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清平樂》開播到現在,兩週了。

爭議還蠻大的:

有人感嘆正午陽光還是良心劇組,隨便截屏就是壁紙,無論臺詞還是畫面都很高級。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也有人,對故事節奏昏昏欲睡,被張開宙的慢勸退。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導演張開宙因為喜歡拍慢悠悠的劇,已經被網友稱為“人間褪黑素”


眼見《清平樂》從開分8.2一點點下跌到7.6(我估計張貴妃作妖這幾集還能再跌點),然後熱搜、收視波瀾不驚,我就知道,這劇離大眾心中的爆款、爽劇有一段距離了。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4月17日的收視《清平樂》收視還落在王凱另一部新劇《獵狐》後面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湖南衛視吧還有人呼籲把《清平樂》重剪,放出狗血愛情線的


這怎麼說呢?

一方面,《清平樂》確實有它爆不了的理由。

正如那些棄劇的人說的,原著《孤城閉》公主愛上宦官的故事線,明顯更有戲劇性也更有看點,但現在卻變成“宋仁宗的一生”做主線。

而宋仁宗在歷史上,又不是康熙、雍正這類強勢君主,傳奇性本來就少,改成69集連續劇以後就更平淡,沒有一點帶感的宮鬥、權謀,你讓人磕啥?就看官家批閱劄子嗎?(雖然衝王凱這顏值也是可以)

沒爆著實是因為這切入口不是大部分人的興趣點。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其實看王凱批閱69集劄子我也是可以看得下去


論收視,可以理解有人的不喜歡。

但另一方面,回到個人審美這邊,我倒是挺欣賞《清平樂》的「不爽」。

我這麼說,並不是吹噓自己的審美比較好,比較高級(劇本身的素質的確也沒有達到所謂“國劇良心”人人都得誇的水平),只是覺得《清平樂》挺特別的。

它的「不爽」,是“缺點”,也是“優點”。

爽劇看得開心,但套路也不少。

《清平樂》的「不爽」,恰恰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它不符合觀眾對這些流行套路的期待。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不爽」之謎1:

《清平樂》為什麼要拍那麼慢?


《清平樂》有什麼不同?

這一點,就要從它被人詬病的“慢”說起。

為什麼大家覺得《清平樂》慢,因為一開始就很多閒筆,有很多看似沒有什麼用的鏡頭,比如第一集講少年宋仁宗知道自己身世以後,趕去永定陵見自己的生母李順容。

原本這趕路的過程,可能就是一個黑屏過場就可以了,但是《清平樂》,卻拍了宋仁宗夜出宮門受到阻攔。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又拍了宋仁宗騎馬穿過集市,差點不小心撞到路人的情節。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這些情節,對主線沒有推動作用,為什麼還要拍?

因為《清平樂》想展現的,並不只是發生在北宋的一個故事,還包括北宋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期下的風俗民情。

北宋到底是怎樣的?和我們看得最多的清宮戲有什麼區別?我相信大部分人,其實並沒有概念。

《清平樂》的這些閒筆,倒是給我們整明白了。(雖然不是是100%還原,但有歷史學家驗證過,總體還是符合的,具體請看@吳鉤 微博)

比如,夜出宮門這段,是要映射北宋門禁制度是很嚴格的,一是和以後福康公主“夜叩宮門”事件相呼應,二是表明即便是皇室也要受到制度的約束。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21集的時候又再提了一下宋仁宗到點就要回宮,在北宋,皇帝也不能逾越於制度之外。


而集市,則是為了反映北宋首都東京的繁榮。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像第一集宋仁宗騎馬而過的這個鏡頭,就可以看出北宋當時的三個產業,急遞鋪是宋代快速軍郵制,專門傳遞官方文;瓷,宋代有“五大名窯”,制瓷工業很繁榮;藥,宋代熟藥所,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店。


看似無關重要,但其實暗含信息量。

《清平樂》像這樣烘托時代氛圍的閒筆是很多的。

比如,劇裡多次提到的清風樓名菜,符合《東京夢華錄》裡對北宋美食的記載。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晏殊請范仲淹吃飯,拿清風樓的美食誘惑他,羊羔酒正是東京的名酒。蘇軾還把它寫入詩裡——“試開雲夢羔兒酒,快瀉錢塘藥玉船。”(《二月三日點燈會客》)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韓琦也經常和同儕下館子,他們吃的都是記錄在《東京夢華錄》裡的名菜


劇裡宋仁宗懷念生母李順容的蜜餞,由於北宋加工技術的成熟,在當時確實是隨處可見。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宋朝的果品不僅有加工上的講究,連在宴席中呈上的順序,都有講究。

現在我們在酒樓裡吃飯,常常是吃完才上果盤,但在宋朝,通常是飯前先上果品。

難得的是,這個細節,在劇中韓琦與富弼吃飯時,居然得到了還原。當時韓琦還問了端果盤的小哥怎麼看“太后要穿天子服祭祖”這件事。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北宋夜市繁華,因為民間取消了夜禁制,所以才有了宋仁宗叫韓琦代他去瓦肆探聽民情的情節。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除了民風民俗的還原,看劇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北宋當時濃厚的文化氛圍。

宋仁宗和范仲淹、韓琦在東京街市看到有人陶版印刷的賣書,講的正是畢昇的活字印刷術。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宋詞原來是唱出來的,不是讀出來的,也是看晏殊幾次因為官職變動,直抒胸臆時才感受到。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當時寫詩作詞的可不只是文人,達官貴人喜歡附庸風雅。

歐陽修沒有功名的時候,就有人看上了他的才氣,還想要把女兒許配給他。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煙花之地也流傳著這些文人的“大作”。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正是因為這一點一滴的閒筆,時而交融在主線劇情裡,才讓人得以窺見北宋生活的全貌。

這些閒筆,對節奏肯定是有影響的(當然這也是《清平樂》的處理技巧沒有非常高明的原因,有些插入還是有斷裂感),習慣開二倍速追劇的人,估計會很奇怪,為什麼前一幕還在朝堂,下一幕就去了市井?

但如果沒有這些鋪墊,沒有東京這些繁榮昌盛的畫面,我們大概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宋仁宗在位的42年間,會出現那麼多厲害的文人?為什麼有歷史學家說宋仁宗是被嚴重低估的皇帝?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這大概是我看過最多市井畫面的古裝宮廷劇,看了《清平樂》真的能感受到北宋的繁華。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不爽」之謎2:

宋仁宗為什麼如此憋屈?


除了節奏“慢”,《清平樂》讓人「不爽」的,還有男主宋仁宗趙禎:

出場受制於劉太后,太后死了終於可以自己做主了,又要看朝臣臉色,連皇后也要被逼著娶,太憋屈了吧,感覺和我們以前看過的那些號令天下、威武霸氣的皇帝都很不一樣。

習慣看大男主/大女主戲的人,必定不太會喜歡《清平樂》的宋仁宗,但我能理解這劇為什麼要拍這麼一個“有點弱”的皇帝。

因為《清平樂》想說的,並不是只是宋仁宗一個人,而是他以及他背後的宋朝群像。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這個看《清平樂》如何拍宋仁宗的人物關係就知道了。

母子關係。

有一段離奇的“狸貓換太子”身世做背景,趙禎和太后劉娥的關係要拍得爽並不難,比如把劉娥設定為反派、奸角,寫趙禎如何反抗太后奪取實權就行。

但是《清平樂》沒有這麼做,在劇裡,劉娥的形象是偏中性的,更接近史家對劉太后“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的評價。

她是治國才能的,也有野心。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但她又並非沒有顧忌和剋制。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雖然劉娥執意要穿袞服祭祖,可目的並不是稱帝,而是想試探趙禎對她的忠心以及在大限之前還自己一個心願。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她對趙禎的感情是複雜,一方面她有忌憚,擔心趙禎掌權以後秋後算賬對自己不利;但另一方面,她對趙禎也確實有養育二十多年的母子之情。

李順容病逝的時候,劉娥起初不肯厚葬她,多少有點嫉妒之心:我養了你兒子20年,我就不信他敢為了你的葬禮跟我翻臉。

但是,當呂夷簡指出要害——娘娘這樣做是逼陛下恨你的時候,劉娥退讓了。終究,她還是不想成為這個“兒子”心中的大惡人。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而趙禎對劉娥也是如此。

他對這位攝政多年的“母后”,肯定是懼,是怕,是怒。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但內心,又未必沒有愛和敬。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這對母子最感人一幕,是劉娥薨逝後,趙禎獨自一人回到大殿,坐上龍椅。

對著他旁邊空空如也的座位,說道:

“大娘孃的意思呢?”

“大娘娘覺得如此,可行?”

……

是啊,做了“母子”那麼多年,縱然裡面夾雜著權勢與利益,並不都是純碎的,但兩人相對這二十年裡,難道又沒有一絲一毫的真情實感嗎?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對太后劉娥,趙禎的感情是複雜的。

對後宮妃嬪,趙禎同樣如此。

首先,我必須得說,《清平樂》的後宮戲目前來說寫得不算好(這也是它這幾天掉分的原因),曹皇后和張貴妃的人設都太瑪麗蘇化,一個像高貴白蓮,一個像作精綠茶,“黑白”那麼分明,難怪大家不喜歡看貴妃得寵。

不過,除掉誇張化的人設,我還是可以理解趙禎對皇后和張貴妃的感情。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趙禎對皇后,是先有敬,再有愛。

皇后總是剋制、得體、聰慧,在群臣眼裡,這是最優秀、最合適的皇后。

而趙禎自己,也是一代明君,“賢后仁王”,不是很般配?

這是我們外人的想法,但趙禎自己,未必會喜歡一個和自己那麼像的人。

畢竟人性是複雜的,對這套封建禮數,趙禎遵循了那麼多年,多少會有逆反心理。

可皇后肯定不是那個會反抗的人,反而會回過頭來管束趙禎不要做失德之事。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劇裡說,趙禎對皇后的感情,和對太后是有些相似的,有點怕她,但也敬她愛她。

所以,趙禎只能把自己想要發洩的情緒,投放到張妼晗的身上。

舞女出身的張妼晗,沒有那麼多規矩禮教的束縛,是一個眼裡只有他,為了他可以不管不顧的女子。

皇后是絕對做不到這般放肆。

大概就是因為這樣,趙禎才會最如此寵溺張妼晗,她身上有他最羨慕的個性。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追劇的時候,每當趙禎和張妼晗卿卿我我的時候,都會看到彈幕罵——太失望了,沒想到仁君也是大豬蹄子,完全不會鑑婊。

沒辦法,磕CP又或者愛情是現代的產物,在古代後宮,帝王之愛就是如此的不講道理。

其實《清平樂》已經做了美化,在歷史上,宋仁宗對皇后更差,有一次他在皇后寢宮過夜,外面有侍衛造反,曹皇后臨危不亂,組織宮人抓住刺客,護駕有功。

可宋仁宗最後獎勵的卻是張氏,“宮廷之變,美人張氏有扈蹕功”,甚至還一度懷疑是皇后派的刺客。如果真按史實拍,宋仁宗估計早就被罵上熱搜了。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在後宮裡找真愛,就像緣木求魚,本來就沒有的東西,哪來的糖呢?

而朝堂戲,也就是宋仁宗和朝臣的關係,是我覺得《清平樂》最好看的部分。

這部分過往一直都是除了正劇以外的古裝劇比較少涉及的,即使要拍,也是權謀向,每個人都像有很大的一盤棋要下。

但《清平樂》的朝堂戲,則坦蕩得多。

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宋背誦天團成員,是正直敢言,一心為社稷。

他們不懼怕任何人的權勢,不僅可以彈劾宰相。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還可以對皇上“廢后”一事表達抗議而不怕被斬首。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這些人之間,也很直來直往,沒有黨派、沒有站隊,只有對事不對人。

就好像韓琦曾經聯合王曾,揭發宰相呂夷簡重用的官員貪贓枉法,致後者被貶官出京。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可是,當京城遭遇地震,新的兩府卻拿不出有力的舉措來平定災情,連西夏的動亂也沒有被重視。

這時,宋仁宗及群臣才發現,像范仲淹這樣的清流領袖固然可貴,但像呂夷簡這樣圓熟老練的宰執之才,也是不可缺少的。

韓琦和晏殊等人,又建議皇上重新召回呂夷簡。而呂夷簡的劄子,又說了范仲淹的好話。

君子和而不同這一點,在《清平樂》的朝堂戲裡真的表現得淋漓盡致啊。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北大歷史系教授也說《清平樂》的朝堂戲拍得好,沒有臉譜化這些歷史名臣。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而皇上在朝堂上,也不是一人獨斷。

他和群臣,是互相制衡的關係。

最經典一幕,是北宋和西夏的戰爭部署,宋仁宗原本想和太祖、先皇一樣御駕親征,群臣勸阻無用,只有晏殊的一番話,讓他斷了念頭。

“當年太祖、太宗、先皇親征之時,皆有皇嗣,而官家尚無子嗣,這權衡利弊之尺,自不可與先皇相同啊。”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聽到這番話的宋仁宗,是怎麼想的?

他在群臣面前說:“朕任性糊塗,本末倒置,幸虧先生提點。”

可實際上內心真實的獨白是:“十二年前,你將我帶回這四方城中。如今,也只有你才有這個本事,不讓我恣意一回。你可真是大宋天子最好的先生,溫和斯文地逼著我,在這裡做一輩子的懸絲傀儡。”

他敬重這些耿直的朝臣,但同時,他也埋怨他們將他困在這裡。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在這三段關係中,無論是母子、後宮抑或朝堂關係中,都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沒有極致的愛與恨。

所有感情都是混雜的,而宋仁宗則在這些錯亂的關係中,不斷被拉扯著,隱忍著、壓抑著、憋屈著。

從感情觀來說,你當然可以用現代的標準定性他是渣男,但如果所有人物都用如此簡單粗暴和非黑即白的方式來劃分,那我們還需要那麼多反映不同年代的影視劇嗎?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不爽」之謎3:

《清平樂》到底想說什麼?


因為人物情感曖昧不明,然後《清平樂》的劇情線又很繁雜,有後宮戲,又有朝堂戲,所以也有有人疑惑:

這戲到底是想講什麼?

之前有文章說《清平樂》是宋仁宗的大男主戲,但我覺得不是很準確,《清平樂》的主線雖然是“宋仁宗的一生”,可主題並不是大男主戲常見的「成長」或者「逆襲」。

而是和原著《孤城閉》有關的——“我們都困在這裡了”。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原著《孤城閉》


劇裡從一開始就埋下“困”的伏線。

第一集,少年趙禎為了尋得生母的蜜餞味道,去到梁家鋪子找秘方,而那家店正是懷吉(就是《孤城閉》的男主,和公主相戀的宦官)以前的家。

原本,懷吉可以不進宮的,原本,他可以不和公主相遇的。

但是,正是因為趙禎的一時任性,要求宮中妃嬪都學這種藥漬蜜餞的手藝,導致東京藥材飛漲。

懷吉的家人因為買不起藥材而家破人亡,懷吉也被舅母賣入宮中。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這件事的後果,就是導致趙禎對自己的任性懊悔不已。

他在看到梁家紙錢的那一瞬間長大成人,意識到自己作為君王的責任,執國如執秤,從此把自己“困”在任君的面具下,不得逾越半步。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而懷吉也因為這件事,被困宮中,遇上了那個改變他一生的人。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小懷吉很可愛


公主線這邊也是一樣。

其實她就是宮中女性命運的映射。

公主的母親,禾兒,是宋仁宗乳母的女兒,她原本可以離開宮中選擇自由,但是卻因為喜歡宋仁宗而自己困住了自己。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其實曹丹姝又何嘗不是。

以她的才能以及家世,完全可以闖一番事業。

但進入宮中做皇后,她就被道德禮儀、父權、皇權困住了,只能困在後宮中,困在一個無法一心一意愛她的男人身邊,做他的賢后。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而福康公主作為下一代人,也未能逃脫這個厄運。

她被父皇宋仁宗指婚給一個不愛的男人。

婚姻中得不到幸福,而她愛的懷吉,又沒辦法帶她逃離,最終這個被困的姑娘,在32歲殞命。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記得查資料的時候,看過關於福康公主最唏噓的一句評價就是:

“如果她是男的,妥妥就是下一任皇帝,但性別不同,命運就如此悲慘。”

大概,這就是《清平樂》想說的故事。

東京的繁華,無法遮蔽個體的悲劇,即便是皇帝、公主,處於萬人之上的階級,在這封建制度下,依然無法逃脫被困的宿命。

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我們不想再重來的命運。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上面這些內容,這些臺詞,這些劇情,都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它的味道。

《清平樂》是一部無法輕易定義的劇,它會讓人想起那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化繁榮時代,但同時,又會讓人對那個時代下的人物命運感到無限唏噓。

情感是綿延且複雜的,如果只是為了磕糖而來,自然是會對劇情的慢和悶感到不滿。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當然,審美是很私人的,沒有高低。

喜歡看爽劇沒有錯,爽劇也有它好看的地方。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允許影視市場上有更多不同的存在,而不應該清一色用「甜不甜」或者「爆不爆」來作為衡量一部劇「好不好」的唯一標準。


就算《清平樂》撲了,我也希望這樣的宋朝戲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