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古建築燕窩樓:500年的木質古牌樓

全州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是廣西建置最早的縣,始建於西漢元鼎六年,擁有兩千多年的建城歷史,素有“楚南文化之地”稱譽。從古今一直為歷代州、府、縣治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古今客、貨運之重要通道,也是湘桂之交通樞紐,是南進嶺南、北入中原的兵家必爭之地。

全州古民居建築文化多姿多彩,全縣現存的明、清古民居、古建築群村落,無處不有公祠、宗祠。宗祠風格各異,爭奇鬥豔,成為一種典型的建築文化現象。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全州燕窩樓,又稱燕子門樓,原是永歲鄉石崗村的蔣氏宗祠,原名“教睦堂”,意思就是教化族中子弟的地方。

廣西古建築燕窩樓:500年的木質古牌樓

祖先叫蔣琬,三國時期接諸葛亮班輔佐劉禪的大司馬。蔣琬本來住永歲鄉梅潭村,宋朝時,其後人遷居石崗村委石崗村,住到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的時候,村裡一個叫建德公的大概想建立偉業,在村東南口看好了一塊宅基地,積累了一點木材,就要動工修建宗祠,但還沒動土,自己就先去了。

期間還有好幾人都想繼承他的遺願,終因財力不濟,不了了之。這事幾乎成了家族的心病。1511年,蔣淦高中進士第五名,官至工部侍郎,皇帝御賜他建造一所宗祠,由他親自設計並主持修建。1511年開始動工,到1528年修成,蔣氏宗祠的建築是由兩重天井的四合院組成的三進院落,因地形由低至高,沿縱軸線佈置祠門、祠堂以供奉蔣氏歷代祖先。

廣西古建築燕窩樓:500年的木質古牌樓

燕窩樓是廣西全州縣永歲鄉石崗頭村蔣氏宗祠的門樓,燕窩樓坐北朝南,由牌坊和門樓兩大部分組成,木製結構,寬11.13米,進深12.8米,通高8米,面積為142.4平方米。

牌坊採用四柱三開的構造形式,屋頂和翹簷處均裝飾神獸雕塑栩栩如生。出簷翼角,穩重樸實,華貴大方。門樓由上四層下三層的弓字形木榫環環相扣,銜接成斗拱,中間以牌匾為界,華拱的方向均向兩側傾斜45度角,層層翹出向上成菱形漫射狀,嚴絲合縫地支撐了上面的屋頂。

廣西古建築燕窩樓:500年的木質古牌樓

全樓採用明代獨特的飛簷單翹單卯榫構築,共324個紀弓字斗拱卯榫,無一釘梢,環環相扣,銜接而成,形如燕窩,故名燕窩樓。這些斗拱因有如意紋裝飾,也叫如意斗拱,就是在方形鬥座上用若干方形小鬥與若干弓形的拱層層疊裝而成,其作用是支撐屋頂的出簷,減少屋內大梁的跨度,以分擔屋頂的重量。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斗拱是等級制度的象徵,其大小和出挑的層數,以及雕刻技巧,決定著這座建築等級的高低程度。如果說燕窩樓是蔣氏宗祠建築語言中的精華,那麼,斗拱就是精華中最為點睛的一筆。中國古代的建築規制中,斗拱一般只能用於殿堂建築,而不能在民間建築中使用,而燕窩樓享受了天子御封的浩大皇恩。

廣西古建築燕窩樓:500年的木質古牌樓

牌樓為廡殿頂,有五條主脊,在中國各類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重簷廡殿頂是重要的佛殿和皇宮的主殿才用到,象徵著尊貴,而單簷廡殿頂也只能用在廟宇等重要的建築上,燕窩樓是單簷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的建築的高貴。

牌樓四根木柱和中殿的四根木柱為稀有楠木,紋飾層次分明。正脊上一對鰲魚相望,博古相隔,寶珠立於正中,卷草鳳飾於垂脊。正樓大額枋為深刻透雕,上有三龍戲祥雲,下有雙獅玩繡球,精美的工藝美輪美奐。

廣西古建築燕窩樓:500年的木質古牌樓

“累朝榮蔭家聲遠;歷代科名世澤長。”這是燕窩樓門外高懸的明萬曆年間內閣大學士葉向高書寫的木刻楹聯。門樓上這幅“思榮”的牌匾,充分說明了這個氏族在朝廷中的地位和當時社會上的名望。

燕窩樓所在石崗頭村,因歷代讀書人甚多,曾有“才子之鄉”之稱。明清之期,蔣氏家族共出了大小官員72個。據蔣氏族譜記載,族人每年都要自覺捐款,請人對它進行檢修。“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間,許多文物遭到損毀,但村民捨出命來也要對燕窩樓進行保護,使它逃過了一場空前的大劫難。

歷經近500年的燕窩樓,迄今仍巍峨聳立,風采依然,它是廣西目前為止發現最古老的木質牌樓,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