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戲路寬的人?

大部分人要我學習去看 世俗的眼光我認真學習了世俗眼光 世俗到天亮一部外國電影沒聽懂一句話看完結局才是笑話你看我多乖多聰明多麼聽話 多奸詐

第一次聽到《李白》這首歌,就覺得它寫的是人的面具和戲路。

人格,personality,詞源是面具的意思。從舞臺上演員戴的面具,引申到人在生活中戴的面具,既向他人和社會展現的自我形象。

也就是說,我們對人格的側寫只是人的表層。我們根據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做事來判斷他。而人最核心的部分卻是永遠無法被他人真正觸摸的。

如果用地球比喻人。人格就是地殼。我們生活在地面之上,以至於有時有一種錯覺,地球是個實心球。其實地殼之下的部分是液態的,流動的。


如何成為一個戲路寬的人?


中間跑個題,插一句人格和“真我”的關係。

有一種隱喻,自我探索就像剝洋蔥,剝到最後是空的。

佛教中把這叫作“五蘊無我”。大致意思是:外界的聲音、顏色、事物、刺激等這是“塵境”。人與塵境接觸,產生的精神活動,比如好惡、喜怒、志趣(大體對應《普通心理學》中的感覺、知覺、意識、注意、記憶、思維、語言、動機、情緒這一類範疇)就是“五蘊”。“五蘊無我”的意思就是,除了五蘊之外我是不存在的。

這個說法是終極哲學,但若沒有實際體驗不容易理解。

不妨換個簡單點的說法,用生雞蛋來形容人格與“真我”的關係。人格是蛋殼,“真我”是蛋白裡的胚胎。如果殼被打破了,雞蛋內部的液體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了,碎了的雞蛋也就不能稱為雞蛋了。

我們不能把一個空的雞蛋殼稱為雞蛋,也不能把除去殼的東西稱為雞蛋。殼是碎的人,我們一般稱為人格障礙。

真我不需要打碎人格的殼,真我恰恰是和人格的殼同時存在的。


如何成為一個戲路寬的人?


說會戲路的話題。人和雞蛋的共性還在於:雞蛋內部是流動的,蛋殼看似固定其實是有一定彈性的。這種流動性和彈性正是珍貴生命力的體現。生雞蛋是生命,熟雞蛋則只能是食物了。

每個人的人格都有一個基本形狀,這個形狀是從內而外,從外而內兩方面共同塑造的。從內而外與基因有關,從外而內與環境有關,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等。即使成人之後,所學習從事的專業、工作環境、社會環境對人格依然有微妙影響。

但是這個以塑造的人格外殼並不是硬邦邦的,而是有彈性的,並仍在發展變化的。有的人人格偏僵硬,有的人人格彈性更大。彈性既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內部,也讓周圍的人更舒服。

正是人格的彈性決定了我們是否有能力在生活中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也就是戲路是否寬廣。

我們每個人都會以從小形成的,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與外界互動。比如我從小的生存策略是做個乖孩子,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一個好用的面具是心理意義上“關乎生死”的。

所以我最熟悉的就是一個“乖孩子”的面具,在不加覺察時本能的用這一個面具來對付一切情境。在工作中,讓領導覺得自己是個好員工。寫文章講課時讓受眾覺得自己努力、認真、負責。

但是,若讓我賣萌、搞笑,我便不知從何下手。雖然不擅長,但是可以模仿、試著做,讓面具更豐富,蛋殼更有彈性,戲路更寬。

如何成為一個戲路寬的人?


如何成為一個戲路寬的人呢?分享我的三個方法。

1

相信人格的成長性

人格特質雖是相對長期穩定的,但並非一成不變的。

在這裡推薦一本書《突破天性》。作者為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他提出“自由改變人格,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能力”。使人們體現出自由人格特質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就是職業精神和愛。

2

與和自己不同的人交往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和與自己相像的人做朋友,對和自己有差異的人,可能會不舒服、不適應,覺得聊不到一起去。但是如果以開放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人,會有很多契機交到截然不同的朋友。

我本來是個比較不會享受現實樂趣的人,比如吃喝。但是工作之後交了一些會享受吃喝的朋友之後,我也漸漸學會吃喝了。這種吃喝玩樂而不是認真努力工作,也會塑造我人格中未開發的方面。

伴侶和摯友與自己人格的差異是重要的成長養料。看到差異,心花怒放。

3

不斷嘗試新鮮事物

我以前是個堅韌性不強的人,不喜歡體育運動,因為會帶來肌肉痠痛。近幾年去健身房,請私教訓練。這種訓練過程對我的意志品質也有打磨。

在熟悉的圈子之外,你參加興趣團體、志願者活動、兼職工作、到別的城市生活一段時間等,在不同的工作氛圍、人際關係中體驗。

本文有些詞不達意,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祝你戲路越來越寬廣。


作者 | 李瑞文

—— The End ——

“內象”每週公開解答一封讀者來信

解答免費,並且會保護隱私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只解答1000字以上的來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