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暴動,法國家庭暴力上升,疫情下,人們為何“喜歡”暴力?

新冠疫情以來,我國涉疫情防控的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綁架等嚴重暴力犯罪案件時有發生。

意大利暴動,法國家庭暴力上升,疫情下,人們為何“喜歡”暴力?

不僅我國,歐美等國的暴力事件也不斷上升。

美國人民試圖購買槍支“保護自己的家人”不受劫掠。美國一些城市家庭暴力案件也激增。與2019年同期相比,俄勒岡州波特蘭市在2020年3月12日至23日之間的家庭暴力被捕人數增加了27%。


法國內政部長亦表示,自3月17日全國範圍封鎖開始以來,巴黎警方接到的家庭暴力報告上升了36%,法國其他地區上升了32%。


還有新冠肺炎死亡率最高的意大利,也有4所監獄囚犯因對該國控制新冠病毒疫情的新規定表示不滿,發生暴動事件,導致1名囚犯死亡,另有多人受傷。

所有的數據無不表明,疫情之下,人們不但出現了焦慮、恐慌,還出現了憤怒情緒,導致產生暴力行為。

意大利暴動,法國家庭暴力上升,疫情下,人們為何“喜歡”暴力?

根據心理學上“挫折—攻擊模型”,面對疫情的風險和人人自危的壓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憤怒情緒其實是增強控制感、進行自我防衛的自然反應。

什麼是“挫折—攻擊模型”?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和N. E.米勒1939年在《挫折與侵犯》書中首次提出“挫折—攻擊理論”。該理論假定,人類在遇到挫折時具有作出攻擊反應的天賦傾向,並認為個體遭遇挫折後,其目標不能實現,動機得不到滿足,必將引起個體對挫折源的外顯的或內隱的攻擊,而且認為攻擊總是由挫折引起的。他認為挫折可導致侵犯,但也可導致其他行為後果,攻擊或侵犯只是挫折引起的一種主要反應。

伯科威茨認為一個人只有在既定的情境中無法獲得他想獲得的東西,及其最主要的信念、觀點和態度受到挑戰時,才會有挫折感。挫折的水平和興奮的強度受制於尋找目標行為的強度、干擾的範圍以及受干擾的指向性行為目標的數目。

該理論提出後,被犯罪心理學用於解釋犯罪的原因。認為

許多犯罪行為是由於犯罪人遭受某種挫折後產生的攻擊行為。而且認為經濟、職業和教育方面的地位低下,智力低下,青春期容貌和身材的缺陷,私生子,離婚等這些情況容易使人產生挫折感。

意大利暴動,法國家庭暴力上升,疫情下,人們為何“喜歡”暴力?

這次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一些經濟、職業和教育方面的地位低下的人們因對新冠病毒一知半解,產生恐懼心理,進而發展成恐慌,再加上疫情無法工作,沒有收入來源,導致無法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這類人就容易產生挫折感,出現攻擊行為。

那人們該如何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又不會對自己以及別人造成心靈以及肉體上的傷害呢?

意大利暴動,法國家庭暴力上升,疫情下,人們為何“喜歡”暴力?

心理醫生建議:

(1)向自己信任的親朋好友或者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傾吐自己內心的不快。

(2)選擇一樣自己感興趣的運動,並堅持下來。因為運動可以產生多巴胺,讓人心情愉悅起來。

(3)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勞作中,如織毛衣、種花等等;勞作之餘,能給人一種獲得感、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投入勞作的過程中,能讓自己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讓自己跟各種煩惱有效的隔離起來,達到暫時的身心放鬆。

(4)聽一些節奏比較歡快、勵志的音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緩緊張、壓抑的情緒。

(5)適度的遊戲,不僅能讓人能在遊戲中達到“忘我”的境界,而且還可以通過在遊戲中的角色扮演,讓自己暫時變得“強大”、“無敵”,從而起到一定的舒緩情緒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