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問個問題,你知道什麼叫做生命的意義嗎?你所追求的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提問:我們窮極一生,究竟追求的是什麼?

自由——這是最高讚的回答。

曹哲是這樣說的:我們追求富有,不過是為了不為金錢所束縛;我們追求地位,不過是不為權勢所束縛;我們追求知識,不過是為了不為愚昧所束縛;我們追求健康,不過是為了不為疾病所束縛。

其實,人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想從事喜歡的職業,想去喜歡的地方,想和喜歡的人相守在一起,都是如此。

《活出生命的意義》: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段日子讀了弗蘭克爾的書《活出生命的意義》,深有感觸。

弗蘭克爾之所以能從集中營中倖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很多人對於生命的意義卻不以為然,準確的說他們根本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 古時儒家學子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做生命的意義;
  • 曾國藩為聖人之志,成為晚清中興大臣之首,為混亂的政府力挽狂瀾,最終實現生命的意義;
  • 王陽明窮其一生不斷探索,創立心學,成為繼孔、孟之後的最後一位聖人,完成生命的意義。

在相同的生死之下,不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生命個體。 生命意義的不同定義,在個人選擇中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生命狀態。

那麼你呢?

《活出生命的意義》: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極限的苦難,一旦找到意義,就不再是痛苦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於毒氣室,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其實他的命運本可以被改寫的,但他卻因為對家人的不捨和愛而留了下來,那時的他,內心大概是“這世間什麼都可以拋棄,唯有愛不能捨棄”。但當他經過了漫長的集中營生活後,發現了生命的意義還有更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自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他憑藉著這個信念,不但超越了煉獄般的痛苦,還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相結合,最終開創了意義療法。他用這個方法幫助很多人,讓人們找到了絕處再生的意義,同時他自己也給世人留下了人性中最光彩的見證。

《活出生命的意義》: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唯一的途徑,再極限的苦難,一旦找到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生活,讓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使他對生命充滿極大的熱情,發自內心地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他在67歲仍然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之後,拿到了飛機駕駛執照,到了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最後一直活到92歲高齡。

你看!若一個人的心境改變了,再大的困難都會如滄海一粟般渺小。一開始看這本書時,看到作者對集中營地獄般的描述,我是既同情又難過,在這描述中,我發現自己的生活原來是那麼的幸福,對於他們來說,這就是天堂,而我卻總不知足,實在不應該。

集中營中的可怕條件令人難以想象,當死亡、凍瘡、重感冒和傳染病成為家常便飯,人性被一次次踐踏抹淨,在這種非人的折磨之下,人還能有什麼盼頭?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作者越想要找到生命的意義,哪怕只是見到第二天的太陽,因為只有心懷希望,才有活下去的動力,也才有可能去尋找生命真正的意義。

康德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天上的鳥認為如果沒有空氣的阻力,自己會飛得更高更快,可是如果沒有空氣,鳥根本飛不起來。正是由於空氣的阻力,鳥才得以飛起來。

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萬物實體存在,人們何談自由意志,沒有了自由意志,意義也就成了一個帶著空殼的虛無之物。如果你僅僅是為活著而活著,沒有活著的目的,只是為了活著,建議你好好讀讀這本書,人活一世,應該多留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

也許有的人讀完這本書,還不足以透徹的瞭解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可這本書至少會成為你追尋生命的意義的墊腳石,幫你叩開走向生命意義的大門。

《活出生命的意義》: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生命最終意味著承擔與接受所有的挑戰

看了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生活,很多人說他是幸運的,機緣巧合之下躲過了多次危難,也許上帝真的是會眷顧這樣懂得生命意義的人吧。他不但能在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還會幫助其他人一起共渡難關,正是他的善良,使他的命運發生了轉機。

弗蘭克爾對集中營的描述簡單,不乏幽默的言語,並沒有著重筆墨描寫過多的慘無人道,卻足以讓人觸目驚心。有小夥伴說現在有奧斯維辛博物館,可以去參觀看看,可我光是想想就覺得恐怖,那是多麼陰暗的人間地獄,只聞其名就覺得可怕。而弗蘭克爾能順利度過,並用期間的經驗成為一個優秀的心理學家,並不完全是出自他的幸運,更多的是他對待生命的態度和方式。

生活不會虧欠任何一個人,你怎麼做,就決定了你會得到什麼。弗蘭克爾在集中營想象著自己跟妻子隔空對話,他在那麼艱難的時候還有心情發現囚犯們唱歌的藝術美,也能為鐵路邊一朵小花的自然美而高興,還會感激一個囚頭一小塊麵包人性的美,這便是他對待生命的態度和方式。

《活出生命的意義》: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集中營的一些人在親身經歷環境的壓迫時喪失了人的本性,做出荒誕泯滅的行為舉止,但弗蘭克爾從阿里不會,他的思想和靈魂都不會改變。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這段特殊的人生經歷,反倒能幫助他對人生持有更獨特的洞察和理解。

弗蘭克爾在集中營尋找著人生的意義,是他倖存下來的原因之一,更是他人生中珍貴的財富。或許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身上、在每個時刻都是不同的,我們並不能對生命的意義做一個頂一般的回答,因為生命的意義沒有唯一的答案。

可我們卻能深深的體會到,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這也是弗蘭克爾最想讓我們瞭解和明白的人生意義,你讀懂了嗎?

如果你正在經歷悔恨,懊惱,頹廢,請不要害怕,擔心,放棄自己,各種情緒都證明著你還想去改變,把一切坦然接受,昇華當下的個體和內在,一切都會變得不再一樣。

想想那些集中營受苦受難的眾人,我們活在了和平的年代,是多麼的幸運,你還有什麼理由輕言放棄,不奔向生命的意義?與其苟且無趣的活著,不如抓住生活伸向我們的手,一往無前,去找尋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用迎接風刀霜劍的勇敢,活出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極其獄友終於等來了真正解放的這一天,他們內心的緊張和不安徹底放鬆了,但大家卻都沒有之前想象中的高興得發狂。為什麼大傢伙極度渴望的自由,會無法勾起大家的情緒呢?因為他們喪失了感受快樂的能力,需要時間重新培養這種能力,

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人格解體”。

換句話說,他們都病了,他們在長時期的壓迫下習慣了那種受虐的生活方式,與其說自己渴望自由,倒不如說僅僅是活著,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在,早已沒有生命的概念,更不用說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卻不一樣,當他知道自己的家人除了妹妹之外都犧牲後,巨大的悲痛帶給他的並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強忍失去親人的悲痛,重操精神病學家的舊業,用九天的時間,完成了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他想用自己在集中營這三年的經驗去幫助那些死裡逃生,本該重獲幸福的人,也想幫助那些生活中有需要,急切盼望解決問題去追尋生命意義的人。而創立意義療法,來幫助合適的群體,就是弗蘭克爾所追求的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終其一生,追求的不過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類因為擁有生命的意義而偉大,人生因為追求生命的意義而精彩。巴西著名作家保羅.科埃略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寫道:“當我真心在追尋著我的夢想時,每一天都是繽紛的,因為我知道每一個小時都是實現夢想的一部分。”“一路上我都會發現從未想象過的東西,如果我沒有勇氣去嘗試看來幾乎不可能的事,如今我就還只是個牧羊人而已。”

活出生命的意義也是如此,絕對不會一帆風順,你需要準備長途跋涉的堅定,迎接風刀霜劍的勇敢,九死不悔的決心。不要期望自己可以躲避所有的風雨,只有在風浪面前鍛鍊好自己,才能把風雨之路鄒城一片坦途。

巴爾扎克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當一個人追求的不僅僅侷限於馬斯洛理論的下層基礎,而是憧憬著最高級的自我實現時,他便能坦然面對失敗,鼓起勇氣站起來,發現不一樣的風景,你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