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我不是藥神》裡有一句臺詞: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每場災難的發生,都會誕生英雄。

我們有吹哨人李文亮,他告訴了我們事實。

我們有藥神程勇,他再次去了異國為大家帶來口罩。

我們有鍾南山,李蘭娟這麼厲害的院士。

我們有拼了命守護國家的一線人員。

疫情持續至今,我們見到了許多創造奇蹟的普通人,其中也有著一些捐掉畢生積蓄不留名的年邁老人。


最近,小編的微博被這樣一件事刷屏了。


一位87歲老人為抗戰這次疫情,捐出自己畢生積蓄20萬元。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多年來老人一直租住在一個老舊門市內,平時靠擺攤來補貼家用,這20萬她整整攢了30年。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正在捐款中的老人眼神堅定,正在按下同意的手印。要知道,捐完這20萬,她從此要更加拮据的蝸居在這裡。


不得不說,這個老人的菩薩心腸讓人敬佩。20萬對於一個擺攤老人來說,幾乎掏空。也就意味著將來老人抗風險能力衰弱。而老年人的很多問題恰恰需要錢來解決,比如看病。再對比一下這個老人的居住條件,天花板是塑料做的,沙發皮皺到發白,牆面是用日曆縫縫補補,讓人覺得心酸。


最近類似的新聞不在少數!!


一位瀋陽賣爆米花的老人,50年攢了2.5萬元全部捐出;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一位杭州退休的環衛工人,捐出全部積蓄10萬元,卡里只剩13.78元;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一對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八旬殘疾夫婦,拿出了3年積攢的1萬元全部捐給了社區。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這樣一個又一個真實的例子,感動之餘更多的其實是心疼。


他們本就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這些錢是老人們半輩子的積蓄,是他們日子能稍微過好一點的唯一希望,也更是日後生病時的救命錢。但他們不求回報,節衣縮食只求能幫到正在受苦的老百姓,幫到這個國家,哪怕只有一點點。


真相是,現在武漢缺的不是錢,而是有錢都買不到的相關物資。20萬對於武漢是杯水車薪,但20萬對於老人是十年積蓄。


小編在這裡想說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這個錢,都儘可能的不去收。


老人可以拼盡全力,無私奉獻。那作為收錢的人難道不應該考慮考慮這筆錢對他們意味著什麼嗎?


他們可以用這筆錢去吃一吃以前吃不到的東西。

他們可以用這筆錢去看一看以前沒看到過的風景。

他們可以用這筆錢去享受以前沒享受過的事物。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很想對有關機構說:別收這個錢了。

老人捐款,是因為生而為人的愛心。

我們不收,是因為知道他們並不容易。


希望各媒體不要再宣傳類似新聞了。

想一想,這樣的正能量,我們是否需要?


網友也看不下去了,於是微博上有一個話題也火了——“不要再收老人捐款了”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高曉松老師也隨之轉發這個話題,並寫了一段話。


請拒收捐款,讓這些善良的孤苦老人“老有所依”


拒絕老人的捐款從來都不是把愛拒之門外,這是我們相互保護相互體諒的表現。


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好的人民,每個人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個國家。


我愛這些人。


是這些老人,用實際行動粉碎了「壞人變老了」的論調。


是這些老人,讓我更相信愛與希望永遠會傳遞下去。


如何讓善良的他們不必過貧苦生活,如何讓他們家人走出困境,才是真正的關注點。


每一份善良,都不應被辜負。


窮,不該是一種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