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很大,尤其是正在讀書的孩子們,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上課奮筆疾書,下課刷題,穿梭在各大補課班之間,基本上沒有休息和發展興趣的時間。

可問題是一番忙碌下來,學習成績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出色,有的還沒有那些看上去不咋努力的孩子考得好。

堂哥家的孩子,有次偷偷跑過來跟我說:“我跟你說個秘密,我可累了,明天還有一天的課,但我不敢和媽媽說。”

看著面前才6、7歲的孩子,心裡有點心酸,又有點無奈。

堂哥和堂嫂儘管如今經商還算成功,但一直認為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因此說啥也想在孩子身上補回來。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01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

那些看起來努力的樣子就那麼重要嗎?我們想要的就是孩子捨棄本應體驗式學習的時間多讀幾頁書嗎?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夠努力,而是思維方式有偏差,他們用家長眼中看起來很努力的樣子學習,卻與主動自發的學習思維擦肩而過。

如果不想讓孩子“假努力”,就要了解“假努力”的意義。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假努力”實質上就是“低質量的勤奮”,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學習時家長只重視數量。

這樣一來,孩子就成了被學習控制的記憶機器和刷題機器,只顧著一味背誦,以背誦的準確性作為導向,而家長更是把背得快作為優秀的標準。

殊不知,背誦一首詩歌,首先要理解意義,作者想表達什麼,才能真正記到腦海裡。理解大於死記硬背,理解大於說教,否則過段時間孩子就忘了。

很多孩子做完數學做語文,做完語文讀英語,看似時間安排得很緊湊,但實際上,孩子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學習。

一個科目和一個科目成了孩子穿梭的隧道,但隧道里精彩的風景,孩子是走馬觀花,看不透徹的。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我們要知道,孩子不是學習的過濾器,真正的學習,應當是讓孩子不斷養成獨立性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02究竟什麼才是浪費時間?

更有家長覺得孩子的興趣會浪費學習時間,什麼事都等到學習之後說。

實際上把時間分給興趣一些,反倒是一種樂趣所在,我們都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樣效率才會最高。

當你的孩子還在深夜裡吭吭唧唧做難題的時候,已經有同齡孩子在各個領域小有成績。最後家長看著別人曬孩子表演、畫畫,也只能感嘆:“哎,你看看人家多厲害!”

他們也努力,但並不是全部,還有一部分是積極的、有深度的思考。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孩子為了什麼而學?難道只是為了成績?成績固然重要,因為他是考評孩子學習力的標準,但我們不可以把它當做唯一標準,孩子只有在一次次考評中形成學習通路,才能領悟到學習的真諦。

刷完題了,下次碰到錯題又犯一次錯,難道就不浪費時間嗎?如果一次性搞懂到底哪裡錯了,之後很多無用功都不用再做了。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03學習的層次

學習也是分層次的,可分為以下6個層次。

第一層:記憶

孩子把書本上和自己體驗到的印刻在腦海裡形成記憶,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拿出來使用。也就是說,記憶是孩子最初解決問題的潛意識。

第二層:領會

孩子看見的就記住了,孩子聽過了也就掌握了,但只有操作過才會真正領會。

第三層:應用

所謂學以致用,孩子只有把自己學到的運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正有用的。那些不經常用到的和機器記憶,會慢慢淡出孩子的記憶,不會被應用在情境中。

第四層:分析

孩子需要分析事情的整體與部分、重要與次要,安排更多的精力放在某處。

第五層:評價

孩子要有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才能明辨是非,少走彎路。

第六層:創造

孩子之所以需要學習,是為了最終創造自己的作品,形成自己的思路,創造自己的生活。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這六個層次,一層比一層重要,我們應該瞭解並幫助孩子達到更深層次的學習,不要只是停留在淺層學習中。

學習也是要變通的,畢竟生活多變,拼的就是骨子裡到底有多少學習技能。

淺層式學習留給大腦思考的時間不多,但深度學習就會考驗孩子的思考力,但想改善思維方式則要從小開始。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04孩子的思維發展進程

第一個階段(0-3歲):感官動作思考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好奇心強,他們會調動自己的視聽嗅味觸多種感官,瞭解並引發思考。

拿到一樣事物不會馬上就研究,而是要扔一扔,摸一摸,聞一聞,甚至會放進嘴裡咬一咬。

他們喜歡感官刺激,想更全面地瞭解事物本質,動作指向自己喜歡的事物,比思維要快。

此時的孩子更像是小獅子,能量滿滿,問號多多。

因此,家長應該提供多種感官玩具,給孩子創造多樣的探索環境。

第二個階段(3-6歲):形象思維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願意看圖和畫圖,這也是形象記憶最大的特點。

他們從最初的繪本書上的圖畫,過渡到發現生活中帶圖的事物,再到自己塗鴉,都是在思考並創作著。

更有的孩子會拆開玩具,試圖把它們拆成平面圖畫,這也是立體形象思維的開始。

家長能做的,便是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塗鴉,把已經不玩的玩具拆開,研究一番,甚至可以簡單畫出圖紙。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第三階段:(6-11歲):邏輯思維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文字更青睞,非常喜歡自己編故事,創造人物,還會急著找尋問題的答案,他們會把自己的經驗總結並付諸行動。

那麼,作為家長,怎樣才能跟上孩子的腳步,助他進行深度思考呢?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05如何讓孩子進入深度思考?

進行深度思考最關鍵的就是改變思考問題的角度:從“這是什麼?”變成“這是為什麼?”

如果現在我們提問:蘋果是什麼顏色的?大部分人會馬上回答:紅色!但深入想一下,蘋果還有黃色和深紅色,青色……

你看,我們始終停留在“這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我們在學習蘋果的時候,就學到了為什麼有的蘋果是紅的,有的是黃的?是不是就多了一個思考的機會呢?

而提問,就是引發深度思考的最好辦法,那麼要對孩子問什麼,怎麼問呢?

步驟一:觀察為先,整體到具體

以做一道題為例,先整體審題,觀察是什麼樣的題型,回憶自己是否做過這樣的題型。再具體分析提問的重點,題目給出的重要條件,形成解題思路,最後動筆作答。

畫畫也是一樣,孩子看見的要說出來,家長可以提問:你看見了什麼?而不是你看見的是什麼?

也可以舉一反三,詢問孩子,“你在生活中見過嗎?”“它像什麼?”

讓孩子說出自己心中的答案,不受限,才會創造更多獨一無二的作品。

孩子學習效率低,多半是在做“假努力”,改善思維方式要從小開始

步驟二:怎樣想得更深入?

家長可以多進行描述式提問,不直接告訴孩子是什麼,而是用一些簡單易懂的形容詞描繪這個事物,讓孩子接收提示詞,從而說出答案。

這個猜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尤其適用於新事物的學習,這樣做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習興趣。

步驟三:接納思考後的錯誤答案

孩子的每一次思考不都是正確的,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天馬行空的思考結果,從錯誤的答案中再找到線索,引發下一輪思考。

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孩子帶跑了,家長要及時引導孩子的思路,助其養成好的思考習慣。

思考的正確與否都是過程,養成愛思考的習慣,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會思考、默默努力的人更值得被學習。

在一件事沒有被搞定之前,請不要張揚,保持思考;在所有人都看起來很努力的時候,留給自己和孩子一個角落,感受真正的智慧,掌握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