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客厅FM | 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客厅FM | 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在喜马拉雅FM上隆重推出对谈节目——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客厅。

每周一期,揭开“高冷”艺术圈的面纱,对谈文化艺术精彩人士。带领大家了解文化艺术人士对当下的感知对外界的反应。从文化艺术的视角刷新对世界的认识。展览“日日是好日”正在展出,本期的《客厅FM》对话嘉宾为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刘广云。版权归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所有,未经授权请勿刊载。

客厅FM | 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刘广云和已逝好友Dieter

刘广云,1962年出生于济南,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德国美茵兹。他的作品包括综合材料、装置、录像、多媒体等,作品曾在 第9届 哈瓦那双年展、波恩第11届录像双年展、香港深圳双城双年展、波兰波斯兰国家美术馆 ,Arte Reina Sofia马德里国家美术馆,上海民生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杜塞尔多夫艺术大展等国内外展览中展出。

本文节选自喜马拉雅FM对谈节目——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客厅

完整内容请收听FM

客厅FM | 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最初你是在北京学习,后来怎么去了德国?

:我是1983年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后来出国和我学习外语有关。1984年有一次国庆大阅兵,政府组织一些北京在校大学生和3000个日本青年在天安门广场做一场国庆的联欢活动。我接待的是两个日本女孩子,我先问人家Can you speak English?然后人家说Yes!我们就开始聊了,接下来人家流利的英语我一句也听不懂,我们只好拿出纸笔用一些缺胳膊少腿的汉语进行交流,这事儿对我的刺激就很大。

后来我们学校也开始有留学生了,与国外的交流也多了,我觉得英语必须得学。毕业回到老家济南,由于在北京经历了八五新潮这样的精神洗礼再回到自己生活的原点有点待不下去了,当时我在美术研究所的宿舍院里面有一个房间,每个星期我那里都有聚会,各个国家的。

客厅FM | 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不安的睡眠很安静》

影像装置,2013年

对比德国人与中国人,您觉得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大家都知道德国人很严谨守时,说实话就是很刻板,缺少随机性。他们都有个记事的小本本,每天的日程排得整整齐齐。你想周末随机跟一个朋友约会很难的,在国内聚会一个电话过来,我在这边吃着饭,那边有局我还可以过去。可对德国人来说,这样约会能把他们吓着。所以你感觉他们很忙,实际并不尽然,他们只是不把时间排得太满,今天就这两件事,多了不办。好像他们约会除了时间上的准备也需要精神上的预热,所以赴约的时候你常常会看到主人已经把餐具很精心地摆在餐桌上了,心平气和地等着你的到来。一点都不草率。

客厅FM | 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肖像》

不锈钢挂钩、石膏 ,2019年

91年刚到德国时,在哪个城市?

:曼海姆。我在欧洲的生活几乎是从零起点开始的,没有朋友,缺少社会关系,我也没经济支持,但比较幸运的是,我出国时带了四件水墨,第一个来看作品的人就买去了三件,这件事很大地激励了我。当时我们租了一套房子,房间里面除了一张床什么都没有。衣服放在纸箱子里,有一个地下室是放杂物的,5、6个平方这样。我就在那个角落里面完成了我第一批水墨作品,然后主动联系画廊,办了第一个展览,卖得真不错,价格比较低。到了第二年、第三年,我已经可以靠这个基本生活了,而且还可以背着帐篷去其它国家做野宿,看美术馆。

作品《弹道》是哪一年创作的?

:应该是13年,这个作品有一定代表性,当时我枪击的这本书是叫新德汉词典,是我自己学德语时用过的,里面很多计划经济时候的词今天都没有了。以前出国审查非常严格,中国人去每一个国家都需要签证的,所以我护照上有很多国家的签证,这些经历不断在提示关于我的身份问题。我把我这些年的签证、护照,还有我在那边生活的一些很重要的各类身份材料全部复印出来,夹在这本词典里,然后我对着它开了三枪,把它射穿了。就是我在现实中夹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很多的困扰,我用一种艺术的方法来通过。

这个作品是在德国完成的,因为我并不不拥有开枪的权利。所以我在德国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也算我的助手Dieter,帮我完成了这个作品,但很不幸,他一年半前去世了。当时是他搞来了枪支并带我去靶场练枪,还在他的车间里搭建了拍摄场地,因为这个声音太大了,旁边就是邻居,怎么解决?我们把子弹头打开把里面的火药拿出一部分减小音量,开枪时再配合一些噪音,经过反复试验,作品总算在未惊动邻居的情况下完成了。我很怀念他,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世俗无政府主义者,他不受任何社会规则的约束但极其重交情。有时我开车路过那片墓地会停下来去他的坟墓边站一会儿,放上两株鲜花。

客厅FM | 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弹道》

影像装置,2013

你感觉自己有真在地融入德国当地生活吗?

:一开始是想过的,因为我和游客不一样,我和留学生也不一样,我生活在那里,我也喜欢德国,一开始想过怎么去融入,这过程像学外语一样,一开始特别顺利,到了一定的坎你就上不去了。因为你已经被一种文化塑造过了,这种塑型很难彻底改变。我并不是否认两种文化某些层面上是可以融合的,可我感受更强烈的是矛盾的那一方面,所以说这个经验在我很多作品里体现出来,现在我反而觉着没必要去融合,德国不需要一个中国人变成德国人,同时我也不想放弃我生存的独特性,我把这种经验看成我的一种资源。

客厅FM | 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填空-50000颗珍珠》

录像,2015

所以现在选择去拥抱这种隔阂?

:我毕竟在德国生活快30年了,我也愿意学习德国人身上一些优秀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很多朋友都会组织起来帮助难民,我朋友就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给难民用,把一个难民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共同生活。实际上在我的作品里隐约表现出的,归根结底是一个身份问题。现在谈身份问题好像不是很流行了,可这对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存在,我在德国的工作室离难民营就500米,有一个非常大的露天游泳池离难民营才不过一公里。那些伊斯兰世界过来的难民可以随便在里面游泳,可是那里的很多女孩在游泳池里都是穿得非常少,其中可能就有我女儿。我怎么来对待这个问题?我的认识的性质是什么?是排斥还是接纳?都没那么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这是一个很综合的问题,我们不能将对难民政策的不满落实到每一个受难者的个体身上,这是两回事。

客厅FM | 刘广云:我觉着没必要去融合,也不想放弃生存的独特性

《丢脸》

影像装置,2005

采访 | 邵沁韵

录音整理 | 邵沁韵、周颖

00:02:40 大学期间天天和老外“厮混”

00:07:28 刘广云眼中的德国人

00:12:50 创作关于混血女儿的作品

00:20:21 “身份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00:25:27 与“介入项目”合作奥运倒计时环境影像

00:28:27 枪击词典——用艺术打通现实

00:32:25 怀念已逝好友Dieter

00:36:58 早年前往非洲冒险

00:39:03 德国人高速公路逆向行驶找刺激

当前展览 what's on

征稿启事call for paper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