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人,一碗槐花飯,回憶的是誰的童年…

文字,藏著幾多情懷、幾多秘密……

聲音,演繹著生活的畫面

誦讀的魅力,帶我們尋找萬里河山的廣闊

透過屏幕,讓我們感受文字與聲音的力量

槐花飯


  經歷過饑荒年代的人可能都會對野菜有一種特殊的情愫,他們格外珍惜和感恩大自然的饋贈。母親就是如此,她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在那個物質極其匱乏的時期,野地裡的薺菜、莧菜、馬齒菜、婆婆丁,樹上的楊樹葉子、柳葉、榆錢等各種野菜,人們都會拿來做成各類吃食,槐花算是其中口感最好的一種了吧。


  小時候,母親經常做槐花飯。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我們正長身體的時候,似乎總也填不飽肚子,槐花飯則是一種既能作為主食的補充,又能讓我們吃得香甜的食物。四五月份是槐花盛開的時節,房前屋後的槐樹上掛滿了一串串白色的如鈴蘭花一樣的槐花。正午時分,槐花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誘人的清甜味道,引來成群的蜜蜂飛舞其間。男孩子們早忍不住爬上樹去,擼幾把槐花塞進嘴裡,吃了幾口,才想起來在樹下捧臉仰望的女孩子們,這才忙摘幾把扔下樹去。未完全綻開的槐花生吃香味最濃,有草木的清香味,更多的是槐花特有的香甜味。但生吃只能解饞,想要填飽肚子還是得吃槐花飯。


  槐花飯的基本做法有兩種,一種是甜槐花飯,一種是鹹槐花飯。把摘下來的槐花洗淨晾乾,加入兩大把白糖,攪拌均勻,再加入適量麵粉,晃動盆子讓槐花在麵粉裡“打滾”,確保每朵花苞都沾滿面粉,最後上鍋蒸熟,所謂的甜槐花飯就做好了;另外一種鹹的槐花飯步驟也基本類似,槐花洗淨晾乾後,拌上面粉和鹽,然後上鍋蒸。蒸好後再撒上蔥花、蒜、醬油等調味品,最後滴上幾滴香油,那簡直可以用香味撲鼻來形容。有人問到底哪種好吃,這個真不好評判,甜槐花飯突出的是槐花的清甜,而鹹槐花飯更突出了香味,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但不管是甜的還是鹹的,我們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當然,這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如今每次春暖花開時節,帶著孩子回老家,母親還會如多年前那樣,興致勃勃地張羅著給我們做槐花飯。我知道,母親熱衷於做槐花飯,可能因為那是一種對於往昔歲月的感恩、回憶和銘記。可也許是因為生活條件以及環境的巨大改變,在我眼裡,槐花飯遠不及記憶中那般美味,而在孩子們臉上,我更看到了不屑的表情。我不知道這該慶幸還是難過,所以,對於母親,對於故鄉,我有一種隱隱的愧疚。但只要母親愛吃,我還會陪母親一直吃下去……


作者:喬凱凱,博愛新開源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員工。愛好寫作,文字散見於《演講與口才》《思維與智慧》《新民晚報》《羊城晚報》等各大報刊。


誦讀者:李樂觀,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南作家協會會員,焦作市詩詞學會秘書長,焦作大學客座教授,焦作電視臺“樂讀論語”專欄主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