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梁光锐,广东鹤山人,1946年生。1984年任珠海特区发展公司房产部地盘经理,其后历任华发集团总经办主任、保税物资公司经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集团公司董事,2006年退休。2009年返聘主持十字门展示中心、拱北口岸改扩建及地下换乘中心工程至2011年,投身华发基础建设领域27年。

拜访梁老的那一天,恰逢南方大面积降温,从珠海一路瑟缩着赶往鹤山。车子驶到门前的时候,一位身穿灰色布衣外套的老人站在栅栏后,脸带笑容挥手寒暄,就像是位再平凡不过的亲厚长辈。不过,当坐下聊起过往岁月时,不知不觉间他气场乍起,眼底有光溢出来,那是经历了金戈铁马才有的热忱与坚定。

梁光锐为华发集团原副总经理、华发股份原副董事长。从1984到2011二十七载,梁光锐以黄金职业生涯亲历了华发从创业奋斗到繁荣壮大的征途。

在华发的第一个10年,凭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和意志,参与创造了珠海经济特区的诸多“第一”;第二个10年,华发广场、凯旋门广场……每一个项目,都以“品质”诠释着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华发信仰;第三个10年,老将重返战场,十字门、拱北口岸改扩建多个重大项目,以效率与卓越,带领华发年轻血液书写了华发的新征程。

特区最早一批建设者

20世纪80年代,梁光锐响应号召,带着在珠三角房地产建设领域摸爬滚打养成的一身本领,从江门来到珠海,加入华发集团前身——珠海特区发展有限公司房地产部,成了特区最早一批建设者。

那时的珠海虽有“特区”之名,实则百业待兴。华发第一代掌门人关林炳带领的十几人队伍,几乎就是“开荒牛”一样的存在,创造了珠海的诸多“第一”。

而跟梁光锐最有关系的“第一”,是珠海第一次在住宅建筑中使用管桩技术。1991年开始,为迎接澳门回归、改变一河两岸繁荣不对称现状,华发集团承接了湾仔鸿景花园项目建设,总建筑面积25.16万平方米,分三期开发,时任华发集团第二工程管理部主任的梁光锐,全面主持该项目工作。

被命名为“凯旋门广场”的鸿景花园二期规划是当时国内罕见的临海建高层建筑,项目地处滩涂地质,普通的锤击桩和灌注桩在强度上难以达标。梁光锐经过多番研究,决定采用管桩技术,这在珠海是第一次。为了确保质量,他通过中建澳门公司,专门从香港请来一家专业从事软基工程的公司来为凯旋门打桩。“18台桩机同时启动,上百个桩位全部打到岩层,地下基础非常牢固。”回忆起当年开工场景,梁光锐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1993年6月18日凯旋门广场封顶典礼隆重举行

打下好基础,便是如火如荼的建设。1994年,鸿景花园三期工程全部圆满竣工,成功交出了珠海房地产建设的经典作品,高高伫立的凯旋门广场,宛如巨龙腾飞。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鸿景花园“凯旋门广场”

最初,华发就是这样摸着石头过河,特区最早的建设者,“最早”二字背后,是开创历史的热情,也是“从无到有”的漫长征途。包括梁光锐在内的华发人,就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踏实闯出了珠海的新世界。鸿景花园成为“一国两制”交汇点的最佳注脚,华发广场创下中国房地产单日销量之最,华发新城改变了城市格局,绿洋山庄刷新珠海住宅的品味高度……每一份成绩单都堪称卓越。

品质为信仰 敬业作担当

“珠海的房子分两种,华发建的,和不是华发建的。”这是在珠海广为流传的一句美谈。朴实直白的话语背后,道出了华发数十年如一日的好口碑。若问华发成立至今为什么能一直欣欣向荣有口皆碑,梁光锐大概会把“品质”二字脱口而出。

当年凯旋门广场首次使用管桩技术,实际上成本也比过往简易的基础造价成本高出不少。问及这点,梁光锐甚至都没有一丝犹豫,“跟成本相比,质量是首位,首先质量上要有保证。”

梁光锐回忆,华发首任掌门人关林炳本身虽然是建筑外行,但是他会很认真审查每一个方案,每一个工程动工前,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诫管理人员“把好质量关”。华发由此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施工单位必须是国有大型企业。每逢重大工程,关林炳带队拜访施工单位专题讨论,建立双方共同执行的质量操作体系是家常便饭。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1992年全国房地产会议(省长会议)代表团参观鸿景花园

1997年,华发在九洲花园有一个名为“群苑阁”的高层项目,地处边坡,旁边是一条山沟。一天晚上大雨滂沱,梁光锐不放心,冒雨到工地巡查,发现在暴雨冲刷下,风化的岩层纷纷滚落。群苑阁的地基正是打在了岩层上,如果任由情况发展,整个项目可能会被摧毁!

深夜22点,梁光锐发出求援,关林炳马上召集所有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到现场待命。梁光锐提出,在石缝中灌水泥夯实岩层结构。经过连夜抢救,一场危机得以化解。当所有人长舒一口气的时候,天边已经开始泛白。

90年代末一场台风也让梁光锐记忆犹新。当时他刚从国外考察回来,一路舟车劳顿已三天三夜未眠。台风来袭,大雨瓢泼狂风大作,华发集团一个在建高层项目遇到威胁,集团如临大敌,关林炳早已经在现场。身为项目负责人,梁光锐一下飞机也马不停蹄地赶赴现场与他并肩作战,为了抢时间甚至挽起裤脚衣袖亲自搬沙包。等风停雨息离开现场,已是四天以后。算下来,梁光锐足足6天未合眼。而这个项目,就是后来一举刷新珠海品味、格局与高度的绿洋山庄。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这之后,梁光锐失眠、崩溃,调整了好一段时间,却“甘之如饴”。“既然领导都这么负责任,我们更不可能不撑着,自己的责任,一定要到位。”华发人严控品质、敬业奉献的信仰与担当,大抵就是那个时候种下来并传承至今的。

华发速度启幕十字门奇迹

两小时内抵达现场、连夜解决问题、以公司为家……除了对品质的追求外,也饱含着华发人的忠诚奉献。而这,在梁光锐退休后又重返一线主持十字门展示中心任务期间,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十字门展示厅作为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的首个建筑项目,为迎接横琴新区挂牌仪式与澳门回归10周年,意义重大。2009年9月正式启动时,华发集团接到的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包括土建、装修、布展、园林景观等全部工作,都要在12月中旬前结束。梁光锐以63岁之龄“临危受命”,带领精干队伍,一连三个月,在工地上奔忙。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城市概念设计方案

为了抢时间,梁光锐想了不少办法。主体上他采取多头行动,包括土建、间隔墙、地面、硬化等基础,整个主框架与网架结构,总共三支队伍互相配合、齐头并进。主体结构雏形初现,又紧锣密鼓开始室内整修,指挥在中间搭了互动架,“上有上做,下有下做,一起开工。”于是,填土的填土,平整的平整,主体装修同时施工,周边水景、绿化齐齐进行,梁光锐形容当时是“千军万马,到处开花”,时任华发掌门人的袁小波每每到现场,都会感叹这里“一天一个样,每天都有新变化”。

说是“千军万马”,但来来往往多是施工单位成员,梁光锐手下从各个项目抽调来的华发队伍,实际只有几十人。但就是这几十人,凭着干劲和热情,活成了一支能苦能熬、敢拼敢闯的军队。

展示中心沙盘采用当时国内罕见的激光显示,遇到一个技术难题——显示尺寸不准确。为了解难,时任展厅建设总指挥的郭凌勇蹲在沙盘边,日夜研究,累了就睡在地毯上眯一会再起来。最后拿着解决方案时,逗笑了众人——守着沙盘48小时寸步不离,郭凌勇一脸络腮胡就像个小老头。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展示中心打下第一根桩,展示中心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近乎“兵荒马乱”的状况下,能按时完成突击已是不易,而华发的追求永远是“卓越”。展厅门高超过4米,古铜色门把手需专门定制,一家供应商报价高达2万6,另一家成本降了质量却打折扣。效率、质量和成本,三者如何兼得?

在审查第一家供应商样品的两个小时内,梁光锐吩咐负责采购的伍超、吴江带着样品立刻到中山,找到一家更优质的供应商,单价降到了4000,整体预算比原计划足足减少了七八十万。

临时揽下成本造价工作的伍超等人,甚至都不属于采购部。但接到指令时都义不容辞,并出色完成任务。梁光锐回忆起来禁不住感叹,团队让他有了很多力量和依靠。“整个团队都很团结有热情,方向是一致的,熬再多苦没有动摇。”63岁的梁光锐就这么带着手下血气方刚的新军,遇难题就迎难而上,遇关卡就斗智斗勇,乐在其中。

2009年12月,十字门展示中心以超越常态的“华发速度”,按时完成了国际一流的硬件软件建设任务,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此后,梁光锐又担纲主持拱北口岸改扩建及地下换乘中心工程,再次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成功打造新型的城市交通枢纽。直至2011年,这位老将带着满身里程碑项目的履历,功成身退。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1991年优质工程表彰大会,梁光锐(中)给获奖队伍颁奖

在那些闪烁着光芒挥洒了汗水的岁月里,梁光锐见识过关爷的克勤克俭与魄力胆识,惊叹于袁小波的眼界与格局,也亲眼见证着远见卓识的李光宁成长为优秀将领。三代领导人各有千秋,与时俱进,而从草创时期就流淌在华发血液里的精神气质,却是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譬如敬业与担当、品质与效率,譬如创业奋斗的拼劲、追求卓越的决心……一切的一切,都凝聚成了包括梁光锐在内的华发人的信仰。
这信仰,支撑着华发从5人起步到千军万马,也将指引着华发更繁华的未来。

华发故事召集令

2020年,是华发集团成立40周年

《优生活》杂志隆重推出

员工主题征文活动并集结出版
说出你的故事

那些飞扬的青春与梦想

那段与华发走过的光辉岁月

展示人文华发,专业华发,担当华发


参与投稿

还有丰厚奖励

期待你的参与

华发40年故事之八 | 梁光锐:建设者的战场,金戈铁马犹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