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界:今夕過年的事

微文界:今夕過年的事

今夕過年的事

過年,不管啥時候都是一件高興的事兒。

在那貧苦的年代,人們生活朝不保夕,那就更盼望過年能改變一下平日裡的困苦生活。

我小時候,學校一放寒假,就整天掐指來算那一天過年,那一天去張洪趕集買花生,稱豬肉。那時候物資匱乏,沒有現在琳琅滿目的市場。大部分人都把自己作的小傢俱、蔬菜拿到市場上去賣掉,賣下錢才去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過個年秤二斤豬肉最多了。能買得起花生和水果糖的家庭就是好家庭。自己做的小木箱,蘿蔔賣不掉,過年秤肉就沒指望。過年吃新鮮蔬菜的機會不多,大多是白水煮蘿蔔、白菜。自己去豆腐房用自己的豆子做些豆腐。就是白菜蘿蔔燴豆腐。

有好多家庭過年沒啥吃的多的是,有些家裡的孩子領上人家的狗去雪地裡攆兔子,能攆到有隻兔子叫能過個好年。把肉洗乾淨,拌上些玉面或高粱面,有些人家連面都沒有,拌些麩皮蒸熟來過年。沒有它就吃不到東西。

我們那時候姊妹多,我們家年年拖欠人家隊上缺糧款。過年就沒錢買新衣服,母親經常熬夜把我們的舊衣服一拆洗,把裡面的翻在外面又縫成衣服,就是過年的新衣服。這樣母親就要熬七八個夜才能給我們拉好衣服。雖然不是新的,在母親的忙碌下和新的一樣。我們穿上歡歡喜喜過大年。那時候過年能用白玉米麵和麥面蒸饃吃都不錯了。吃點心等好吃的是奢望。過年的時候孩子們的活動就是滾核桃窩和跳房和踢毽子等活動。但他們玩的很開心。

如今的孩子衣服穿一兩天就成了舊的,過年又買新衣服。

現在平時各種吃貨琳琅滿目,小孩大人都吃著,過年就感覺到沒多大意思。儘管現在掛彩燈,設置各種形象來亮化環境。現在的人都沒有盼望過年的意思。因為人們天天在過年。

我們這裡過了臘八喝完臘八粥,新年就鄰近了。過去的時候,每逢臘八前夜,人們在榻蒜的蒜缽裡倒上水,裡面放上各種糧食,晚上放在外面,凍一晚上。第二天把凍的冰放在太陽底下曬曬,稍融化一點,就把冰冰去出來,看那些糧食在上面,就斷定今年那種糧食豐收。那時候沒有科學依據,人們都靠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判斷莊稼的豐收。

到了臘月二十三小年這一天,在六七十年代,一般家庭是殺不起豬的,一般是孩子有病母親給山神許願,保孩子平安。孩子病好了,就在小年這一天,給山神殺豬願意。不管咋樣都要想辦法殺豬還願。一般人家是殺不起豬的。只有有錢人家才殺豬買肉。還有一般孩子長到十二歲都要殺豬屬身保孩子一生平安。

現在人天天有豬肉吃,也不盼望過小年殺豬。

過了二十三,幾乎方圓幾十裡天天逢集去賣肉,再換回其它過年用品。

女人一般過小年前後就打掃衛生,家裡裡裡外外都要打掃一遍。以新的容貌迎接新年。

衛生打掃完後女人就開始蒸饃,彬縣和旬邑一代,都盛行花子饃。蒸好饃要選好面,過去在蒸饃前先磨面。最開始是牲口拉石磨磨面,人都推石磨都磨過好多年。後來有了磨面機,人們就選最好的小麥來磨最好的面,蒸最後的花子饃。

蒸花子饃,把最好的白麵用酵面把面發好,放好適當的鹼水把面揉好。揪成比較大的麵糰,把它揉成圓型大饅頭似的麵糰,兩個麵糰上抹上豬油,把兩個大面團有豬油一面合在一起,用手壓一壓。用刀切成勻稱的四塊,把切成的四塊扶起來,尖尖朝上,兩個用手捏到一起,分別向右一盤,一個花子饃就做成了。做好後放在鍋裡一蒸,蒸出來的的花子饃兩個尖尖向兩個方向花開,由於上面有豬油,花開後顯得特別白,既好看,也特別好吃。這是我們這一代招待親朋好友最佳麵食。在農村一般過年不蒸饃,一般都要過了初七才蒸饃,所以要提前要準備充分。

饃蒸好後,過上兩天又開始洗玉面,把面活好後用水洗它的澱粉。洗下的澱粉水倒到捅中沉澱,把面中的澱粉洗完,到剩下面筋為止。把澱粉水沉澱一夜。第二天起來把上面的清水畢掉,把剩下的澱粉水用擀麵杖攪起來,倒進鍋裡,下面用麥草攏火,上面一個人用擀麵杖不停的在鍋裡攪動。這叫煉玉面。這也是個技術活,煉不好或者面不好做的玉面都不好吃。面好煉好做出來的玉面勁道好吃。煉好後,就趁熱把玉面搓成條狀,有些人也用餄餎床子壓成條。有人在玉面條上面用新梳子壓上一定的花紋,有人給上面抹上老抽,有顏色,切成的玉面片上下不一樣計較好看。玉面條和絲做成後,搭在釘底上在鍋裡蒸上五十分鐘。玉面做成功了。它是一道很有特色的涼菜,是久負盛名的。

還有人用小米磨成面,發成蜂糕也特別好吃。也是我們這一代有特色的麵食。

在年前還要走親戚,這一般是舅家給外甥送核桃,有幾家外甥就要走幾家。去的時候拿核桃,和食品和奶等等。一般是吃了早飯就去,中午在親戚家裡吃一頓飯。下午回家。這叫追年節。都在二十五後和除夕前這一段時間完成。

再下來就是除夕夜了。在臘月三十(小節是二十九)下午,人們都忙開了。先去給先人(去世的人)在墳地裡燒紙。燒完很快回來,貼對聯,等把這些安排完後,就給家裡上香,灶王爺、土地爺、財神爺、門神爺都要依次上香,院子裡各個門口都要上香。等把這一切都幹完後,就放炮,放完炮放煙花。

等把煙花放完後,一般是先是一家人父母、兒子、孫子一家人在一起吃個團員飯。這時候一般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隨著年代的變化錢數也再不斷的增多。開始的時候是幾角錢,後來幾塊錢,再後來幾十塊錢,到現在的幾百到上千或更多。

後面一般是在家族中最年長的(一般是指男的)家裡坐夜。去的時候一般是端一個涼菜,有人還拿菸酒。這一般都是人多,坐幾桌。一般都是年長的陪老人一般都坐在炕上,炕上放長小桌子,上面圍一圈人。青年人都坐在地下的桌子上。主人一般做五到七個菜。大多是熱菜。在一起邊吃邊喝邊聊,聊今年的變化,有誰上學了,有誰當官了。晚輩輪換給老人敬酒。猜拳行令一般都到深夜。

自從改革開放後,好多農民工隨著進城,過年有些也不回來。人員缺的計較多,這樣的聚會就隨之越來越少了。

大年初一,一般都吃的比較早。吃完飯,一般是一個家族一集中,從大到小來拜年。每到一家磕完頭,主人就端出涼菜,大家操菜喝酒。一般有小孩子的主人長輩還要給孩子壓歲錢。並給他們散上糖果。家族大的要轉一中午,才能轉完。如果有新媳婦,有人引上去拜年。這一個是尊重長輩,也是認人認識門,知道誰家住那裡。

初二女人給孃家,外甥給舅家拜年的時間。剛過門的新媳婦,初二早早把飯一吃,收拾完畢,就去熬孃家。過去大部分都是步行去的,現在都是女婿開車去的。一般去要到初六下午才回來。女婿去丈人家,一般家族大的都輪換給新女婿管飯,天天喝酒好不熱鬧。

也有外甥去舅家拜望。

初五人們叫“五窮”,這天一般人都放炮打窮氣。這一天早晨是炮聲最濃的時候。

初七敬灶王爺的一天,傳說這一天灶王爺給每一個人觀魂魄時候。這一天不許響動。響動了就影響你的魂魄歸來。如果這一天魂魄回不來,你這一年內就要死去。這一天要灶王爺前香不能斷。

過了這一天,人們耍社火,跑竹馬開始了,整天敲鑼打鼓排練開始。排練好後,就去鄰村演出,要時候互相演出。熱鬧到元宵節。

到初十以後,有人就開始送燈籠,一般是舅舅給外甥送,去的時候拿上燈籠和食品。去吃菜喝酒吃喝一番。也有對年老的姑姑,或姐姐去看望一回。酒足飯飽後才回家。

元宵節的晚上最熱鬧,這天傍晚,就去給去世的長輩發燈籠,燒紙錢。回來家家門前都掛燈籠。過去點的是蠟燭,現在都是電燈。給灶王爺、土地爺、財神爺、門神都上香。上完香就放炮,最後放煙花,這時候是最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煙花四起,炮聲濃濃。小孩子挑燈籠,過去孩子要挑上燈籠把整個街道遊遍,是一年最熱鬧的一個夜晚。現在有了電視和手機,孩子們也懶得挑燈籠了。覺得沒意思,不是看電視,就是看手機。

到零點的時候,人們又放炮,送灶王爺,門神爺。

過了這一刻,就算把年過完了。

人們又開始了新的一年繁忙而緊張的勞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