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許縣:探索“設施農業+”之路 以產業扶貧促進脫貧成效

映象網開封訊 (記者 崔學慶 實習生 王山峰 通訊員 袁寧 王鵬輝)

通許縣硃砂鎮薯發農民專業合作社77座設施農業大棚拔地而起,一一排列,種植大棚內綠油油的優良脫毒紅薯種苗長勢喜人,生機勃勃,在此務工的邊緣易致貧戶正忙著採摘紅薯種苗。玉皇廟鎮玉皇廟村的蜜瓜扶貧產業大棚裡,圓潤油綠的蜜瓜被一個一個吊起來,清香酥甜的口感讓人充滿遐想。

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通許縣緊緊扭住產業扶貧這個根本,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走以設施農業大棚為中 心的產業扶貧發展之路,通過產業獎補將市場“無形的手”與政府“有形的手”牽起來,將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和村集體的利益聯結起來,用科技和保險做後盾,以扶貧基地為平臺,引導設施農業向園區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方向發展,紮實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為脫貧成效長久穩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自2018年探索“設施農業+”之路以來,投入產業獎補資金2347.99萬元,新建設施農業大棚1608座,加強管理,注重風險防控,縣鄉成立了產業發展專班,每個項目都明確一名分包責任人,每月至少一次實地查看運營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所有獎補大棚進行了投保。目前所有設施農業大棚運營良好,直接帶動貧困戶2000餘戶,實現85個行政村摘掉了集體經濟薄弱的“帽子”,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馮莊的無公害番茄,硃砂的脫毒紅薯等已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

“設施農業+帶貧企業(合作社)”,發揮示範引領。發揮企業(合作社)資源、技術、信息、管理、抗風險能力強等優勢,實行產業獎補政策,對有帶貧效果的,按總投資的一定比例進行獎補,引導企業(合作社)對設施農業大棚統一規範運營,發展訂單農業,帶領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在實現貧困戶增收的同時盤活村集體經濟。

“設施農業+貧困戶”,引導自主脫貧。動員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進行入股分紅,借用金融扶貧小額貸款以投資入股或投建的形式參與設施農業發展。鼓勵貧困戶主動參與生產經營,建成後的大棚優先出租給貧困戶使用,並給予適當優惠。大棚生產經營期間,優先安排貧困戶務工,通過固定工和季節性務工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貧困戶家門口就業。直接經營貧困戶年收入在8000元—25000元之間,在播種、施肥、收割或採摘需大量用工時,優先安排貧困戶務工,按小時計費,每天50-120元不等。如:硃砂鎮鬥廂村無毒甘薯種植基地,佔地200餘畝,建設塑料大棚77座、暖棚兩座,共帶貧379戶,其中土地流轉2戶;大棚務工12人,每人每年獲得勞動收入6000元以上;覆蓋無勞動能力戶10戶,公司每年為其提供1000元的生活補助金;免費為320戶貧困戶提供種苗供其種植,期間免費為其提供種植技術指導,採取訂單式包種包銷,免除貧困戶種植和銷售的後顧之憂;公司每年6月10日前,每大棚以2000元,向村集體繳納集體資產收益金,作為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貧困戶的二次分配帶貧,其中集體經濟分配帶貧35戶。

“設施農業+村集體經濟”,保資產增效益。設施農業大棚建設者獲得獎補資金,獎補資金對應資產歸村集體所有,所產生的租金或收益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由村“兩委”進行再分配,用於公益事業、公益崗位的安置和對未脫貧戶中老弱病殘戶的兜底幫扶。

“設施農業+科研單位”,強化科技保障。積極與中國農大、鄭州蔬菜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建立教授工作站,加大在品種調優調新、施肥、病蟲害防治及訂單農業等方面的指導,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廣泛組織縣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法人科技特派員、個人科技特派員等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村合作組織(企業),開展科技服務,科學開展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工作。

“設施農業+保險”,注重風險防控。投入財政資金,對設施農業大棚進行投保,減少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對設施農業大棚造成的損失,降低投資風險,助力穩定脫貧。

“設施農業+基地”,實行規模化經營。堅持帶貧企業(合作社)示範帶動、科學技術拉動、貧困戶聯動的思路,在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發展上謀突破。以扶貧基地為依託,對連片成方,初具規模的扶貧基地,通過政府“有形手”,以“一鄉一園”為目標,推動設施農業扶貧基地向現代農業產業園方向發展。

相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通許縣將繼續探索“設施農業+”之路,謀劃再建879座設施大棚,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11個,向園區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跨越,把產業扶貧當作鞏固脫貧成果的一項長久舉措來抓,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映象網開封新聞熱線:13603789370,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037196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