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您認為的“風溼”只是“風溼病”的一部分?請聽醫生說!


知道嗎,您認為的“風溼”只是“風溼病”的一部分?請聽醫生說!

對“風溼病”的思考

小蕾醫生每週四出風溼免疫科專家診時,經常會有這樣的患者,近期局部關節或痠痛、或腫脹,怕涼明顯,患者會問是不是風溼?小蕾醫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是,確實是。實則究其原因,往往可劃為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的一種。小蕾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並作出合理的解釋,有的患者會接受,有的患者到最後還是會問是不是風溼?我想這是源於從古至今,大家根深蒂固的風溼的概念,即狹義上認為凡是引起骨關節、肌肉疼痛的疾病就是風溼病。

那麼下面小蕾醫生就此觀點和大家分享一下目前廣義上的風溼病為何種疾病?


知道嗎,您認為的“風溼”只是“風溼病”的一部分?請聽醫生說!

風溼病

風溼病目前是一類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清楚的疾病;常累及關節、肌肉、骨骼、軟組織及血管或結締組織的疾病,多數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異常相關。

特點:

  • 大多數有遺傳傾向,起病隱匿、緩慢,病程長;
  • 實驗室檢查可見不同的自身免疫抗體,多與不同的HLA亞型有關;
  • 對非甾類抗炎藥(NSAIDs),免疫抑制劑(DAMARDs)及糖皮質激素有較好的緩解性反應;
  • 其在診斷與治療上均有難度。

分類:三大類

  • 關節炎:如類風溼性關節炎( RA)、脊柱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代謝性關節病等。
  • 瀰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原發性乾燥綜合徵(pSS), 系統性硬化症(SSc),多發性肌炎(PM),皮肌炎(DM),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血管炎等;
  • 感染相關:如風溼熱,萊姆病,賴特綜合徵,反應性、感染性關節炎等。


知道嗎,您認為的“風溼”只是“風溼病”的一部分?請聽醫生說!

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

  • 自身免疫因素;
  • 感染因素;
  • 遺傳因素;
  • 內分泌因素;
  • 代謝因素;
  • 神經功能因素;
  • 環境及其他因素。

發病機制:

機體對外源性或內源性抗原物質直接或間接通過巨噬細胞遞呈作用,活化T-細胞,產生致炎性細胞因子引起組織器官不同程度的損傷;或再激活B-細胞,產生大量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引起組織或器官受到損傷。抗原或通過單核細胞產生的單核細胞趨化蛋白等,也可參與免疫炎症反應。

出現什麼情況時需要警惕風溼病呢?

知道嗎,您認為的“風溼”只是“風溼病”的一部分?請聽醫生說!

症狀

發熱:

是風溼病的最常見症狀,多為不同程度的不規則發熱,一般無寒戰、無定位性感染灶,抗生素治療無效並排除腫瘤應警惕風溼病的可能,應密切觀察並進一步進行相關檢查。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Still病、脂膜炎等均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疼痛:

是風溼病的主要症狀,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疼痛多源於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或因內臟、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的肢體或軀幹疼痛。

肌肉症狀:

表現為肌源性損害:肌肉疼痛、無力,肌酶升高、肌電圖異常。

皮膚黏膜症狀:

皮疹、光敏感、口乾、口腔潰瘍、皮膚結節、皮膚潰瘍、眼部症狀等。

雷諾現象:

指(趾)末梢受寒冷或情緒緊張等刺激時,會出現顏色的改變:發白—發紫、發紅,伴局部的發冷、麻木、疼痛、感覺異常,嚴重者出現潰瘍。

系統損害:

大多數風溼免疫病可見多個器官、系統的損害。累及腎臟、呼吸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等。

上述症狀伴有相關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異常時,高度考慮風溼病。

患風溼病該怎麼辦?這是風溼病患者一直困惑的問題。


知道嗎,您認為的“風溼”只是“風溼病”的一部分?請聽醫生說!

如何預防風溼病?

  • 保持居住環境的舒適,注意通風、保暖,溫度和溼度的適宜。
  • 適當體育鍛煉,促進關節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
  • 合理膳食,避免營養失衡,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 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避免精神及內分泌因素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如何控制風溼病?

  • 服藥及護理:遵醫囑按時服藥,服藥是要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如有不良反應及副作用的發生應及時處理,定期門診諮詢及複查相關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 生活起居:注意起居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變化,避免潮溼、寒冷,注意衣物的增減,避免環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 飲食調理:合理的膳食營養,保證充足的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戒菸酒。
  • 心理調理:因本病病程多遷延難愈,病情易反覆或加重,應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要焦慮、抑鬱。
  • 功能鍛鍊:根據疾病的不同特點進行相應的功能鍛鍊,避免關節強直、功能障礙及肌肉的萎縮,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運動應從低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總結


知道嗎,您認為的“風溼”只是“風溼病”的一部分?請聽醫生說!

總結

風溼病是累及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一類疾病,多侵犯全身多個系統。不是單純的圍繞關節的腫脹疼痛症狀的疾病。具有病因及病機不明,診斷及治療困難的特點。治療目的是緩解症狀,改善病情,使患者維持良好的生活狀態。

以上是小蕾醫生對風溼病的介紹和分享,在預防和控制上,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提示,如有喜歡,請點贊+關注!謝謝!

參考文獻:

[1]古潔若、陶怡·《臨床風溼病學教程》·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

[2]慄佔國、陳適·《臨床風溼病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