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海商學院Tips:地產高富帥前世今生的風雲往事!

在地產圈中,有一家公司,被公認是地產中的“黃埔軍校”。心高氣傲的王石,也曾無比謙卑地說:

萬科落後它十年!

這家公司的名字叫,中海地產。

川海商學院Tips:地產高富帥前世今生的風雲往事!

一家雖沒有“碧恆萬融”這些當紅辣子雞那樣的光芒四射,但是誰見了都要尊稱一聲“祖師爺”的低調實力地產大鱷。

畢竟,地產黃埔,絕非“南慕容”般浪得虛名。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位地產高富帥的風雲往事。

01

1978年,中國改開,歷經十年蹉跎之後,全國上下都缺錢,尤其是缺美元。於是各大部委召集下屬企業,告訴它們應該想辦法走出去,幫國家賺些外匯回來花。

隸屬於住建部的中國建築集團,是第一批響應號召走出去的企業。

1979年,中建集團安排 28個年輕人,給了100萬,讓他們去香港闖市場。

28個新賓蛋子,帶著100萬,懵懵懂懂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中國海外集團。簡稱中海集團。

當然,主營業務還是看家吃飯的基礎設施建設、樓堂館舍建造、大型工程施工。

80年代的香港,正經歷著一輪空前的房地產和證券市場的雙重大牛市。長實、新鴻基、新世界等地產公司抓住機會,迅速上市圈錢又圈地,成為賺的盆滿缽滿、腰圓脖子粗的行業巨頭。

當時香港樓市處於極度狂熱之中,這邊土地剛拍下,房子還沒建好,對面的土地可能就已經增值翻倍,賺翻了!

那時候在香港做開發商,簡直是嗨的不要不要的。

撒一把錢在地裡,真的能長出錢崽子來。

中海集團當然也看到了這塊大肥肉,擼起袖子準備在香港房地產市場上“淘金”。

但是,初來乍到,囤地當開發商掙大錢,是不可能的。香港置地、長實集團、新鴻基這些早就上桌的大佬,怎麼會輕易同意你個新兵蛋子上桌吃飯?

哪涼快哪裡待著去。

上桌子做開發商是沒戲的,但是給大佬們做工程代建、搞業務外包、打打小工、端茶倒水、掙點小錢還是可以的。

於是,中海集團就跟在這些地產大佬後面,做起了“下苦力”的乙方代建。

1981年4月,中海集團獲得5張香港建築業最高等級牌照C牌,這是一個里程碑的轉折。

它意味著中海集團今後可以競投不限標額、不限類型的政府工程,和國際頂尖建築企業同場競技。

在香港建築行業這張鬥地主的牌桌上,中海集團終於抓到了 “四個2”,有了上桌的資本。

抓著5張C牌的中海集團,開始了他在香港的表演。在給房企大佬打工的同時,中海集團開始大規模承建香港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都是大工程。

鋪設輸水管線、挖隧道、建大橋、甚至填海,中海集團都幹上了。

幾年下來,中海鋪設的輸水管道佔香港居民淡水管線的70%,承建香港1/4的醫院和15%的公屋。

而中海在西九龍、中環填海造地的面積,達到880萬平方米,相當於香港面積的九分之一。

給他100臺挖掘機,中海能給你再造一個香港!

幾乎80%的香港人,每天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和中海集團發生著關係。香港人,慢慢愛上了這個埋頭幹活話不多,低調實力有內涵的內地來的“創業小青年”。

中海集團的招牌,算是在香港人心中紮下了。

做了幾年代建,下了幾年大力,攢下一些家底,也漸漸熟悉了香港這些地產大佬們玩的套路,中海集團發現,當開發商,也就那麼回事,不就是錢的事嗎

1985年,中海集團正式進軍香港房地產行業,開始和英國佬、香港腳面對面地拼刺刀了。

他們拿的第一塊地,在香港大埔墟慈安路上,修建的樓盤叫海寶花園。

讓中海集團自己都沒有想到是,海寶花園上市,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香港人爭相搶購,提前三天開始排隊,450套房源開盤當天即售罄,創下香港樓市銷售記錄。

第二天,香港幾家主要報紙紛紛以“排隊買樓不知價,只因市民信任它”為題進行大篇幅報道。

據說,海寶花園的成功,很大一個原因要歸結為中海集團的宣傳策劃。

他們告訴香港購房人,你們之前買的那些個什麼香港置地、長實集團、新鴻基地產公司的樓盤,都是我中海集團幫他們建的。

現在,我中海集團自己要建房子賣了!

中海集團這個宣傳策劃,有點像溫州皮革廠說:各位親,我是LV的正品代工廠,現在我要自己幹了。

香港人,都是人精。一聽這話,你的意思是不是——今後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了咯?

有便宜不佔,那是傻子,更何況人精?

這也是為什麼報紙上報道香港人買排隊海寶花園甚至不知價的重要原因。

和如今的某些地產營銷那種“開盤必特價,買到就賺到”的簡單粗暴相比,老中海人,領先好幾個身位。

海寶花園大獲成功之後,中海集團趁熱打鐵,連著開發了海華苑、海港花園、海倫苑等以海字打頭的10個項目,被香港人稱為“海上艦隊”。

1986年至1991年,五年時間內,中海集團獨立開發了36個房地產項目,總投資超過90億,在賺取了大把港幣美元的同時,也完全掌握了房地產開發的套路流程。

門清。

中海集團用6年時間,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在豪強林立、幾乎被英資和港資絕對壟斷了的香港地產圈站穩了腳跟。

而當中海集團在香江和競爭對手刺刀見紅打下紅色江山的時候,今日的碧桂園、恆大、融創,還是小蝌蚪。

1992年,施工隊長楊國強成立碧桂園;1997年,車間主任許家印在廣州創建恆大,2003年,孫宏斌才在天津成立融創。

02

就在中海集團在香港和一眾大佬們肉搏激戰正酣的時候,大陸這邊也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化。

1988年1月15日,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一個叫隆重的地方召開,內地房改徐徐拉開了序幕。

雖然身處香港,但是中海集團從體制上而言,依然是根正苗紅的央企。當時中海集團掌門人孫文傑,當然有著體制內人員的高度政治敏銳性和政策判斷力。

1988年,孫文傑在中海集團旗下成立了中海地產,專門從事房地產開發。

論輩分,中國建築是中海集團的爸爸,中海集團是中海地產的爸爸。在中國建築這個大圈圈裡,中海地產實乃“孫子”輩。

不過,很少有人能夠預料到,二十年後,孫子輩的中海地產,在盈利能力上全面超過爸爸中海集團,甚至睥睨爺爺中國建築。

雖然中海地產是在香港成立的公司,但目光主要瞄準的卻是內地市場。

畢竟,大家都清楚,香港房地產眼下看著是熱熱鬧鬧紅紅火火,但香港就屁股大那麼點地,幾百萬人,再搞下去也弄不出什麼大動作,淺水豈能容巨鱷?

而放眼國內,則是13億人的巨大市場,那裡,

才是星辰大海,詩與遠方

中海地產告訴你,永遠不要懷疑體制內精英的眼光和他們更靠近決策層的先發優勢。

10年前穿著解放牌膠鞋出去,如今蹬著金利來皮鞋回來,衣錦還鄉的中海地產,一開局,直接把目光鎖在了深廣和京滬,全力佈局三大都市圈。

至於其他地方,看都不想多瞟一眼。

中海地產回內地的第一次出手,是在香港旁邊的深圳。

1988年8月,為了“弄外匯”,深圳第一次嘗試以美元計價拍賣土地。當時很多企業,別說美元,可能連港幣都沒摸過。這塊地,最終被中海地產收入囊中。

在這塊地上,中海開發了日後在深圳極具代表意義的樓盤——海富花園。

藉助在香港學到開發模式,中海地產在這個項目上整出了很多個國內第一:

第一次引入銀行按揭,第一次展示實體樣板間,第一次開放工程樣板房,第一個建造空中花園,第一次引進物業管理概念。

中海地產給當時的深圳本土房企來了一次“降維打擊”,一舉奠定了其在中國房地產歷史上的江湖地位,因此業內也常有:“中國地產三十年,中海地產四十年”的說法。

海富花園之後,中海接連推出,富怡閣、富春閣、富麗閣,均大獲成功,這讓中海地產看到了內地房地產市場巨大的潛力。中海決定把重心放在內地,而且只盯著深廣京滬。

初回內地的中海,在深廣京滬的土地市場,一直奉行的原則就是:拿最好地段的地,蓋牛叉的房,賣高於同行的價,賺別人眼紅的錢。

當中海已經在深廣京滬核心地段開發了無數個項目之後,一直到2016年,碧桂園才通過馬甲公司——東莞駿軒實業在深圳拿下第一塊土地,還是遠郊邊角料。

有業內人士笑稱,初回內地的中海地產,就像一個不差錢的高富帥:喝最好的酒,開最豪的車,把最靚的妹,走最拽的路,讓同行流最長的哈喇子

只是,那些流哈喇子的同行,很多隻看到了中海人前的風光,沒看到當年中海在香港背後的挨槍。

大佬也是從穿開襠褲走過來的,高富帥也曾鞍前馬後、端茶倒水。

當然,中海後面也踩過狗屎,掉過坑,爆過雷,差點把自己給玩完。

川海商學院Tips:地產高富帥前世今生的風雲往事!

03

1992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空氣中瀰漫著躁動和不安。

這一年,88歲的老爺爺二次南巡,來到深圳後,看著眼前的一片繁華,他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信心。

為了加速這個歷史進程,老爺爺說出了那句至理名言:告訴他們,誰要不支持改革,就讓誰下臺,下臺。

那一年,包工隊長楊國強在老家順德成立了碧桂園,許家印從漢陽鋼廠處級崗位辭職來到廣州創業,萬通六君子剛剛衝進海南。

幾十萬端著鐵飯碗的公務員也按耐不住躁動的心,紛紛下海淘金。甚至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人,專門教書育人的北大,也成立了北大資源,搞起了房地產開發。

唐僧肉,香餑餑,人人垂涎。

而闖蕩香港多年的中海集團,也迎來了高光時刻,上市,擁抱資本市場。

1992年8月20日上午10點,隨著港交所聯合交易大廳一聲鐘響,中國海外發展正式在港上市,股票代碼,00688.HK。

688,中國人很喜歡的一串吉利數字。如果是888,就更完美了。

此次上市,中海集團共發售8.2億股,準備集資8.4億港元。這一次,香港股民的熱情,和當年他們買中海第一個樓盤海豐花園一樣:燃爆了!

資本市場超額認購99倍,一次性凍結資金758億港幣,打破了港股歷次招股凍結資金最多的記錄。

要知道,1992年那一年,深圳的GDP也不過317億元,不到中海上市凍結資金的一半。1992年8月20日,一度也被資本市場稱之為“中海時間”。

香港資本市場對中海集團的瘋狂追求,不亞於15年後,A股股民之於中國石油。

不過,和中國石油上市即破發,十年不翻身不同的是,中海集團在資本市場表現異常亮眼,股價一路上揚。

到1996年,中海市值超過100億港元,位列香港二十大市值地產上市公司第14位。

中資房企,可以和老牌英資、港資大佬掰手腕了。

香港地產,三分天下。

隨後,不差錢、有顏值、肯賣力的中海集團先後在港承攬了數個大項目。

這其中,最亮眼的是,1995年,中海聯合英國艾銘建築、日本前田株式會社等四家公司組成聯合體,拿下的合約總價高達101億元的香港新機場客運大樓項目,這也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單一合約。

香港新機場建成後,獲得英國建築獎,並榮獲20世紀世界十大建築成就獎,也是亞洲地區唯一入選的建築工程項目。

也許是被讚美之聲衝昏了頭,也許上市之後錢包撐到爆,這個時候,中海,也有些飄了

1997香港迴歸之後,對於香港樓市,不少人看空,看空的主要是英資房企。但中海卻堅信,回到大陸媽媽懷裡的香港,沒理由不比昨天好啊?

於是,在英資房企紛紛甩鍋跑路的時候,中海頻頻在土地市場出手拿地。而且,要幹大的。

1997年10月14日,香港迴歸後的首次土地拍賣,中海再次牽頭組成聯合體,在幾乎沒有什麼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以50億元拿下屯門地塊。

50億,也是當時中海一次拿地的總價記錄。

正當信心爆表的中海準備複製過往神話大幹一票的時候,飛來橫禍。

1998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香港資本市場和土地市場一夜入冬。股價、房價雙雙高位暴跌。一時間,銀行勒緊褲腰帶開始縮貸,地價也隨之一路跳水。

中海這塊50億的地,還沒捂熱,樁基都沒打,賬面嘩啦啦一下就虧損了十幾個小目標。

都是真金白銀的錢啊,數著數字後面的一大串0,都心疼。

而中海股價更是慘不忍睹,市值從最高的374億元,一路狂瀉到60億元,不是腰斬,都斬到屁股之下,快到小腿了。

瀉停封,也沒用。

一路順風順水的中海,瞬間到了破產的邊緣,中海徹底懵逼了!

後來,經歷那次噩夢的中海人這樣說道:在香港資本市場這個花花世界,昨天還是澳洲龍蝦雄霸天下,一夜之間就只剩下關燈吃麵淚兩行了。

前天還是皮爾卡丹加身,帥氣逼人,今兒虧得只剩下個大褲衩子在風中瑟瑟發抖。

中海用血的教訓領略了一把什麼叫:臥槽,資本主義,無情

瀕臨破產邊緣的中海,最終沒有倒下,母公司中國建築拉了他一把。

畢竟,組織派你們過去是希望給國家掙錢的,不是讓你們穿著大褲衩灰溜溜跑回來。

中海開始艱難自救。啥活都接,啥項目都幹,只要能掙錢。

當然,中海也更加註重成本控制,開源節流。在這期間,養傷的中海也定下了一條雷打不動的紀律條規:淨借貸比率不得超過40%。

中海不能再翻船,哪怕慢點,也不能砸了飯碗。

40%的紅線,對於企業風險管控非常有利,但是也為後來中海的發展落後於同行,尤其是落後於那些膽子比北大清華還要大的民企埋下了雷。

自救的同時,中海也決定進一步加大在內地的地產業務。除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之外,中海開始涉獵武漢、成都、重慶等二線城市。

04

在香港,中海是徹徹底底捱了一頓悶棍,被抽了無數個大耳瓜子,揍得連自己都快不認識自己了。但是在內地房企眼中,中海依然是神一樣的存在。

由於自身本來就是建築起家,加上在香港和大佬們一番肉搏,中海地產的內力,確實沒話說。

中海在質量管理、成本管控、工程管理上,絕對屬於行業翹楚。

一個項目操作下來,中海的毛利率甚至能達到35%,遠高於同行20%左右的均值。中海“利潤之王”的稱呼也由此而來。

一直到今天,中海的利潤率,在房地產行業也一直居於前列。

1998年的時候,萬科已經坐上了地產銷售規模一哥的位置,但向來嘴硬的王石也不得不說:中海是行業標杆,萬科落後中海十年。

膜拜中海的萬科一度想過和中海合併。王石找到中海掌門人孫文傑說:咋們合二為一吧,你當董事長,我當總經理,一起雄霸天下,何如?

那感覺,像極了當年趙敏回眸一笑對張無忌說:張無忌,來元大都找我吧。

你當寨主,我當壓寨夫人,整個山寨,包括我,都是你的。這感覺,好熟悉的味道。

老王心裡的小算盤,鈴兒響叮噹。

只可惜,中海沒有搭理萬科,依然我行我素。

除了嘴比較硬之外,王石還有個特點,就是看上的東西,非得搞到手。

合併是不可能了,轉過頭去,老王就搞了一個“海盜行動”,高薪挖人截胡。

萬科前前後後從中海挖走了幾十人,從區域總到項目經理,到成本經理,甚至工程師,老王都沒放過。

中海被萬科挖牆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為國企,中海的薪酬待遇完全沒法和萬科這樣的民企抗衡。

中海第一任掌門人孫文傑在位的時候,提倡的是國企經常說的無私奉獻,大家都過的很清,很苦。

當時萬科挖人開出的待遇,起步就是中海的至少兩倍,三五倍甚至十倍的也有。

傲嬌的中海,被詭計多端的老王,挖的快吐血了。

後來,龍湖、世貿、復興這些民企,紛紛效仿萬科,一時間,中海的牆腳,被挖的搖搖欲墜。

最瘋狂的時候,哪家房企如果沒有從中海挖幾個中高層過來,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有夢想有追求的企業。

現在一眾叫得上名號的地產公司裡,基本都有中海前員工在裡面。中海地產黃埔就此得名。

有人曾戲言,三十強房企開會,很多時候都快成為中海老同事的敘舊會了。現在龍湖內部依然有“中海軍團”一說。

孫文傑離任之後,接任的孔慶平和郝建民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員工收入、待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依然還是沒辦法和民企比,中海一把手的年薪,基本在大幾百萬,但是碧桂園這樣的民企,區域總級別的,年薪過億一抓一大把。

碧桂園的總裁莫斌,就是楊國強從中海高薪挖過去的,莫斌在碧桂園,一年年薪是6885萬,幾乎是在中海的十倍。

而恆大總裁夏海鈞,2017年年薪是2.98億元,2018年是2.4億。睥睨眾生,秒殺一切。

05

雖然員工的薪酬待遇在行業內不高,但是中海地產本身的盈利能力卻十分驚人。

得益於在香港房地產市場多年的摸爬滾打,對地產開發,中海有著比絕大多數房企更加深入的理解。

重心迴歸內地市場的中海地產,有點降維打擊的味道,玩的那叫一個遊刃還有餘。

2007年之前,地產行業排名,第一的永遠是萬科,第二的也很穩定,一直是中海。

中海千年老二的稱呼,也由此得來。

那些年,雖然萬科一直牢牢佔據著銷售總額第一的交椅,但論盈利能力,中海二弟卻是完爆吊打大哥萬科。

2003年至2014年期間,中海年均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達到39.5%,股東攤佔純利複合增長率為40%,平均股東資金回報為23%。

這三項指標,低調的中海,連續十二年保持著行業第一。房企中的盈利之王據此得名。

轉折點出現在2007年。

2007年,全國樓市迎來新一輪的狂熱,房企在土地市場上搶地就像鬼子進了村一樣,揮金如土,壕無人性,土地天天拍,地王滿天飛。

然而,在香港遭遇過98金融危機,捱過市場打的中海地產卻異常的剋制,拿地極其謹慎。

被金融危機教訓過的中海拿地要求嚴格,一般前提是地塊投資回報率至少要在15%以上,而中海自己對未來房價的預測也偏保守。

捱過悶棍死裡逃生的,普遍都膽小。

在市場狂熱時,中海拿著自己的小賬本本,噼裡啪啦一通算盤打下來,幾乎拿不到像樣的土地。

肥肉,都讓膽子大,沒吃過虧的地產商狼吞虎嚥下去了。

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突然爆發。被稱為現金流吞金獸的地產公司首當其衝,遭受巨大打擊。

帶頭大哥萬科搶跑降價,狼群效應引發一路踩踏,全國房價跌聲一片,土地市場更是一首《涼涼》。

前面在土地市場揮金如土的地產公司,幾乎都缺錢,很多公司高槓杆玩脫了,現金流枯竭。

恆大的許老闆四處找人借錢,甚至把電話都打給了王石,當然王石乾脆利索地拒絕了他。

一度走投無路英俊瀟灑的許老闆不得不跑到香港,去和幾大家族的幾個糟老頭子玩牌套近乎。端茶倒水、談感情、籤對賭協議。

原本穩得一批的中海,這時候是可以關起門來在小黑屋子樂呵半天的。

讓你們這幫青瓜蛋殼二愣子嘚瑟,這下分分鐘要破產了吧?

按照正常的劇本,財務穩健的中海這時候應該是捏著大把鈔票去那些嗷嗷待哺、瀕臨破產的公司手裡撿便宜土地的。

來,誰叫爸爸,我就收誰。

然而,這一次,中海又算錯了。金融危機剛入冬,立馬就迎來了春天。2008年底,四萬億一攬子救市計劃橫空出世。

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短暫的疲軟之後再度雄起,一線二線城市房價幾乎全部翻翻,剛剛還到處跪著借錢的地產商們,賺了個金銀滿倉。而且是膽子越大,土儲越多,賺的越嗨。

就像賈躍亭唱的那樣:怎麼大風越起,有人越浪

2009年房企銷量排行榜上,綠城以529億的銷售額把中海從老二的位置上乾脆利索地踹了下來,中海歷史性地滑落到第五。

而一年前還差點破產的恆大,在排行榜上衝到了第7,恆大順利上市,許家印榮登中國首富。

人生的大起大落,實在是太刺激,最有發言權的除了星爺,非老許莫屬。

中海為自己的保守,吞下了難言的苦果。

不過,更大的不確定性,發生在2013年。中國建築準備將中海地產和中建地產合併。

中海地產是中國建築的“孫公司”,中建地產是中國建築的“兒公司”,理論上,中海地產見了中建地產,得尊稱一聲:叔叔好。

然而,論實力,這個叔叔在侄子面前,卻顯得極其弱雞。

2012年,中海地產的銷售額是1115億元,而中建地產只有210億,中建地產和中海地產之間,差了一個恆大或者萬達。

既然是合併,誰合併誰?

實力固然很重要,但是作為國企,論資排輩,也很重要。而且作為孫子輩,中海地產和爺爺的親近程度顯然不如叔叔中建地產。

業內一度傳言,中國建築的初步想法是讓中建地產吞併中海地產,來一出蛇吞象。不過遇到阻力,推進並不順利,最終確定還是中海地產合併中建地產。

而接下來圍繞合併後誰接管大局一事,雙方一度陷入權力爭奪。

時任中海地產董事會主席的孔慶平希望自己一手提拔的行政總裁郝建民接替,但中建地產顯然也不甘心。

業內甚至一度有謠傳,雙方甚至都發展到互查賬本、準備組織舉報的地步。

結局以一種折中妥協的方式了結,中海地產的郝建民出任董事會主席,中建地產陳誼擔任總經理。

在合併的同時,2014年初,郝建民發起了中海地產內部改革。改革後,戰略管控委員會做強,總經理一職幾乎被“架空”。

2016年1月,承載了中建系整合使命的陳誼宣佈從中海地產離職,留下“忠義二責已了”六個字。

有點悲,帶點壯。

自2013年8月啟動,到陳誼離職,馬拉松式的合併、磨合耗時28個月。

28個月,兩個人談情說愛,節奏快多一點的,孩子都能滿地爬了。

拿地的謹慎,整合的矛盾,直接導致中海業績的進一步滑落,2016年,中海在房企銷售排行榜上來到第6,2017年滑到第7。

如果不是2016年3月中海地產併購中信地產,吞下後者位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都市圈2400萬平米的土地儲備,中海的業績,可能還要差一大截。

中海錯過了地產行業近十年最大的一輪牛市,在自我放飛中迷失了方向。

當然,中海地產和中建地產合併,也有人很開心,比如部分買了中建地產樓盤的業主。

中海合併中建之後,遠在烏魯木齊一位正在賣中建雲鼎大觀一套二手房的業主突然發現,自己小區樓盤新開一期的名字,變成了中海雲鼎大觀。

老規矩,二話不說,掛牌價每平米漲價500元,以示慶祝。

車還是那輛帕沙特,就是車標從W換成了奔馳的菱形三角星。

06

迷失之後的中海,在2016年底迎來改變。

2016年11月15日,中海地產董事會主席郝建民突然宣佈離職,臨近退休的副主席肖肖接任。短暫過度,中海地產迎來第四任掌門顏建國。

和之前的孫文傑、郝建民等人一直在中海工作不同,顏建國還曾經當過“叛徒”。

2014年,顏建國突然從中海地產辭職,並迅速加入龍湖地產,擔任執行董事。

與中海專情於住宅地產不同,龍湖在商業方面頗有建樹,天街系在業內頗受尊崇,創新業務和長租公寓也乾的風生水起。

然而2016郝建民離職後,顏建國又突然殺了個回馬槍,迴歸中海並迅速成為中海新的接班人。

高管出去之後還能再回來,而且掌舵,這在國企地產公司,之前還沒有先例。

我的個乖乖,這是什麼操作?所有人都蒙圈了,包括龍湖。

迴歸後的顏建國讓中海從“專情”變成了“多情”,商業地產成為中海重點角逐的目標。

中海地產2018年年報顯示,中海業績,真心不賴。全年銷售額首破3000億大關,同比大增29%。

而在商業領域,中海表現更是異常強勁,其持有並投入運營的寫字樓已經有42棟,集中商業13家,星級酒店12家,長租公寓1個,總運營面積409萬平米。

而中海的商業地產在建和待建面積大約550萬平米,加起來總面積接近千萬方。

一不小心,中海的千萬方商業版圖,已經來到了全國第二。排在他前面的,是華潤置地。

失去了住宅二哥頭銜的中海,換了個賽道,在商業地產上,又把“老二”的名分給弄回來了。

顏建國兩年龍湖之遊,遊的收穫頗豐。

至今,估計龍湖也沒搞明白,當初到底是他們成功地將顏建國從中海挖過來的還是顏建國自己主動過來“臥底”的。

或許吳亞軍心裡也只能感嘆一聲:之前都是我們去挖中海的牆腳,沒想到,濃眉大眼的中海,也玩起了《潛伏》。

你好壞,壞的有那麼一點小可愛。

在商業地產上發力的同時,土地市場上,中海也一改過去謹慎拿地的風格,開啟了買買買的剁手模式。

2017年中海拿地花了951億,2018年強調控,土拍遇冷,大多數房企都“勒緊褲腰帶”,中海依然豪擲913億,逆勢大舉拿地。而2019年中海拿地的預算則是1175億元。

業內紛紛表示,那個兇猛的中海,又回來了。

除了拿地兇猛之外,中海的銷售業績也呈現回升之勢。

2019年1至11月,中海銷售額為3050億元,預計完成年度3500億任務問題不大,在銷售排行榜上,中海前進一步,來到了第6位。

拿地和業績均表現強勢的中海,能否再回巔峰,衝進前三,這需要留給時間去回答。

但我們當然希望中海能夠一路向好。

畢竟,1997年中海以50億拿下香港屯門地塊之後就趕上了金融危機,在退地止損小虧,還是堅持拿地可能鉅虧之間,中海在上繳尾款最後期限的15分鐘決定,咬牙嚥下這塊地。

明知山有虎,偏要悲壯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