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市場期待“報復性”消費?網友:別瞎說!錢包不鼓都是白搭

近一段時間,報復性消費成為了網絡熱詞,各行各業都在期待疫情過後出現集中消費現象,比如5L大容量網紅奶茶,燒烤點了一整本菜單,連續三天下館子吃飯,甚至汽車行業也在期盼著“報復性”消費出現,從而拯救跌入谷底的汽車行業。

汽車市場期待“報復性”消費?網友:別瞎說!錢包不鼓都是白搭

來自政府的官方稅費減免補貼,來自廠商的降價讓利,來自經銷商的優惠大甩賣,似乎都在推動著汽車消費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一如2003年非典時期一樣。這樣的判斷並非毫無道理,受疫情影響,正常的消費需求被壓制,銷量在疫情結束後得到釋放是必然發生的事件,並且目前中國家庭的汽車保有量僅為40%,因此中國汽車市場還有相當大的銷量空間。

汽車市場期待“報復性”消費?網友:別瞎說!錢包不鼓都是白搭

但一切真的如此簡單嗎?將今年與2003年進行簡單對比就判斷汽車消費將迎來報復性增長未免太過武斷,消費者既沒錢又沒興致,何來報復性消費。

進入三月份以來,中國國內的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汽車產業的復產復工也隨即展開,但國內汽車銷量並未隨著疫情被控制、汽車行業復工以及消費促進政策而迎來明顯增長勢頭,市場表現依然不振。其實這並不令人意外,自2018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結束增長態勢,進入下滑通道,與2003年時有很大的不同。彼時的中國汽車市場在改革開放的促進作用下正處於增長階段,恰逢非典的來襲促使人們產生了購買私家車避免與人群接觸的想法,汽車市場在政策與非典的共同推動下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汽車市場期待“報復性”消費?網友:別瞎說!錢包不鼓都是白搭

但17年後的今天,消費者的觀念早已不同於往昔。一方面,汽車屬於大宗消費商品,購買所需花費的資金不是小數目,汽車消費支出將佔據個人和家庭收入非常大的比例,疫情已經致使很多人生活成本提高、財富積累減少,因此迫於外部環境壓力,人們可能會改變自身的消費習慣,偏向於存儲積蓄應對困局。

汽車市場期待“報復性”消費?網友:別瞎說!錢包不鼓都是白搭

另一方面,汽車對中國人而言已然不再是新鮮事物,截止2019年中國汽車保有量為2.6億,雖然人均保有量仍不及一些國家,但在綜合考量收入水平、二手車消費、用車環境等因素後,其實中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了相對飽和的狀態,人們對汽車消費的熱情難以達到2003年汽車消費方興未艾時期的高度。

汽車市場期待“報復性”消費?網友:別瞎說!錢包不鼓都是白搭

目前救市政策無異於杯水車薪,難以起到太大的作用。

前段時間北京政府網站曾鬧出過烏龍事件,先是公佈了將會增加新能源指標的消息,隨後又進行了刪除闢謠。不過這也勾起了北京消費者內心的漣漪,郊區牌、放開限購、增加新能源一直是北京地區消費者的熱點話題。但其實放眼全國,限購也僅僅是針對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貴陽這幾個城市和海南省,並且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迫於壓力根本不會全面放開限購,因此釋放的剛需購車銷量最多不過幾十萬,對整體車市而言影響不大。

汽車市場期待“報復性”消費?網友:別瞎說!錢包不鼓都是白搭

除了對限購放寬的討論外,全國都在實行普遍性的購車補貼和鼓勵淘汰老舊機動車等措施,希望通過現金補貼促使消費者購置新車,但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短期內也許會帶來一定的銷量,但長遠看來依舊難以阻擋車市整體下滑的趨勢,這種依靠政府臨時性、有限制條件的補貼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況且還是那個問題,疫情影響之下,就算補貼了消費者也未必有錢購車。

關於如何促進汽車市場消費,還需要更具體更有效方案,必須要切實給消費者減負,才能有機會讓汽車市場恢復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