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文人的氣節、白巖鬆的“白說”,談正能量發聲者的“氣餒”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暴露了社會上的很多問題,比如上海英國女婿的問題,滿足被隔離的外國人各種無理要求的問題,等等。有的人心寒了,有的人氣餒了,有的人放棄了!

其實不光有這些問題,還有一些其它的,因為國內的一些行為,而對自己正在宣揚正能量的理想,而產生懷疑,覺得自己的理想太不現實了,自己做了那麼多,發了那麼多有力的聲音,卻沒有任何價值,無力挽回那些社會上糟粕的思想。

針對這一問題,談一談本人的看法。

一、首先我們看一看明朝的文人是怎麼做的?

  • 海瑞。嘉靖晚年,不在朝堂處理政務,深居西苑,專心設壇求福,不理朝政。朝廷大臣多是獻媚之人,少有直言犯諫的。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一日,海瑞在棺材鋪裡買好了棺材,並且將自己的家人託付給了一個朋友。然後向嘉靖呈上《治安疏》,批評皇帝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後被打入天牢。
從明朝文人的氣節、白巖松的“白說”,談正能量發聲者的“氣餒”

  • 方孝孺。靖難之後,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就死了罷,詔書我絕不能起草。"朱棣發怒,命令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建文四年,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絕命之詞,時年四十六歲。


從明朝文人的氣節、白巖松的“白說”,談正能量發聲者的“氣餒”


《明史·方孝孺傳》: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上天降下戰亂憂患啊,誰知道其中的緣由,奸邪的臣子如了願啊,求取國柄耍弄計謀。忠正的臣子憤怒悲怨啊,血淚淌流;以此血淚為君殉葬啊,還有什麼企求?嗚呼哀哉的悲鳴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

海瑞的建議雖未被採納,但正義的精神卻流傳後世。方孝孺雖然死了,但是忠義卻留下了。

告訴人們,有人為忠義連性命都不要,忠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朱棣雖然殺死了方孝孺,但是殺不死方孝孺留下的精神。後世都會記住他們的精神,他們留下的忠義,至今仍是我們當代普世的價值觀。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是不知道沒有結果,而是堅持自己的理想,身雖死而精神存。他們為了理想而犧牲了生命,我們卻因為一點點心裡壓力,就放棄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嗎?

二、再看一看白巖松怎麼說的?

白巖松曾在《白說》中講過:"說了也白說,不說白不說。只是希望自己的聲音對社會,哪怕能起到一點點的作用。"


從明朝文人的氣節、白巖松的“白說”,談正能量發聲者的“氣餒”


在採訪中,他說道:在千百年的歷史中,總是有些人明明知道沒有用,但是還是會去做。在做政協委員提案的時候,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可能實現不了,但是還是會去提議。"為而不爭"另一個解釋就是,沒有好的結果,可能是最可能的結果,但是還是要為這件事去努力。

為而不爭,白巖松的解釋充分體現了,一個高素質文人的風骨,時代的進步需要更多這樣的風骨!!!


怎麼看待,可能做了沒有結果,還是要努力去做?

三、有時候正能量發聲者的觀點,可能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不一定切合實際。

我們經常說,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我們的理想,總是想要這社會要變得多麼好,但是實際上每個人都有高矮胖瘦,不可能苛求每一個人的思想都是特別端正的,這也是不現實的,脫離實際的。

比如說大學教育問題。

前些年,大家一直說我們大學畢業生的能力不行,吐槽大學生如何行為不端,不愛學習,花前月下,只會花錢等等。要求國家改革教育,國家一直沒出手。但最近教育部已經出臺文件,要狠抓本科教育了。

  • 一個原因是因為,前些年的時候,中國需要大量的知識分子來推進經濟發展。

先要數量,質量根本沒有能力去提高,只有在不斷的摸索中才能有經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況且,當時中國社會經濟屬於粗放型,沒有那麼高的技術含量,需要的是大批量有文化的就行。


從明朝文人的氣節、白巖松的“白說”,談正能量發聲者的“氣餒”

需要大量人工的工廠


從明朝文人的氣節、白巖松的“白說”,談正能量發聲者的“氣餒”

智能化工廠

而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從高速度發展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所以,現在需要高質量的知識分子,這是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

  • 另一個原因是關於大學生自身的。

一是大學生本身渴望自由,再一箇中國需要知識分子解放思想,來推動社會思想的解放。

但現在因為大學生低質量,造成很多大學生沒有工作,倒逼大學生必須進行改變,才能適應市場需求。還有一個推動就是,社會輿論對大學生進行的批評。(這裡面就有廣大正能量發聲者的功勞)大量的輿論形成壓力,和實際的工作需求,使大學生必須面臨改變,這時候出臺制度,就順理成章了,大學生和社會輿論都不會反對了。

如果,當時就出臺政策,大學生沒有現實壓力,被動接受效果肯定不好,學校也沒有能力提高大學教育水平,社會輿論也不一致,不能形成壓力。最後,制度推行不下去,只是空談。

四、我們堅持發聲,是為了使正能量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缺席!

社會是不斷變化的,尤其現在進入信息網絡時代,社會的變化比原來更快,會更快地出現更多新的情況。

而實際上,制度的發展又不可能那麼快,制度的變革是需要非常謹慎的,需要綜合各種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選擇。其中就有社會輿論的影響。你可能覺得堅持了沒有用,但只要有人發聲,就會有人聽到,就會引起共鳴,就會有更多的人發聲,形成輿論效應。

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一代代的人去努力的發聲,需要我們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斷提出社會的問題,才會不斷修正社會,使其在發展的道路上,留下精華去其糟粕。

最後留下兩句名言,與大家共勉!

白巖松:建設理性,尋找信仰。

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正能量,請發聲!

(一家之言,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