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 PK 詠春黐手

​電影《葉問4》中有兩大中華武術高手,一位是詠春拳的葉問,另一位是太極拳的高手萬宗華。

太極推手 PK 詠春黐手

電影開頭,美國洛杉磯,兩位高手一言不合,切磋開場時,葉問擺出經典詠春問手和護手護住中線,萬宗華則擺了個太極單鞭勢,打鬥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兩人手沾著手左翻右翻的片段。

其實這樣的打鬥場面在現實搏擊裡是不會出現的,哪怕是兩個武術高手打鬥也不會是這樣的畫面和場景。

為什麼說不真實?是因為電影中是用了各自門派的訓練方式用作打鬥。就好比兩位游泳健將比賽,不會用平時在陸上練習技術或體能的方式進行比賽一樣。

太極推手 PK 詠春黐手

這個特別的訓練在詠春裡面稱之為黐手,在太極中稱之為推手。推手和黐手是兩個人的感覺訓練,是訓練雙方的知覺和對應的狀態,也是檢驗各自門派的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

這兩種訓練都是詠春和太極裡面靈魂性的練習。從形式上來看,雖然都是手沾著手,但是黐手和推手的練習心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詠春的黐手訓練中兩個手的動作比較小,動起來有點像一條蛇不斷纏繞著一根樹枝的感覺。

在這樣的一個訓練裡面,雙方需要體會詠春中線的原理的運用。詠春中線認為兩點之間中線最短,在守住這根中線的前提下,兩個人相手互博。

太極推手 PK 詠春黐手

當對方進攻過來的時候,我如何把對方的力量通過手法與身法卸掉,從而給自己製造一個機會,識破對方的漏洞後一擊即中。這其中需要體會詠春的核心心法“來留去送,甩手直衝”。

也就是對方的力量來的時候我不能急著躲閃退讓,反而要跟他的力量相接,這個是“來留”。

“去送“是指當對方的攻擊力量太大的時候我要卸掉對方的力量,就感覺好像推到一個旋轉門一樣,一推過去力就被旋轉的力量卸掉。

還有一種情況,有時候當我們把力量接住以後,對方雖然力氣很大,攻擊性很強,但是中門大開,我就可以趁著這個漏洞直搗黃龍,迎面進攻,不需要卸力,這就是“甩手直衝”的道理。

太極推手 PK 詠春黐手

“來留去送,甩手直衝”這個口訣是詠春最關鍵的法則。在黐手中,也要體會其他詠春拳理的運用,如寸勁發力等。

還有各種手法,如攤手、膀手、枕手等的應用。並且要做到手法和步法相互配合,形成一體性的運動方式。

詠春的拳理非常實用易學,因為其心法及身法都比較有形,讓我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非常短的時間內學會自我防衛的功夫。

還有一個原因是據傳詠春是女生所創,因此進攻的點都是對方比較脆弱的部位,如雙眼、咽喉甚至是下體等部位。

吳樾扮演的太極高手裡面用的則是太極拳推手的訓練。推手也是隻限於同門之間切磋的訓練而已,針對外人是絕對不會用這種方法來切磋的。一般意義上的切磋就是要打了,出手要見紅。

太極推手 PK 詠春黐手

太極推手是一種知覺訓練,這種知覺在太極拳中叫聽勁,聽代表感受,勁代表一種力量,是相互通過一個手沾著手的練習來感受對方力量的一個狀態。

感受這種力量是僵硬的還是柔和的,是散亂的還是整體的,甚至可以感覺到對方精神的狀態是不飽滿的還是飽滿的。

從形式上面來看推手和黐手也有很大的區別,推手從外表看上去兩個人在畫一個大圈,是一個上下的圓運動,當中體現了掤捋擠按四種勁力的運用。

在這四種勁力的應用當中,又要去體會太極開合的狀態。開即是化,當對方進攻過來的時候,我需要在動作和神意上進入一個開的狀態,從而把對方的力量化於無形,這和詠春的卸力不太一樣。

而在合的狀態當中我們需要把我們所感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繼而可以發出有效的進攻,當然這個也需要體現太極的心法,做到不丟不頂,和對方合而為一,也需要體會陰陽虛實的變化。

最後,我們要知道門派沒有高下之分,而每個人的功夫是有差異的,功夫是根據每個人的體會和努力而來的。所以每個方法和門派都是一個入門的途徑而已。

因此我們必須要目標明確,去了悟武術的真諦,不要陷入門戶之見


作者簡介:鍾鷹揚 自道精舍武術總教練,國家執業中醫師,上海自道精舍、上海熙和堂中醫門診部聯合創辦人.

太極推手 PK 詠春黐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