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奇闻异事(拾):关于郑州开元寺的一个传说

很多人都以为,郑州被称为“交通枢纽”,是得益于陇海、京广两大铁路线交汇于此。其实,早在唐代,郑州便已是全国的交通要冲。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初年,这里就已是“商贾汇集之处”。郑州的开元寺,在那时就已闻名全国。

郑州奇闻异事(拾):关于郑州开元寺的一个传说

(古代开元寺和塔的画像)

在如今郑州市管城区商城路城隍庙附近,就是当年的开元寺之所在。如今,这一带叫塔湾,还有一条“塔湾路”,这里面提到的“塔”,就是开元寺塔。说到开元寺塔,那可曾经是咱郑州的“地标”,不仅曾是明清时期“郑州八景”的第一景,而且还上过法国人的明信片。

郑州奇闻异事(拾):关于郑州开元寺的一个传说

(曾上过法国人的明信片的开元寺塔残垣)

只可惜,开元寺及这座佛塔,都屡经战火。到了建国后,只剩下了半截残塔,仅剩的这半截佛塔,也在“文革”时为了修建医院而彻底烟消云散了。当时施工时,在开元寺旧址上曾经发现了两尊精美的力士石刻像。

围绕开元寺,流传着很多的传说。其中之一是说,到清朝光绪年间,开元寺塔就已是无顶之塔了。传说,嫦娥有一次遨游太空,被舍利塔尖给挂住了绣裙,一怒之下,她一巴掌将塔尖击落,被打掉的塔尖,掉在黄河北岸的原阳县了……至今,原阳县黄河岸边仍有一座小塔,酷似开元寺的塔尖。

郑州奇闻异事(拾):关于郑州开元寺的一个传说

(1977年河南郑州开元寺遗址宋塔地宫出土)

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是说,开元寺塔是被日本人炸毁的。1944年春,日寇进攻郑州时,把开元寺塔炸掉了一半。在塔被炸毁的当天晚上,执行炸塔任务的两架日军飞机在返航时,双双一头坠进了黄河里。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也和开元寺有关。

话说在清朝末年,郑州开元寺附近有一姓周的大户人家,主人名叫周文全,当时已是年近七旬。周家在郑州世代行医,每遇到出不起药费的穷苦人,周文全就让病人打下欠条,先把药拿走再说。每年到了除夕这天晚上,周家就会把所有的欠条都拿出来,然后一把火烧了。由于周老爷子一直积德行善,周家的医馆在郑州早已远近闻名。

这天,周老爷子要到黄河北边收药材,走到渡口的时候,看到一群人正在苦苦哀求船家。原来,这些人都是住在河对岸的乡亲们,由于所有的船都走了,只剩下了周家预定的这艘船。这些人都着急着当晚回去,于是就求船家捎他们一程。而一来是船已被人预定,二来人太多了,眼看天色已晚,船一旦划到对岸今天就不会再回来了,所以船家说什么也不同意。

了解情况后,周老爷子对船家说,“我们人不多,就让他们上来吧,大伙挤挤就是了。”

郑州奇闻异事(拾):关于郑州开元寺的一个传说

(渡船)

听到东家发话,船家也没说什么。

在坐船的人中,一个僧人引起了周老爷子的注意,这僧人背了一尊佛像,宁可自己站着,也要把仅有的一点空地方用来放佛像。周老爷子很好奇,就与那僧人交谈起来。原来,那僧人是河对岸一所寺院的主持,所背的佛像是从郑州请来的,打算放到寺里供奉,出于对佛祖的敬畏,所以对佛像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闪失。见到这个僧人如此虔诚,周老爷子顿时肃然起敬,于是拿出了一些银两赠给了那个僧人。

…..

几天后,周老爷子带着几车药材返回郑州。过了河后,店里的伙计去附近找人来运货,剩下了周老爷子一个人在渡口看着那几车药材。忽然,天上打起了雷,乌云压顶,飞沙走石,要下雨了!眼看暴雨将至,周老爷子看着那满满几车的药材,不免担心起来。

郑州奇闻异事(拾):关于郑州开元寺的一个传说

(拉货回家)

就在这时,伙计领着四个肤色黝黑的汉子回来了,跟周老爷子说,“老爷,这几个乡亲愿意帮咱运货。”

“好,好”周老爷子很是高兴,“有劳几位壮士了。”虽然觉得人不太够,但也只能这么做了。

只见那四个黑脸汉子,一人抓起一辆几百斤重的大车,大步流星的走了起来,没有丝毫吃力的感觉。平时最少要两三个人才能拉动的大车,在这四个汉子手里,简直就跟玩具一样,让周老爷子跟伙计不禁暗暗称奇。

郑州奇闻异事(拾):关于郑州开元寺的一个传说

(药铺场景)

不仅力气惊人,这四个人拉起车来还走得飞快,平时要好几个时辰的路,不到半袋烟的工夫就到家了,等众人把货卸好入库,一场大暴雨不期而至。周老爷子看着门外的雨,忽然想起来,拉车的那四个壮汉还在外面呢!赶紧一边吩咐家人熬姜汤,一边让伙计去外面请那四个汉子进来壁雨。可是等伙计来到外面,哪里还有那四个人的人影?!

当天晚上,周老爷子做了一个梦,梦到佛祖对他说,“我本在开元寺受供,日前被请至黄河对岸,感谢尔等渡我过河之善举,特命四力士前来帮你…”

第二天,周老爷子与家人来开元寺,果然,昨夜帮他们拉车的四个汉子,与寺中的四个力士的雕像,竟然一模一样!

郑州奇闻异事(拾):关于郑州开元寺的一个传说

(郑州博物馆里四尊力士形象)

故事里说到的力士雕像,就是前面提到的在开元寺旧址出土的雕像。目前,那四尊力士雕像中的两尊仍然陈列在郑州博物馆里。不仅向后人展示着开元寺当年的繁盛,还仿佛在提醒着人们“积德行善,终有善报”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