,2019年預算額經歷下降後實現扭轉,同比大幅增長42.9%至50億元。

积极参与土壤修复,上海建工担当环境工程“国家队”

近幾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空間也在不斷增長,2017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規模達151.45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我國公開招標的環境修復相關項目近1300項,場地調查與評價類項目金額約15億元,各類修復類工程項目金額約120億元。隨著各城市工業場地土壤汙染的詳查和建檔的完畢,土壤實際修復的市場仍具有高爆發的潛力,預計到2024年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60億元。

积极参与土壤修复,上海建工担当环境工程“国家队”

巨大的市場空間,也使從事土壤修復的企業數量逐年增長。2016年我國土壤修復相關產業企業數量達到2000家,2017年增至2800家,2018年約為3800家。

积极参与土壤修复,上海建工担当环境工程“国家队”

不過,多家分析機構認為,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技術的持續升級以及修復標準的逐步細化,行業壁壘將明顯提升,預計未來企業數量增速將放緩,先期進入土壤修復行業的龍頭企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且有不斷拓展區域市場份額的動力,一些在細分領域專業性強的技術企業也將脫穎而出,行業領軍企業間競爭將整體加劇。

“我們非常看好這一藍海市場,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憑藉上海建工獨特的技術專利和設備人才品牌優勢,不論是在施工體量還是施工能力方面都處於行業領先,”卞家駿對記者指出,“目前,上海建工在土壤修復、水處理、固廢處理等環境工程領域已經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從投資、勘查、設計、施工、設備採購,到後期的運營維護一體化,這幾年不僅僅是業務的增量,同時也是響應國家綠色中國、美麗中國,國企的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