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教龄老师谈《认知天性》与语文教学——关于读书与写作的思考

30年教龄老师谈《认知天性》与语文教学——关于读书与写作的思考

在书籍唾手可得、自媒体恒河沙数,人人皆可为作家的当下,读书以及读书之后的写作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周六一大早起来,看到手机上一个在去年高考中考取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拍照发过来的文章,是她前一天半夜两点多写在日记本上的,关于这些天最热的那个热点——某上市公司高管性侵养女,内容关于真相与法律,关于舆论民情。

她说这个事情发生了24个小时,有好多的感想,特别是和大学学新闻的同学进行了一些讨论,感觉学新闻与学法律的人对这件事的反应多有不同,感想挺多,觉得再不写下来就会忘掉。我和她沟通的时候说,写作对写作者自己来讲,一是思考和整理,二是记录。

我个人比较喜欢读书,而且读得特别快乐,但是比较懒,写的不多。虽然读书确实很快乐而且这种快乐是实打实的,但我也知道这种阅读产生的流畅感,会给人以自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假象。正如《认知天性》上说的,是一种“流畅错觉”。

原文这样说:“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错觉。”

只有写下来,特别是结合工作生活实际写下来,才可能使阅读得到的认识更加深刻,才可能改进某些凝固的认知,才可能改变行为,或某种程度上改变行为。

30年教龄老师谈《认知天性》与语文教学——关于读书与写作的思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阅读《认知天性》的部分心得体会。

我的思考和此处的记录,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证明上面所说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认知。

《认知天性》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这本书在大量认知心理学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们全新的关于如何学习的宝贵意见。

对于我个人来讲,阅读此书收获颇多,反复思考取舍,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前自己的长久以来的某些疑惑,本书给予了解答。二是反思自己及所在备课组的教学实践,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根据本书所提供的学习策略,结合学生学习及教学复习的实际,思考一些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对数字超级不敏感,在带钱包的年代,我永远是在数清楚自己的钱包有多少钱两小时之后,将我有多少钱忘掉,或者情况稍微好一些,会记住百位数或十位数。为此很多同事引以为笑柄。

我对数字不敏感,但对语言文字比较敏感,比如对于手机给予的海量信息我偏爱阅读文字而不爱看视频,比如我可以比较快速的背诵一首很生僻的诗。

读《认知天性》同时,我同时又读《康震讲王安石》,我随机进行了一次检测。该书48页有一首七绝:“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我花了1分11秒顺利背诵下来,而且包括看上下文弄懂它的意思(其中有典故)。

这个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认知天性》的理论部分告诉我,大脑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是可以强化的,长期接触语言文字,自然负责处理语言文字的神经回路得到强化,而负责数字处理的神经联系因疏于训练而弱化,如此而已。

30年教龄老师谈《认知天性》与语文教学——关于读书与写作的思考

对教学实践进行的反思

在认真学习本书之后,根据本书所提供的学习策略,结合当前学情及教学复习实际情况,对我自己及我们备课组的教学实践进行的反思,并思考一些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第一,本书第3章“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到来”中指出,“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而“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特别令我们警醒的是,书中提出,反复阅读、集中学习会让我们产生精通感,而这种自以为精通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幻觉。

深入思考我们近几年语文成绩提高的原因,恐怕其中之一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了限时作业、周测和月考。这些作业和考试,就是书中屡次提及的检索,努力检索和反复检索。作业和考试其实也就是穿插练习和间隔练习的具体应用。

现在,在我们高一高二的基础教学中,除了坚持限时作业、周测、月考,我们是否也可以或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检索练习?

书中有关实验表明,“只需在一堂课上加入一次测验(检索练习)就能极大地改善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而且,课堂测验进行得越频繁,收效就越大。”

具体来讲,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用课堂5~10分钟时间,对前边所学的文言文,比如前一课,进行重点字词、句式的检测。这样将小测验穿插进行并坚持下去,应该能够避免学生光是认真听课及做笔记而产生“自以为掌握了”而实际并未掌握的假象出现,应当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早读的重头戏——64篇的背诵默写,我们高一其实一直在坚持间隔练习,比如将初中篇目的复习穿插进行,高中篇目在其学习之后隔3~5天或1周复习背诵等。

30年教龄老师谈《认知天性》与语文教学——关于读书与写作的思考

第二,本书第5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中,特别强调“实践和检测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记得很多年前(上世纪90年代)的高考复习,我们用许多时间讲语言知识,语法修辞,甚至语音文字,而近几年高考应试复习的成功证明,“练习考试化,考试日常化”是非常有效的。

练习与考试就是语文学习的实践和检测,因为在练习与考试之后我们对其中学生反映出里的问题及时讲解,学生查漏补缺日常化、长期化,自然在高考所考查的各类题型上不会有太大漏洞和差错,学生应试能力自然也相应增强。

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就是在高考复习中,要坚持考点复习中,运用“先练(先测)后讲”的原则。要先用测试摸清学情,掌握学生该考点存在的问题所在,杜绝考点复习时一上来就讲知识、讲例题的做法。

30年教龄老师谈《认知天性》与语文教学——关于读书与写作的思考

第三,关于反思和心理演练。

本书第63页中说,“每天反思就是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第4页说,“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

反思,或者说,在头脑中复习演练,或曰心里演练,以我个人学习的经验来讲,是一种非常高效轻松的方法。

比如,学习新的健身操,每节操4小节或者5小节,每小节操少则十几个动作,多则三十多个乃至六十多个动作,如何尽快记忆?

我常常用心里演练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看一两遍视频,争取基本记住并找到每节操的规律,然后晚上入睡前或上下班路上进行里演练,即在头脑中回放,或者说在头脑中复习演练,效果非常好。

此法还有一个好处是有助于睡眠,因为特别集中专注做一件事情,和冥想的本质是相同的,属于正念冥想是一种。

对于教学来讲,引导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对重要概念重要知识进行心理演练,应该是有良好效果的。

具体来说,比如刚学习的文言文,做一个睡前心理演练,即临睡前回想课文内容或重要字词句式。或者在高考某一考点的复习中,睡前回想该考点的知识点和考查方式以及答题策略。本书第83页有几句话很有意思:“当你累得躺在床铺上睡不着觉,不想再过第二天的时候,你可以在心里默默演练。这也是一种有间隔的练习,而且同样有帮助。”

我还想到这种学习方法的一个具体的小运用,就是将前一天课前一分钟学生积累的古代文化常识或成语,第二天课堂上用半分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顾反思。这样的学习效果应该会较缺少这一环节更好。

除上述所言,本书还有诸多理论和策略对自己深有启发,篇幅所限,难以尽述。

30年教龄老师谈《认知天性》与语文教学——关于读书与写作的思考

结尾:

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位同学,作为能考清华大学的文科学霸,大家自然可以想到,她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学习当然有许多表现,其中之一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第一步,多读书,勤思考,写下来;第二步,写作中思考写,作中整理;第三步将思考所得用于实践,收获改变与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