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2”來臨,別再被“錨定效應”忽悠了

剛剛過去的“雙11“可謂是真正的購物狂歡節,僅天貓雙十一交易額就達到了2684億,京東累計下單金額也達到了2044億元,這其中有沒有你的貢獻?你在滿載而歸的同時,有沒有感到被忽悠?“雙12”馬上又要來了,你會不會接著被忽悠?

雙11活動起始於淘寶商城在2009年11月11日舉辦的網絡促銷活動,這個原本被人們戲稱為”光棍節“的日子很快就演變成了全球購物狂歡節。

雙11活動如今已連續舉辦11年,成交額連年增長,2018年雙十一全網交易額達3134億元,其中天貓雙十一當日交易額達到2135億元,同比增速27%,2019年天貓雙十一交易額更是達到了2684億。

但是據新華網報道,中消協12月8日發佈了對94款“雙11”網購商品價格跟蹤報告,比較了它們在“雙11”當天、11月18日和12月5日三個時間節點的售價,發現有32款商品仍能以不高於“雙11”價格購買。也就是說,消費者忍受通宵熬夜搶貨,拿到手的商品很可能一分錢便宜也沒佔到。

這是怎麼回事呢?商家最常用的伎倆就是把價錢抬高然後再宣佈打折降價,這個伎倆實在談不上有多高明,我家附近的商場就採用過,全場打折,進去一看,幾乎全部衣服的標價都比平時高了許多。

可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上當,而且是喜滋滋地上當呢?

我一直很疑惑,也難以解釋這是為什麼,只是貪圖便宜的心理嗎?直到我看到這本斯蒂芬P羅賓斯 《做出好決定》。


“雙12”來臨,別再被“錨定效應”忽悠了


斯蒂芬P羅賓斯是美國管理學和組織學行為大家,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管理學榮譽教授。他在書中提出了理性決策的6個步驟,更詳細分析了影響我們做出好決定的17個錯誤傾向。

很多人被“雙11”忽悠的原因,其實就是17個錯誤傾向之一的錨定效應。

所謂錨定效應,

是指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重視的傾向

這最初的印象或者信息對人們的影響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店家標出的原價給了你最初的印象,接著再打出現價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你強烈感受到”買到就是賺到“,無法不動心。

就是本來不想買的物品,也禁不住要”買,買,買“了。至於這個原價是不是真的,就很少有人去管了,因此,儘管”先漲再降“其實早就是公開的秘密,仍有很多人一再上當。

即使是節前沒漲價的商品,它是不是就值那個本來的價格?你怎麼知道自己買得值不值?一幅佚名藝術家的畫作是值50美元還是值5000美元?買珠寶和藝術品尤其會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因為很多人都難以評估它們值多少錢,很容易被賣家開始說的價格牽著走。

這大概就是“雙11”屢獲成功的原因吧。

書中有個例子。在一次模擬的陪審團審判中,原告律師要求第一批陪審團做出1500萬——5000萬元美元的賠償決定,對第二批陪審團則提出了5000萬元-1.5億美元的賠償要求,結果,第一批陪審團做出了1500萬元的賠償決定,第二批陪審團則做出了5000萬元的賠償決定。

拆書幫有個例子,商場購物後讓你抽獎,獎品是用200元錢購買價值2000元的翡翠,其實那種翡翠根本不值2000元。我自己就有過這經歷,而且旁邊還有個人沒中獎,更讓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問了個懂行的網友,說那個還不值200元。


“雙12”來臨,別再被“錨定效應”忽悠了


因此,要想不被忽悠,就要了解錨定效應,接受最初信息時保持警惕,尤其要審查那些特別高或特別低的最初價格,面對特別好或者特別壞的情形時也要注意,不要過分注重最初的價格。

當然不只是價格方面,其他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受到錨定效應的誤導。比如我們看一個人,外表往往是第一印象,但這第一印象往往不一定對,識人時不要過分注重第一印象。拆書幫有個案例,面試時衣著得體的人總給人做事細緻的感覺,但事實卻證明並非如此。

“雙12”馬上又要來了,相信你不會接著被忽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