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白衣天使”的抗疫故事

六名“白衣天使”的抗疫故事

六名“白衣天使”的抗疫故事
六名“白衣天使”的抗疫故事六名“白衣天使”的抗疫故事
六名“白衣天使”的抗疫故事六名“白衣天使”的抗疫故事

温州日报记者 杜一川

他们是白衣天使,却身披“战甲”赴荆楚。他们凯旋而归,但回望战“疫”岁月仍感慨万千。

昨天下午,在温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6名温州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抗疫期间的故事。

国家卫健委驻武汉指导专家组成员,温州市人民医院院感科科长兼市院感管理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护师吴红梅。

呼吸机不停地运转,心电监护仪不时发出滴滴的声音,医务人员步履匆匆,在病床前忙个不停……这是吴红梅所在的武汉市武昌医院重症ICU病房疫情期间的常态工作场景。

武昌医院原本是武汉市武昌区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1月21日,武昌医院被改为定点医院。据吴红梅介绍,援鄂期间该院每天门诊量达1300多次,输液人数近700人,留院观察近40床,床位从极限504张再增加到535张,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病患的需求。

入驻以后,吴红梅白天在污染区摸底问题和排查隐患,晚上向国家专家组团队汇报工作,同时指导并参与院感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及为武昌区建造方舱隔离点献计献策。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回忆自己援鄂的这段经历,吴红梅谈得最多的是武昌医院的“战友”,比如着急时会与她争得面红耳赤的院感科主任,每天会开车送她往返于医院与酒店住所之间的档案室大姐,以及经常偷偷塞给她水果的宾馆送餐小哥……这些都是处在疫情中心的武汉所带给她的温暖和感动。

4月6日回到家乡之后,当吴红梅看到偏瘫的父亲和刚做过视网膜剥离手术的母亲,站在自家小区门口迎接她时,她再也无法忍住夺眶而出的热泪,像一个孩子一样扑在他们怀里,并说了一句“回家真好。”

温州市第二批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欧阳金生。

“孩子我会照顾好的,我等你平安归来!”这是欧阳金生援鄂前,妻子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工作的52天时间里,欧阳金生和团队成员为了全面细致地掌握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坚持逐一诊查病人,分析每一个病人的临床资料。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援鄂期间,温州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192人,其中重症108人、危重症32人,已有135人康复出院;累计完成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2000例次以上。

一对同为62岁的患者夫妻,给欧阳金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是首批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刚入院时缺氧严重,无法说话,也无法自己移动身体。在经过精心的治疗,两名患者呼吸逐渐缓解,还可以稍微说点话、动动手脚。

“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我却经常看到他们彼此非常努力地伸直手臂,用手指勾住对方,彼此鼓励不要放弃与疾病抗争。那一刻,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执子之手’,什么是‘往后余生,风雪是你’。”

令人欣慰的是,这对危重型新冠肺炎夫妻现已治愈出院,欧阳金生也完成了自己队长的使命,将所有队员安全带回了家。

温州市第二批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成员,苍南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代理护士长、主管护师易同燕。

在武汉的这段时间,易同燕会习惯性“健忘”,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而只记得交接班、换衣服、自身清洁消毒、洗澡、回酒店、再换衣服、再次洗澡等“流程”。

易同燕入驻的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监护室,是我省援鄂医疗队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最多的救治点。截至3月22日,易同燕和她的团队在武汉奋斗了54天,累计管理床位20余张,护理患者70人,其中危重症患者多达65人。

在肺科ICU里,一位“特殊”的患者让易同燕印象颇深,他在ICU的时间比她们还要长,前后经过了三次气管插管、拔管,但血氧饱和度一直无法维持,最后医生决定给这位危重症患者行气管切开术。而这一决定,意味着医生被感染的风险再次加大。

庆幸的是,经过手术和精心的护理,这位患者清醒了,血氧饱和度也正常了,核酸检测也转阴了,也慢慢地能进食、进饮了。有一次,易同燕用小注射器给他喂水时,患者眼角含泪,用颤颤巍巍的手对着易同燕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更坚信这场硬仗一定会打赢!”

从1月19日收治第一例患者开始,乐清市人民医院腾空了外科大楼和感染科病区病房220间,并新建简易隔离病房64间。

身为感染科主任,赵晖除了一个接一个地收治疑似病例,对收治的病人做出决断、制定诊疗方案,还要对发热门诊医生无法确认的病例,进行会诊。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接几百个电话,看各种化验单和CT报告,赵晖说,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

1月31日的一场手术,让赵晖难以忘怀,那天,她们要为一例疑似新冠肺炎的产妇做剖宫产术,这在乐清尚属首例。

产妇情况特殊、时间又紧,该院立即成立专家组对产妇进行会诊。当天,由妇产科、手术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多科室组成的7人手术团队,进入高负压隔离状态的手术室。期间,新生儿科医生毛旭洁由于短时间缺氧,出现了呼吸困难甚至呕吐,但她还是坚持在手术台上。一小时后,产妇顺利产下一男婴,婴儿体重5斤,母子平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瓯江口院区104隔离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岳春。

李岳春是湖北人,从小吃热干面长大,毕业后来到温州工作了14年,早已熟悉了温州鱼丸面的味道。

此次疫情,李岳春虽然不能去武汉,但温州也是除湖北之外的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他主动向医院请战,为第二故乡拼尽全力。

在被誉为“温州版火神山医院”的温医大附属二院瓯江口院区,李岳春所负责的104隔离病区被赋予了该院清零的使命。他为每位患者制订出“一对一”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开展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呼吸康复操、心理支持、营养支持等跟进的多学科多角度治疗模式。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患者病情恶化,使得该病区没有出现一例轻症转重症患者。

奋战了34天,收治72人,治愈69人,转院3人,这是李岳春团队昼夜不息所取得的最终战果,并实现了“零病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双目标。李岳春说:“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隔离病房上演,这是我毕生难忘的经历。”

瑞安市仙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雪梅。

仙降街道是瑞安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辖区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流动人口多,再加上本地人外出做生意多,春节临近,大家都赶着回乡过年,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2月初,仙降辖区仙篁竹村确诊多例新冠肺炎病例,为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当地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对仙篁竹村实行最严管控措施,陈雪梅主动请缨带队入驻仙篁竹村。

入驻后,陈雪梅团队安抚村民情绪、宣传防疫政策、指导个人防护和居家环境消毒;为村民监测体温,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咽拭子采样,掌握重点人群健康状况;开展中西医诊疗,尤其是对慢性病患者开展随访并提供贴心送药服务。

疫情期间,社会舆论给人带来的压力有时比病痛还要严重,该村村民黄某就是如此。自从其丈夫的大哥与大嫂确诊新冠肺炎后,她就整晚睡不着觉,虽然已安然度过14天的隔离期,但是她还是会恐慌、心悸,吃不下、睡不着。对此,陈雪梅耐心地为她讲解新冠肺炎知识,同时给予安神中药调理。在连续两次调理后,黄某身体恢复,她丈夫开心地表示,医疗组医生就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经过20多天的努力奋战,陈雪梅的驻村任务顺利完成,全村1千多人健康无恙,仙篁竹村重新变得宁静、平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