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豆包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文化印記,翠花,趕緊整一鍋

前幾天,姥姥給我微信視頻,大嗓門的告訴我,我給你包了粘豆包,讓你大舅寄給你。姥姥今年80多了,隨大舅舅一家住在東北農村,身板兒硬朗,耳不聾眼不花,吃嘛嘛香,每年進入臘月,她都想著給我寄粘豆包,就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吃她包的粘豆包。今天一早,快遞員就把帶著姥姥的深深記掛和關愛的粘豆包送到了家,蒸上一屜,熱乎乎沾著白糖,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粘豆包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文化印記,翠花,趕緊整一鍋

東北有著名的十大怪裡有“吉祥喜慶粘豆包,不吃鮮菜吃酸菜。”東北特色粘豆包就是這十大怪之一

小時候,每年立冬的頭一場雪過後,家家戶戶就忙著開始淘米、磨面、烀(hu一聲)豆子。80年代的東北人在冬天的吃食相對簡單,蔬菜類基本就是酸菜土豆大蘿蔔,放在屋裡挖好的地窖裡;而主食除了小米飯大碴子,最稀罕人的、也是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過年前包的豆包了。為什麼期待?能撒歡玩了,大人們都忙乎著幹活包豆包去了,沒人管手管腳,幾個小夥伴拿著鞭子到冰上抽嘎(ga二聲)(陀螺),抽累了就打刺溜滑,打雪仗,滑爬犁,你推我桑,玩得不亦樂乎。有急出來玩,沒帶帽子的,更是跐溜著鼻涕,不時用手捂捂臉蛋耳朵,就是不回家。再有就是跑餓了有吃的了。以前在東北,不管大人還是孩子,冬天的豆包那是純純的硬貨,個頭小營養高,耐飢抗餓,便於攜帶,餓了拿一個,扔到火爐子上面或下面,烤一會兒,又香又軟又黏糊,解饞飽腹。那時小孩子們零食少,經常淘氣餓肚子,有了豆包就好多了,餓了就偷偷跑到倉房,摸出來兩個凍豆包,抱著使勁啃,一點點吸溜著,又跑遠了,既當零食又當主食。當然,被媽媽看到少不得一頓笤帚疙瘩。

粘豆包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文化印記,翠花,趕緊整一鍋

“臘月到,蒸豆包,熱氣冒,香味飄。”東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雞蛋,色金黃,有粘度,象徵小日子團圓美滿,臘月裡家家都要蒸上幾鍋

以前東北人冬天包豆包,不是包一盆而是以缸計。“東北三大缸”說的是,夏天的醬缸,秋天的酸菜缸,還有就是冬天的豆包缸,大缸是那種粗瓷,矮的有1米高,高的有1米3,4。人口少的包1缸,人口多的弄個2、3缸,從臘月一直吃到3月冰雪融化。所以說包豆包是個大工程。每年立冬開始到小年前,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包粘豆包,高潮是在臘月裡。男人們乾的都是力氣活,打糜子(大黃米)、淘黃米、壓面子、揣面,尤其是揣面,大黃米麵摻上一定比例的玉米麵,用溫水活好,放在大炕頭上(與灶臺相連接的那頭,溫度高)發麵,第二天早晨就需要男人把面踹幾個來回,為的是發酵均勻,晚上再來一遍,要隨時觀察,不能把面發大勁兒。

粘豆包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文化印記,翠花,趕緊整一鍋

那邊女人們先用大鍋烀東北大芸豆,烀熟,撒白糖,磓(dui三聲)豆餡,面發好,女人們就大顯身手了,在大草房裡,火炕上,親朋好友、街坊鄰里、嬸子大娘、姑娘媳婦圍坐在炕上,老式玻璃窗格透過來耀眼的陽光,溫暖的照在她們的身上和臉上,老人身邊的小孫兒還會偷偷地摸來一個甜豆餡兒,得逞後,笑的牙不見眼…….大家嘻嘻哈哈,說著家長裡短,兩手翻飛,一個個黃橙橙、肉嘟嘟的豆包就密密麻麻的擺到了秸稈編制的蓋簾上,擺滿了就搬到院子裡的雪堆上,很快就凍成冰球,剷起來,放到庫房的大缸裡。有的人家要全部蒸熟凍好,再入缸。蒸豆包也有學問,擺在蒸屜上,要個挨個的擺好,不能留下縫隙,否則蒸出來的豆包都是開口笑,就沒辦法完整的保存了。而這家的火炕那幾天就燙的無法睡人了。

粘豆包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文化印記,翠花,趕緊整一鍋

各家豆包蒸好後,左鄰右舍都會收到一盤,互相品嚐,最好吃的那家也不會私藏手藝,共享技藝,共同提高。而對那些跑腿子(大齡剩男)、孤寡老人、要飯花子,東北人的豪邁和善良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淘得起米的吃粘豆包,淘不起米的也吃粘豆包”,只要討上門,總會收到一笸籮豆包。

粘豆包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文化印記,翠花,趕緊整一鍋

“別拿豆包不當乾糧”。冬天東北人進山打獵,一去好幾天,你沒看見他們帶吃的,摸摸口袋是一些圓溜溜、堅硬如石頭的東西,你一定會奇怪的問:“進山打獵怎麼不帶乾糧啊”

粘豆包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具有濃郁東北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沿襲女真人吃粘食的習慣,早在金代就已聞名大江南北。東北的冬季漫長而寒冷,滿族先人在山林中騎馬、狩獵、砍柴,人們體力消耗非常大,而黏性食品比較抗餓耐消化,成為冬季的主食。據說,努爾哈赤冬季帶兵打仗時,首選軍糧就是粘豆包,想來大清的半壁江山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勞。隨著大批東北移民的進入,移民文化與滿族的文化生活相融合,粘豆包就成了東北普通百姓家冬季餐桌深受歡迎的主食之一。

到了冬天,將缸裡凍的硬邦邦的豆包,用笸籮端出來,密密的擺在屜上,放到鍋裡大火蒸上一刻鐘,掀開鍋蓋,金燦燦、圓鼓鼓、粘稠稠、筋道道,熱氣騰騰地豆包就出鍋了。和新蒸出來的一樣,這也是粘豆包在東北人家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易貯藏,口感新鮮,色澤誘人。如果還想換個花樣,就拿葷油煎一下,兩面金黃,看著就讓人流出哈喇子!吃粘豆包可以抹葷油、灑白糖、拌蜂蜜、蘸醬油(黑暗料理),也可以就著滾燙的酸菜湯,滿口甜香,酸中帶甜,爽口暖心。

粘豆包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文化印記,翠花,趕緊整一鍋

俗語說“順壠溝找粘豆包吃”。老意思是說只要勤勞種地,就能過上好日子。現在,勤勞智慧的東北人利用這傳統手藝發家致富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東北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雖然天南地北、國內國外的糕點麵食想吃都可以買到,但是對粘豆包的情結確是很多東北人無法割捨的。現在的東北,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少有人還自己包豆包,包括農村。於是東北的老手藝人就開始製作粘豆包向市場出售,讓想吃的人,隨時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隨著網絡的普及,粘豆包通過網絡銷售到全國各地。現在豆包的品種豐富,製作工藝完善,麵皮用大黃米、黏高粱米、黏玉米和江米麵等,豆子餡料用大芸豆、紅小豆、白小豆和綠豆,口感甜度也不同等等。很多規模化的豆包廠做出來的傳統工藝的豆包口感純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吃粘豆包,包括很多南方人(外國人沒有考證過),而粘豆包的口感和特色也成功吸粉。

粘豆包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文化印記,翠花,趕緊整一鍋

粘豆包對於我來說,是小時候吃出來的習慣,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記憶。現在很多人吃粘豆包,製作粘豆包,已經不僅僅是飽飽口福、解解饞這麼簡單了,這更是對古老生活、傳統文化的緬懷和傳承,是對東北民俗的一種發展,真心希望,這種東北傳統美食和民俗文化在我們新一代人手中發揚光大!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粘豆包除了好吃,還治病哦,常吃粘豆包可以清熱解毒,健胃益脾……怎麼樣?是不是你也想蒸上一鍋粘豆包。

翠花,趕緊的,整一鍋粘豆包!

粘豆包吃的是東北人骨子裡的文化印記,翠花,趕緊整一鍋

(圖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附:

  • 粘豆包的製作方法

第一步“淘米”:先把大黃米泡上半日,然後淘淨沙子,之後晾大半乾,磨成面,將玉米麵和黃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用冷水和麵,像做白麵饅頭那樣進行“發酵”。中間翻揉幾次,至發酵均勻。待發至微酸味,再揉麵。揉的越多豆包越有光澤。

第二步是制餡。將紅豆或大芸豆煮熟(不可煮破皮),搗成豆沙醬,放入細沙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備用。這一步掌握煮豆的水分和火候至關重要,不能幹也不能稀。糖量按口味添加。

第三步是用揉好的黃米麵將豆餡團包入裡面,團成豆包狀,放入鋪有玉米葉或梨樹葉(蘇子葉)的屜中,緊密排列,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出鍋。(也可改墊其他東西,只要能撿起來豆包即可)

第四步是出鍋後放涼凝固後,再起出。以免太過粘稠導致破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