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1234”工作思路 產業扶貧“一舉四得” ——新鄉市獲嘉縣紮實推進扶貧攻堅工作綜述

今年以來,新鄉市獲嘉縣緊緊圍繞年度減貧目標任務,按照“傳統產業優化、主導產業帶動、特色產業壯大”的發展思路,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重要抓手,聚焦脫貧增收主要目標,下足繡花功夫,強力推進落實“1234”產業扶貧工作思路,實現了“群眾增收、村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多重效應。

“一個難題”引發創新實踐

新鄉市獲嘉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204人,由於現有產業發展“小、散、弱”,截至2019年年初,在外務工的3666人想返鄉創業找不到項目和載體,多達2093人的半勞力、弱勞力貧困戶想就業找不到門路。為破解這一難題,自2019年上半年開始,該縣超前謀劃,積極探索,結合自身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高標準謀劃2020年扶貧產業,通過整合培育龍頭產業,積極打造拳頭產業,鼓勵貧困戶家門口就業,確保每戶貧困戶有2項以上可持續的增收措施,繼而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第一,培育龍頭企業。該縣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培育扶持了以“六和包裝”為龍頭的軟包裝產業扶貧基地,以“潤輝生物”為龍頭的食用菌及果蔬產業扶貧基地,以“奇幻玫瑰莊園”為龍頭的花木產業扶貧基地,以“中荷乳業、陶老大”為龍頭的食品加工產業扶貧基地,以“同盟古鎮袁家村”為龍頭的文旅產業扶貧基地。2019年以來,全縣已累計發展產業帶貧項目44個,這些龍頭企業通過安排就業、產業帶動、技術服務、資金支持、產品收購、股份合作和土地流轉等多種帶貧方式,已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054人,戶均年收益1萬元以上。

第二,打造拳頭產業。該縣立足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香菇種植等特色產業。一是高位謀劃推動。去年11月份,由縣長劉軍偉帶隊到河南清豐、河北阜平、山東淄川和蒙陰、江蘇灌雲等地學習借鑑香菇產業先進經驗。同時,縣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先後多次進行專題研究,結合該縣實際,按照“全縣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品牌,鄉鎮牽頭組織,村級具體實施,龍頭企業、科研單位和農戶一起參與”的思路,依託主要從事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潤輝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根據用工分佈、區位優勢,著力打造“一核兩園兩基地”,進而實現鄉有產業發展計劃、村有產業發展路子、戶有產業扶持舉措。二是整合優勢資源。為支持香菇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穩步推進,該縣出臺了《扶貧資金支持脫貧村發展香菇產業實施方案》以及香菇產業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按26個脫貧村每村60萬元的額度進行扶持,共安排1560萬元,讓各村參與香菇產業發展。三是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種植園區由政府統一謀劃建設;村集體通過大棚出租、認領託管等方式參與經營,每年獲得保底收益,並結合基地經營狀況核算分紅;村集體將項目所形成收益的80%用於解決貧困戶收益問題,20%用於村內公益事業,並結合貧困戶的實際情況採取組織務工、認領託管、村內務工、兜底管理等形式,以保障貧困戶的基本利益。

3月12日,新鄉市獲嘉縣香菇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舉行了奠基儀式,其他基地也正式開工建設,建設工期預計2個月~4個月,預計建設大棚350座,7月1日前部分大棚投入使用,9月1日前大棚全部投入使用。項目建成後,能夠帶動全縣26個貧困村實現集體增收,帶動1800餘戶貧困戶創業就業,每年戶均增收近2萬元。

第三,鼓勵家門口就業。聚焦留

守婦女、半勞力、弱勞力等特殊群體,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對有帶貧能力、適合貧困人口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建點獎補,鼓勵留守婦女、半勞力、弱勞力在家門口就業,增加貧困戶家庭收入,促進企業發展。全縣共建產業扶貧就業點46個,吸納貧困人口1743人就業。其中,帶動正常勞力貧困人口就業1028人,人均年增收1萬元;帶動半勞力、弱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就業715人,人均年增收4800元以上。

“兩項政策”激發產業活力

該縣深刻認識到剩餘減貧任務十分艱鉅,而產業扶貧資金有限,要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必須要用足用活金融政策,能夠做到最大限度和額度全部落實到位,通過金融扶貧政策拉高貧困戶戶均增收。一是進一步提高精準扶貧小額貸(戶貸戶用)戶貸率,縣級層面成立金融服務隊,分赴各鄉鎮對接貧困戶、帶貧企業和農民種養合作社,瞭解資金需求,引導申請貸款,對符合條件、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應貸盡貸,目前已發放戶貸戶用3587萬元,初步預估戶貸率達到65%。二是圍繞精準扶貧企業貸款,探索企業與貧困戶之間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截至今年2月份,已發放貸款1.5億元。目前,該縣正在積極對接3家大型糧食收購企業,擬繼續發放貸款1.4億元,將全縣享受政策貧困戶全部納入企業生產體系中,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三種途徑”涵蓋不同群體

該縣脫貧攻堅指揮部統一部署,指導各鄉鎮逐一排查貧困人口的就業情況,通過細化排查,因戶施策,確保除兜底保障的貧困戶以外,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一是對有就業渠道的2687人貧困群眾,組織協調幫助儘快復工復崗2687人。二是對沒有就業渠道的150人貧困群眾,幫助協調就業崗位150個;對一時協調不了就業的1015人,由鄉村成立勞務合作社,把有勞動能力或弱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合作社,通過開發保潔、巡河、卡點值守等公益崗位實現就業,每年增收4800元以上。同時,該縣出臺《弱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就業扶持政策》,對合作社進行扶持保障。三是對切實需要兜底保障的,由縣扶貧辦審核並研究制訂具體的託管方案。

“四方受益”實現互利共贏

通過產業帶動、安排就業、金融扶持、兜底保障等一系列增收組合拳,實現了“四方受益”、互利共贏的局面。一是貧困戶實現了無障礙就業、多形式增收。通過多種幫扶政策疊加,每年戶均增收近2萬元,讓貧困戶嚐到了通過政策幫扶和自身努力脫貧的甜頭,激發了自主脫貧的精神動力。二是企業實現了集聚發展、多渠道提質增效。在政府科學引導、統一規劃下,企業既能拿到相應的政策補貼,又能顯著降低用工成本,通過企業發展壯大,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吸納本地群眾務工,明顯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三是村集體實現了可持續壯大、多方面增益。村集體通過大棚出租、認領託管等方式參與經營獲得保底收益,並將項目所形成收益用於解決貧困戶收益問題和開展村內公益事業,得以保障貧困戶的基本利益。四是扶貧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多路徑增強。該縣培育扶持的“五大產業”帶貧基地和拳頭產業香菇種植,企業經營情況優良、規模不斷壯大、行業發展前景較好,通過扶貧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同時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鄉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