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股東一樣去思考股票和指數估值

用0.4美元買入價值1美元的東西

巴菲特用一句話總結了投資:用0.4美元買入價值1美元的東西。這表明,我們需要對買入的股票和指數進行估值,確認估值是1美元,只有股票和指數的估值較低,有足夠的吸引力時,我們才會出手用0.4美元購買,否則我們寧願享受可確定的購買活期定期存款、餘額寶、國債等資產的無風險收益率。

像股東一樣去思考股票和指數估值

01 股東的旁白

隔壁村的小李在市區經營了一家連鎖餐廳“客來香”,小李作為客來香的唯一股東,佔股100%,但日常經營從不經手,因為他請了一個職業經理人專門為他打理。從客來香創立之初,小李投入了1000萬後,5年的時間內除去各類成本後,餐廳共盈利1000萬,年化收益率15%。小李再看看當前市面上的各類無風險收益率(4%左右,見圖1)的表現後,覺得當前這客來香的生意利潤率還是非常不錯的,就決定再將盈利投入,擴大連鎖規模,預期長期年化收益率不變,但由於蛋糕做大了,收益額也是越來越多。


像股東一樣去思考股票和指數估值

圖1 國債、餘額寶收益率走勢

通過上面虛構的故事,不難看出,對於一個餐廳老闆、企業所有者、股東來說,對一個投資標的(含個股、指數基金等)進行估值,宏觀上來看,非常簡單,那就看投資標的能提供的長期年化收益率是多少,是否能夠大幅跑贏無風險利率。如果可以,那麼這就是一筆好買賣,否則那還不如投資各類寶寶理財的收益。

02 現實的投資世界

現實的投資世界幾乎和小李的客來香餐廳經營模式相似。我們作為投資者,買入個股或指數基金,成為股東,由公司的董事會選擇合適的經理人等高層幹部來管理公司,由經理人招聘公司的中層幹部,由中層幹部招聘基層員工,最後公司投入資金,進行設備購買,開始生產銷售產品,進而為所有員工提供工作賺錢的機會,為所有股東謀利。不同的是,買入個股是成為一個公司的股東;買入指數基金,則是成為一個大集團公司的股東,它的旗下有一堆公司。

買入指數基金,我們只需要以客來香的模式來思考這個集團公司長期以來能為股東創造多少的收益率。以寬基指數為例,下圖展示了各個寬基指數自成立之初到19年3月20日之間,為股東提供的年化收益率。

像股東一樣去思考股票和指數估值

圖2 寬基指數收益率歷史回測數據

不難看出,在不考慮任何估值的情況下,很多寬基指數的年化收益率是遠超無風險收益率(4%左右,見圖2)的。但如果你是在08年或15年的高點買入的指數基金,那麼你現在仍然是浮虧的:因為你花了1塊錢去購買了價值4毛錢的東西。為此,投資理財我們還需要學會資產估值。

03 1塊錢買4毛錢的東西

現實投資世界,一些不理性的投資者,往往會出現花1塊錢去購買4毛錢的投資標的的場景,這往往是在牛市末期,很多韭菜眼見身邊很多人都在股市中賺了錢,想著也來分一杯羹,可沒想到分得的卻是殘羹冷炙,為此還付出了不菲的代價。因為他們視而不見的是,其他人所擁有的有關投資的知識儲備遠大於他們(不過不用擔心,路漫漫兮,大熊和你一起探索)。

還是客來香餐廳的例子,最近小李看了很多老莊的道家思想,想著閒雲野鶴,無心再繼續經營餐廳。據會計統計,客來香餐廳每年營業額1000萬,淨利潤200萬,為此小李對外報價是1億。如果是你,你會買嗎?

大熊掐指一算,利潤200萬,報價1億,那豈不是PE(市值/利潤)等於50,在不投入任何資金擴大規模的情況下,需要50年才能回本。屆時,大熊已經垂垂老矣,這筆買賣著實不是好買賣。

但是如果小李的報價是1000萬的話,你會買嗎?

04 4毛錢買1塊錢的東西

為了解決商品估值的問題,投資專家引入了

市盈率(Price Earning ratio),也稱為本益比、市價盈利比率,英文簡稱PE,並用市盈率的倒數1/PE來衡量年化收益率(前提是公司未來每年的收益保持不變)。數學表達式如下:

  • PE = 市值/淨利潤 = 1/年化收益率
  • 即,年化收益率 = 1/PE

上例中,小李如果報價是1000萬的話,按照200萬每年的淨利潤,那麼PE就是5,即5年收回成本,年化收益率就是20%,大大高於無風險收益率,這是一筆好買賣。

但是現實生活中,資本是逐利的,當你發現一筆好買賣時,很有可能其他資金也發現了這筆好買賣,所以小李的報價很可能會接近於無風險收益率,除非遇到經濟不景氣等問題。

這就是大熊所理解的投資:先於資本市場發現低估的資產,用4毛錢購買價值1塊錢的東西,靜靜等待資產價值迴歸。

05
小結

《論語》雲: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莫患莫己知,患為可知也。所以,無需擔心股票和指數等權益資產價格不漲,不漲是因為回報率還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或者這種吸引力還沒有被認識。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尋找低估值的資產,用4毛錢購買價值1塊錢的東西。


慢就是快,不做不懂的東西、不做空、不借錢
大熊投資:stock.dofable.com
小程序:大熊指數
像股東一樣去思考股票和指數估值

像股東一樣去思考股票和指數估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