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月只能推薦一本書|12月讀書總結

如果這個月只能推薦一本書|12月讀書總結

這個月看的書

1、張大春《公寓導遊》

2、小仲馬《茶花女》

3、喬治·巴塔耶《不可能性》

4、吉奧喬·阿甘本《萬物的簽名:論方法》

5、鮑德里亞《消費社會》

1、公寓導遊

對張大春始終抱有期待,因為《小說稗類》,因為《四喜憂國》。至今對《如果林秀雄》《懸蕩》《將軍碑》這幾個短篇仍然記憶猶新,當然還有這本書的精彩的序言《偶然之必要》。

張大春的小說序言都寫的精彩,在這本短篇集裡,它的神采甚至蓋過了書內諸篇。《書寫的原罪是漫無目的的流徙》儘管掉書袋,但依然讓人感到知識本身的魅力,以及其中某種關於詩詞的言說,比如張大春提到的“高度的隱喻敏感”,借他人詩詞澆自己塊壘,這實在也是我常做的一件事。這裡,張大春寫他父親借曹植的詩來喻自己寄居臺灣的離鄉之悲。

但對於這本小說集卻略略有些失望。值得看的不多,更多的是遊戲文字,嬉戲小說的形式,但是形式其實所謂創新也大多有前輩大師創作在前。

比如題做書名的短篇《公寓導遊》,以“鳥人式長鏡頭”的轉場筆法來構造小說情節走向,其實在小說領域早已有前輩實踐過,並且還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薩拉馬戈的《失眠症漫記》

值得一提的還有《天火備忘錄》,採取偽紀實地口述式復調的寫法,口述式復調的作品也有標誌,就是2015年獲諾獎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她的《二手時間》就是典型的通過採訪記錄別人口述的形式編纂成篇,以《公民凱恩》的對話式復調形式回憶玫瑰花蕾/前蘇聯。區別在於張大春的並非紀實,只是單純借用此紀實筆法行虛構之實,且遠沒有《二手時間》的復調對話龐雜交織。

《印巴茲共和國事件錄》採取的新聞體手法來記錄一個政變。當然重點還是在小說形式的探索上。

後三篇《大都會的西米》《傷勢者》《病變》都是科幻類型。

總體來說,乏善可陳,能看得不多,且即使形式創新,其實也早已有前輩大師珠玉在前,張大春自己的獨特創見其實較少,這本小說集只能看做他本人的一次練筆習作罷了。

2、茶花女

讀了兩天,實際花費三個讀書時。

小仲馬的《茶花女》,總體上來說是一部不錯的言情小說,心理描寫和大段對白都細膩動人,尤其成功塑造了瑪格麗特這一形象,看的過程直接聯想到李賀寫的《蘇小小墓》:

幽蘭露,如啼眼

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蓋。

風為裳,水為珮。

油壁車,夕相待。

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

瑪格麗特和蘇小小,可以做一次比較文學上的探索。

當然也有想到《包法利夫人》但是肯定有所不及,《茶花女》可以看做單純的商業型的報刊連載式的言情小說,有它的細膩動人之處,但缺少小說本身的創見,而《包法利夫人》不僅心理描寫細膩,其中農場展覽會一節更是開創了小說中的空間並置平行描寫的範例。

3、喬治·巴塔耶《不可能性》

分為三個部分,老鼠的故事,狄安努斯,俄瑞斯忒斯記。

有日記體,有散文般的片段,有詩歌。

出版的話,字大行稀,實際花費半個讀書時就能翻完的口袋書,其實不值得購買,而且確實看完了也有些不知所云,就不多說了。

4、阿甘本《萬物的簽名》

這本書一共三篇,其實是阿甘本的三篇論文。第一篇論“範式”,第二篇論“簽名”,第三篇論“哲學考古學”。

這本書的總序介紹比較有條理,出版的書叢是《左翼前沿思想譯叢》,所謂左翼有兩個定義性的特徵:一是對當下現狀持一個批判性的態度;二是爭取更充分地平等的訴求。

在西方批評界,“結構主義”之後是“後結構主義”,再之後就到了90年代後的當代激進左翼,主要有齊澤克,巴迪鷗,寫作《帝國》的奈格里和哈特,阿甘本,拉克勞,雅克朗西埃,巴里巴,瓦蒂莫等。

所謂的學術批評理論基本都和政治有關,結構主義是法國學潮運動政治改革企圖失敗後向學術的轉向,“主體被構建論”,後結構主義在政治主體上的立場是消解主體,擁抱微觀政治,從宏大敘事到小敘事,私密的反抗,多元主義等。90年代後的激進左翼不同於後結構主義的私密的反抗,他們是對全球資本主義秩序的激進反抗。

導讀部分筆記:

考古學雖然意在描述話語形成、轉化、演變的結構和規則,但與結構主義範式不同在於,它更關注偶然性的創生事件,可能性的敞開維度,以及邊界處的模糊狀態,所有這些都體現出與譜系學的緊密聯繫。(p10)

同思想史相比,考古學更多地談論斷裂,缺陷,缺口,實證性的嶄新形式乃至突然的再分配。(p10,轉引自《知識考古學》)

譜系學避免探索深度,相反,它探尋散佈著事件、微小細節、微觀變化及精細輪廓的表層。(p11)

從考古學向譜寫學的轉化,學界一般通行兩種解釋。一是主題的轉變,即重點從話語轉向非話語的 實踐,尤其是隻適合權力之間的關聯;二是尼采的譜系學看似對福柯的決定性的影響。(p13)

批註:這裡譯者用了“看似”,後來幾章他有所解釋,“如果說尼采是福柯著作中明顯的主線的話,那麼康德則構成了遊蕩於其思想迷宮深處的幽靈。”他認為尼采在顯,康德實際才是真正對福柯考古學方法有著最直接和最為決定性影響的關鍵性人物。

阿甘本這本書實際是對福柯考古學和譜系學的研究,譯者評價說阿甘本是繼德勒茲之後研究福柯的又一有力人物。(大意,倒是找不著原文了)

這本書我實在很絕望地沒有讀懂,但還是硬著頭皮堅持讀完了。也許應該是按照學術發展脈絡來讀,即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90s以後的激進左翼。

5、《消費社會》

好了,重點來了。如果整個12月只能推薦一本書,那必然非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莫屬。這本也算是12月的精讀之書。讀了六天時間,再反芻寫讀書筆記又轉化成書評又花費了三天時間,今天是第三天,剛寫完,就這還有部分沒讀懂——但是,僅就讀懂的部分來說,已經受益匪淺了。

我們絕不應該僅僅滿足於讀那些簡單的易讀的推理小說,連載小說或其他容易看到的流俗的文字,那些難讀難啃的書更有必要去讀。

這也就是經典。經典也許有些難讀,甚至直到最後你可能也有許多沒看懂,但是我還想再重複一遍,僅僅就你讀懂的部分,那也收益甚大了。

另外,不要去讀那些經典導讀,相信我,以我的閱讀的經驗,那些導讀書,他們比原典更難讀。那種翻譯腔,甚至理解都不一定對,直接去讀原典。

我之前一篇文章引用過的,現在還想再引用一遍:

王小波說,“一種學問、一本書,假如不對我的價值觀發生作用(姑不論其大小,我要求它是有作用的),就不值得一學,不值得一看。”

卡夫卡說,“我想,我們應該只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這樣讀書,才有價值。

每個月至少讀一本像《消費社會》《沉重的肉身》這樣的也許難讀但是有價值的書作。(沉重的肉身其實相比起拯救與逍遙已經容易讀了很多)

鮑德里亞這篇讀書總結因為比較長,加起來就一萬字了,所以會出一篇單章書評。

這裡先不多寫了。

最後:要讀原典!不要只滿足於小說的閱讀。每個月至少精讀一本。

如果这个月只能推荐一本书|12月读书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