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之根--陳姓起源

百川之水,必有其源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

大家好,這裡是氏族之根,一個專注于姓氏文化的交流區。

我是小編漠北,每天一個姓氏小知識,與您一起交流中國姓氏文化魅力,追尋中華姓氏古老起源。

氏族之根--陳姓起源


在中國,陳姓是大姓,百家姓中排名第五,當今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4.63%,總人口大約有5800萬人。在廣東、福建、臺灣地區最有影響;在海外,5000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


陳姓起源一:姚姓


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以國為姓,使用陳姓始祖:胡公滿。


氏族之根--陳姓起源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虞舜後人媯滿於陳,封為陳侯,稱胡公滿,其後子孫以國為姓。


陳姓起源二:媯姓


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


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1.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


2.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


3.遷居固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陳姓起源三:少數民族


1.韓國朝鮮族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2.北魏鮮卑族陳氏 ,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3.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4.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5.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6.其他少數民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瑤、京、羌、回、苗、壯、黎、彝、朝鮮、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陳姓。


陳姓起源四:改姓


1.浙江海寧陳氏,原系曹姓,因娶陳氏之女為妻,有子便隨母姓,後成為海寧望族;


2.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嶽之後,幾經陵谷變遷,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諒時,因窮困潦倒,入贅於陳氏之家,改為陳姓;


3.西晉末年陳元達,原姓高,佔因卜者說他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


4.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幹事陳茂,本是河東猗姓人,冒姓陳氏;


5.隋將領陳永貴,原是隴右地區胡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封北郡陳公,便以封號中陳字為姓氏;


6.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釐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起源五:陳姓疍民與墮民


疍民或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以船為家,其中有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便以陳為姓。


關於墮民,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一說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入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但保留家族系統稱號,仍然姓陳。


歷史上陳姓的分佈和遷移


先秦時期,陳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安徽、湖北地區,秦漢時期,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湖南、江蘇、山西、山東。


西晉末年,中原動盪,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的遷回遷移的地區。同時,中原地區大姓林、黃、陳、鄭率先進入了福建,到南朝時,陳姓已經成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潁川派陳宸的後裔。陳宸十世孫陳霸先,到南京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子孫遍佈長江與珠江之間,為陳姓在東南地區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為主力,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攻入福建,祖孫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後人尊陳元光為“開漳聖王”,其後裔成為閩、粵、臺地區和南陽諸島陳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在福建建立了閩國,大批中原陳姓再一次移民福建,從此,陳姓成了東南地區的第一大姓。


宋朝時期,陳姓大約有300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3.9%,為宋朝第六大姓。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陳姓總人口的20.8%。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佈於河南、廣東、江蘇、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國形成了以閩粵贛湘、蘇浙、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陳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陳姓大約有4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4.5%,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陳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純增長率高達40%。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5.4%,其次分佈於廣東、安徽、山東、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浙江為陳姓第一大省約佔陳姓總人口的20%。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皖魯、贛閩粵湘兩大塊陳姓人口聚集地區,陳姓聚集重心開始裂解,向東、向南分離。


氏族之根--陳姓起源

陳氏宗祠


當代陳姓的圖騰和分佈


1.陳姓圖騰


陳是太昊氏炎帝氏及其後裔的天文中心的象形。陳由“東”和“太陽昇降的階梯”組成。


氏族之根--陳姓起源


東為日在木中,此木又叫木、扶木、扶桑、若、建木。日在木下為杳,日在樹頂為杲,日在地平為旦,日在山下為昏,日在午前午後為昃。當木轉為建木天干時稱為“重”,所以古代“重”“東”為一義。


樹立“扶桑”或“扶木”的地方為陳,古代有陳倉、陳留、陳等,他們都是天文觀測中心,也都是當時陳的首都或京城。左右旌旗,列陣而戰。


2.當代陳姓的分佈


當代陳姓的人口已達到5800萬,為全國第五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4.6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陳姓人口由420萬激增到5800萬,增長了近14倍,增長速度略超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陳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四川、福建、江蘇、浙江五省,大約佔陳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佈於河南、湖南、安徽、湖北、臺灣、山東、廣西、貴州、江西九省,又集中了38%。廣東為當代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分水嶺,北少陳姓、南多陳姓的局面。形成了粵閩浙陳姓高聚集中心,然後向西北方向呈梯度減少。


氏族之根--陳姓起源


陳姓在人群中分佈很廣,但不均衡。在閩粵臺瓊浙、蘇皖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廣西大部、川渝貴交界地區,陳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5.2%,最高地區可達11%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2.2%,居住了大約54.7%的陳姓人口。蘇皖贛湘北部、川渝貴大部、雲南、湖北、魯豫大部、陝甘寧南部、青海東部、內蒙古東部、黑吉西部、遼寧北部、新疆西北部,此比例在2.6%—5.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3.3%,居住了大約34%的陳姓人口。


陳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陳姓的郡望多達11個,最重要的是潁川,其次為廣陵、河南、下邳、東海、汝南、武當、新安、廬江、馮翊、京兆。


陳姓除了把以上11處的郡望作為堂號外,還自立堂號有:三恪、德星、德聚、繩武、存誠等。


“三恪”堂號,恪,尊敬客人之意。典出西周初,周武王封黃帝之後於薊,帝堯之後於祝,帝舜之後於陳。史稱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受到周王室的敬重。


陳姓的家訓格言


陳氏的家訓首推元初的陳櫟《與子勳》。陳櫟是安徽休寧人,一生不入元朝官場,而致力於儒學研究。所以陳櫟家教一本儒家傳統,凡是具以禮訓,不以時俗為論。


他提出“流俗之所謂不孝,乃我之所謂孝。流俗之所謂孝,乃我之所謂不孝”之觀點。要求子孫“自卓立,自爭氣,自求長進,自做取成人”,做事“能守得‘勤’和‘謹’二字,萬萬無失”。告誡子孫“不守家法,非吾子孫”。陳櫟雖為大儒,然其教誡言語懇切,說理透徹,深為後世所重。


陳姓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陳姓歷代名人1218名,佔總名人數的2.6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位

;陳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3.94%,排在第五位;陳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4.4%,排在第三位;陳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4.52%,排在第四位。


陳姓人才輩出,彪炳於史冊的人物數不勝數。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西漢名相陳平;東漢法學家陳寵,大臣陳藩,文學家陳琳;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唐朝詩人陳陶;南宋思想家陳亮;元末割據江南稱帝的陳友諒;明朝畫家陳洪綬;清朝名將陳化成,醫學家陳修圓,太平天國名將陳玉成;國民黨名將陳誠,近代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國民黨元老陳果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元老陳雲,元帥陳毅,數學家陳景潤,歷史學家陳寅恪、陳述、陳垣,昆蟲學家陳世驤,植物學家陳煥鏞。

本期的姓氏小知識就分享到這裡了,如果您還想獲得更多關於姓氏文化的知識,請點擊關注小編,您的點贊、收藏、評論、關注都是對小編最大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