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醫家是怎麼治療鼻淵的?(鼻竇炎)

校注醫醇賸義 卷二

腦漏

腦漏者,鼻如淵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風也,火也,寒也。鼻為肺竅,司呼吸以通陽,賊風侵入,隨吸入之氣上徹於腦,以致鼻竅不通,時流清涕,此風傷之腦漏也。陽邪外鑠,肝火內燔,鼻竅半通,時流黃水,此火傷之腦漏也。冬月祁寒,感冒重陰,寒氣侵腦,鼻竅不通,時流濁涕,此寒傷之腦漏也。致病不同,施治各異。宜隨證辨之。

風傷腦,桑菊愈風湯主之。

桑菊愈風湯(自制)

桑葉(三錢) 杭菊(三錢) 蔓荊子(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枳殼(一錢) 川貝(二錢) 杏仁(三錢) 川芎(八分) 黑芝麻(一撮)

火傷腦,清肝透頂湯主之。

清肝透頂湯(自制)

羚羊角(一錢五分) 夏枯草(二錢) 石決(八錢) 丹皮(一錢五分) 元參(一錢)桔梗(一錢) 蟬衣(一錢五分) 桑葉(二錢) 薄荷(一錢) 陳橄欖(二枚)

寒傷腦,通陽聖化湯主之。

通陽聖化湯(自制)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香附(二錢) 白朮(一錢五分) 羌活(一錢)白芷(五分酒蒸) 辛夷(一錢切) 天麻(六分) 紅棗(五枚) 姜(三片)

《四聖心源》鼻病根原

鼻病者,手太陰之不清也。肺竅於鼻,司衛氣而主降斂。宗氣在胸,衛陽之本,貫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竅者也。肺降則宗氣清肅而鼻通,肺逆則宗氣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氣之燻蒸也。肺中清氣,氤氳如霧,霧氣飄灑,化為雨露,而輸膀胱,則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霧氣瘀濁,不能化水,則凝鬱於胸膈而痰生,燻蒸於鼻竅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於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氣內降,則通達於膀胱,肺氣外行,則燻澤於皮毛。外感風寒而皮毛閉秘,臟腑鬱遏,內不能降,外不能洩,蓄積莫容,則逆行於鼻竅。鼻竅窄狹,行之不及,故衝激而為嚏噴。肺氣燻騰,淫蒸鼻竅,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氣初逆則涕清,遲而肺氣堙鬱,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黏;遲而濁菀陳腐,白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謂之鼻癰。皆肺氣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是謂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素問》語。肺氣之鬱,總由土溼而胃逆,胃逆則濁氣填塞,肺無降路故也。

桔梗元參湯

桔梗三錢 元參三錢 杏仁三錢 橘皮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肺氣鬱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湯

五味一錢 石膏三錢 杏仁三錢 半夏三錢 元參三錢 茯苓三錢 桔梗三錢 生薑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肺熱鼻塞,濁涕粘黃者。胃寒,加乾薑。

黃芩貝母湯

黃芩三錢 柴胡三錢 芍藥三錢 元參三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三錢,去心

煎半杯,熱服。

治鼻孔發熱生瘡者。

苓澤姜蘇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生薑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橘皮三錢 紫蘇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

辨證錄 卷之三

鼻淵門(三則)

人有無端鼻流清水者,久則流涕,又久則流黃濁之物,如膿如髓,腥臭不堪聞者,流至十年,而人死矣。此病得之飲酒太過,臨風而臥,風入膽中,膽之酒毒,不能外洩,遂移其熱於腦中。夫腦之竅通於鼻,而膽之氣,何以通於腦,而酒之氣何以入於膽耶?凡善飲酒者,膽氣自旺,且多叫號,故酒先入膽,而膽不勝酒,即不及化酒,而火毒存於其中矣。夫膽屬木,最惡者寒風也,外寒相侵,則內熱愈甚。

膽屬陽,而頭亦屬陽,膽移熱而上走於頭,腦在頭之中,頭無可藏熱之處,故遇穴而即入。況膽與腦原是相通,腦之穴大過於膽,遂樂於相安居之,而不肯還入於膽矣。迨居腦既久,而動極思遷,又尋竅而出,乃順趨於鼻矣。火毒淺而涕清,火毒深而涕濁,愈久愈流而愈重,後則涕無可流,並腦髓而盡出,欲不死而不可得矣。

治法治其腦可也,然治其腦,必仍治其膽者,探源之治也。方用取淵湯:

辛夷(二錢) 當歸(二兩) 柴胡(一錢) 炒梔子(三錢) 玄參(一兩) 貝母(一錢)水煎服。一劑涕減,再劑涕又減,三劑病全愈。

蓋辛夷最能入膽,引當歸以補腦之氣,引玄參以解腦之火,加柴胡、梔子以舒膽中之鬱熱,則膽不來助火,而自受補氣之益也。然不去止鼻中之涕者,清腦中之火,益腦中之氣,正所以止之也。蓋鼻中原無涕,遏抑上游出涕之源,何必截下流之水乎。此治法之神耳。或疑當歸過於多用,不知腦髓盡出,不大補則腦之氣不生。

辛夷耗散之物,非可常用也,故乘其引導,大用當歸以補腦添精,不必日後之再用。

倘後日減去辛夷,即重用當歸無益矣。此用藥先後之機,又不可不識也。人疑當歸之不可多用者,不過嫌其性滑,有妨於脾耳,誰知腦髓直流之人,必髓不能化精者也,精不能化,則精必少,精少則不能分佈於大腸,必有乾燥之苦,然則用當歸以潤之,正其所喜,何慮之有。

此症用探淵丹亦能奏功。

辛夷(一錢) 當歸(五錢) 麥冬(二兩) 茯苓(三錢) 黃芩(二錢) 白芍(一兩)天花粉(三錢) 生地(五錢) 桔梗(二錢) 水煎服。四劑全愈。

人有鼻流清涕,經年不愈,是肺氣虛寒,非腦漏也。夫腦漏即鼻淵也,原有寒熱二症,不止膽熱而成之也。然同是鼻淵,而寒熱何以分乎?蓋涕臭者熱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熱屬實熱,寒屬虛寒。茲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虛寒之病也。熱症宜用清涼之藥,寒症宜用溫和之劑,倘概用散而不用補,則損傷肺氣,而肺金益寒,愈流清涕矣。方用溫肺止流丹:

訶子(一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三錢) 石首魚腦骨(五錢, 過存性為末) 荊芥(五分)細辛(五分) 人參(五分)水煎調服。一劑即止流矣,不必再服也。

此方氣味溫和,自能暖肺,而性又帶散,更能祛邪,故奏功如神。或謂石首腦骨,古人以治內熱之鼻淵,是為寒物,何用之以治寒症之鼻淵耶?不知鼻淵實有寒熱二症,而石首腦骨寒熱二症皆能治之。但熱症之涕通於腦,寒症之涕出於肺,我用群藥皆入肺之藥也,無非溫和之味,肺既寒涼,得溫和而自解,復得石首腦骨佐之,以截腦中之路,則腦氣不下陷,而肺氣更閉矣。所以一劑而止流也。

人有鼻塞不通,濁涕稠粘,已經數年,皆以為鼻淵而火結於腦也,誰知是肺經鬱火不宣,有似於鼻淵,而非鼻淵乎。夫鬱病五臟皆有,不獨肝木一經之能鬱也。

《內經》曰:諸氣憤鬱,皆屬於肺。肺氣鬱則氣不通,而鼻乃肺經之門戶,故肺氣不通,而鼻之氣亦不通也。《難經》曰:肺熱甚則出涕。肺本清虛之府,最惡者熱也,肺熱則肺氣必粗,而肺中之液,必上沸而結為涕,熱甚則涕黃,熱極則涕濁,敗濁之物,豈容於清虛之腑,自必從鼻之門戶而出矣。方用逍遙散加味治之。

柴胡(二錢) 當歸(三錢) 白朮(二錢) 陳皮(五分) 甘草(一錢) 黃芩(一錢)茯苓(二錢) 白芍(三錢) 白芷(一錢) 桔梗(三錢) 半夏(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又輕,連服八劑全愈。

此方治肝木之鬱者也,何以治肺鬱而亦效?不知逍遙散善治五鬱,非獨治肝經一部之鬱已也。況佐之桔梗,散肺之邪,加之黃芩瀉肺之熱,且引群藥直入肺經,何鬱之不宣乎。故壅塞通稠濁化也。

此症用宣肺散亦佳。

柴胡 黃芩 紫菀(各二錢) 白芍(一兩) 當歸 麥冬(各五錢) 茯苓 白芥子(各三錢) 甘草 款冬花(各一錢) 紫蘇(一錢) 辛夷(五分)水煎服。四劑愈。

古今醫徹 卷之三 雜症

鼻淵

鼻淵一名腦淵。以鼻之竅。上通腦戶。腦為髓海。猶天之星宿海。奔流到底。骨中之髓。發源於此。故髓減則骨空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李瀕湖雲。鼻氣通於天。天者。頭也。肺也。肺開竅於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然肺主皮毛。形寒飲冷則傷肺。治者但見其標。不求其本。往往喜於解散。散之過。則始流清涕者。繼成獨涕。漸而腥穢。黃赤間雜。皆由滲開腦戶。日積月累。而至 羸矣。使非參 益其陽。麥冬五味斂其陰。佐以辛荑透其竅。腦戶何由而固耶。虛寒少入細辛。內熱監以山梔。又須六味丸加鹿茸枸杞等。下填腎陰。則精足者髓自充。尚何漏卮之足雲。

補中益氣湯

黃 (一錢半蜜水炒) 人參 白朮(炒土) 當歸 麥冬(各一錢去心)廣皮(七分) 柴胡 炙甘草 升麻 辛荑 山梔(各三分炒黑) 五味子(九粒杵)

姜棗水煎。

補腦丸 治鼻淵久不愈者。神效。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茯苓 杜仲(鹽水炒) 肉蓯蓉(酒淨) 山藥(飯上蒸切) 熟地黃 山茱肉(各二兩)黃(蜜水炒) 枸杞子 菟絲子(各三兩) 鹿茸(酒漿微炙切片) 五味子(各一兩)

為末。另搗蓯蓉枸杞熟地麥冬。略添煉蜜和丸。如桐子。每服四錢。白滾湯下。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七 病能集五(雜證十門)

腦漏證

繆仲淳曰:腦者諸陽之會,而為髓之海,其位高,其氣清。忽下濁者,其變也。東垣雲:上焦元氣不足,則腦為之不滿。經雲:膽移熱於腦為鼻淵。夫髓者至精之物,為水之屬;腦者至陽之物,清氣所居。今為濁氣邪熱所幹,遂下臭濁之汁,是火能消物,腦有所傷也。治法先宜清肅上焦氣道,以鎮墜心火,補養水源,此其大略耳。藥多取夫辛涼者,辛為金而入肺,有清肅之義,故每用以升散上焦之邪,如薄荷、荊芥、甘菊、連翹、升麻、粘子、天麻之屬;鎮墜心火,補養水源,如犀角、人參、天冬、麥冬、五味、硃砂、甘草、山藥、生地、茯苓、丹皮之屬。然須兼理乎肺肝,蓋鼻乃肺之竅,而為腦氣宣通之路,又治乎上焦而行清肅之令;膽為春升少陽之氣,與厥陰為表裡,而上屬於腦。戴人有云:膽與三焦尋火治。《內經》謂膽移熱所幹,義亦明矣。理肺用桑皮、粘子、桔梗、二冬、花粉、竹瀝,清肝膽以柴胡、白芍、羚羊角、竹茹、棗仁、川芎。或者又謂世人多用辛溫辛熱之藥取效,以辛熱甘溫多能宣通發散,故病之微者亦能奏效耳。此從治劫法,非不易常經,明者察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