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發佈:雲南乾熱區葡萄土壤改良化肥減施技術

雲南乾熱河谷區光照充足,非常適合種植葡萄,是全國極早熟葡萄優勢產區。但存在氣候乾燥(10月至次年5月),蒸發量大(以元謀為例蒸發量為降雨量的6倍),雨熱同季(6-9月)的困難;對土壤板結,結構性差,有機質含量低,種植密度大,產量高的葡萄種植模式影響較大,經過試驗研究,提出土壤改良技術措施,達到化肥減施增效效果。

一、設施或避雨稀植措施


權威發佈:雲南乾熱區葡萄土壤改良化肥減施技術

採用設施或避雨栽培,株行距4m×4m或2m×8m,畝種植42株,水平棚架,架高1.8m,“T”或“H”整形;理墒種植,寬1.5m,高50㎝,地下30㎝,地上20㎝。葡萄種植株數從600-800株減少到40多株,減少15-20倍。

二、土壤改良技術措施

權威發佈:雲南乾熱區葡萄土壤改良化肥減施技術

葡萄採用墒面種植,墒面寬1.5 m,墒面高50 cm,其中地上面20 cm。葡萄種植第一年,將腐殖土、有機肥、農家肥按照4:4:2的比例施入墒上,施腐殖土2噸、有機肥2噸、農家肥1噸,先旋耕及疏鬆1.5 m墒面,深度30 cm,再在墒面依次均勻撒上有機肥和農家肥一半與土旋耕混合30 cm;剩下腐殖土、有機肥、農家肥均勻撒在墒面旋耕混均,按照2 m株距種植葡萄後,覆蓋2 cm厚的椰糠保溼,灌溉採用“滴灌+噴灌”,水肥一體自動化系統,墒面中間1根微噴帶,左右各2根滴灌帶,間距25 cm;墒上鋪蓋地佈防草。種植第二年後,每年葡萄採收後施農家肥或有機肥2噸每畝,生長期以腐殖酸類水溶肥為主,每年8-10次,每次3-5公斤。大大減少了肥料的使用,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葡萄品質。

三、葡萄行間生草技術措施


權威發佈:雲南乾熱區葡萄土壤改良化肥減施技術

草種選擇以狗牙根、四季青、地毯草、黑麥草、馬蹄蓮等為主,可以單種草播種或2-3種混播,採用條播或散播兩種。安裝噴灌系統,前期每天噴灌一次,保持溼度利於發芽,從發芽生長到20釐米間,用人工拔出其他雜草,後期生長不高於40釐米,用割草機推平(保留8-10釐米高),割下的草覆蓋到葡萄墒面。可以改善葡萄種植小氣候溼度問題,有利於乾熱區葡萄生長。尤其大大降低白粉病的發生。

作者:郭淑萍、楊順林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