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自得,采菊东篱下;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中,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安静自然,陶渊明的世界

远远地望见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面依稀用篆书刻着四个大字“五柳别苑”,对于“五柳先生”向来是仰慕的,今天能在这样一座青山秀林里,与先生的别苑来次近距离的接近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走近别苑一栋富丽堂皇的酒店掩映在绿林深处,高大的墙体依在山又傍着水,环境清幽安静舒适,进入酒店内部更是装修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明亮而又气派,可是,却感受不到一丝一毫陶老先生的气息,我不禁心底一沉,看来这又是一座附庸风雅的俗物了,可是他们为什么要频频地搬用陶渊明的字号呢?我想这可能跟“靖节先生”所代表的安静自然的田园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以陶渊明为代表的这种安静自然的人物性格,与三国的群雄与魏晋的名士们完全不同,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权谋相争,生生死死间透着多少的无果与无聊,而魏晋时期的名士们,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着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淡中过于互相的依赖,也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但是陶渊明则完全不是,在他身上我们只看到他对名利的淡泊,对物质的稀疏和他对田园那种安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他对自己的身前事与身后事都不在意,他在意的是真正彻底地放达,和进一步的回归自然,回归到僻静的田园生活,他不要悲壮、不要奇丽、不要当众、更不要燃烧,只想在都邑视线之外的地方过自己安静的生活。


怡然自得,采菊东篱下;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中,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安静自然其实是一种生活,更多的却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们达不到这种安静的状态,要不凄凄然的当从而死,要么惶惶然的重返仕途,他们都没有为了找回自我而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也走失了,或者就被绑架了,而他知道,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自然。


但是他的这种安静自然,在当时却让民众们感到陌生,他们可能习惯了三国争雄时的尔虞我诈与战乱纷争,也习惯了魏晋时期的放浪形骸,他们对这种安静是不理解和不接受的,因为在他们心底,他们做不到这样彻底的放弃和完全的决绝,他们有可能在一时期内被迫地安静过,但是他们的心却一直在和那些不安静的地方息息相联,甚至在以后的每个日日夜夜,都在渴望着回到那个不安静的地方,再去过那种慷慨激昂激情澎湃的日子,可能有了机会他们还会跃上马背,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拼杀和争夺,但,陶渊明的这种安静是发自内心而又自然而然的,是以自然为魂魄,以自然为天性,以自然为信仰的人生最高峰,所以这种安静自然就显得可贵而不可得了,在那样的乱世,在那样的权欲世界,真正能够彻底的放下的能有几个?

怡然自得,采菊东篱下;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中,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采菊东篱,陶渊明的世界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国,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本是名人之后,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喜爱闲静,为人善而慈,性格耿且清正,爱山爱水、爱花爱草、爱一切的大自然,向往平静安怡的生活,喜好诗书爱道家之自由无为的自然境界,与树木交友与鸟雀为朋,在他的身上同时拥有着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少年时他也有着满腔的抱负与一展学长的志向,曾发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但当时国家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而权贵之间还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明争暗斗,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又清明廉正,他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当时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情感,所以,他辗转动荡于仕与耕之间有十余年,最后,他彻底地厌倦了,也看透了那个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官宦生活,最后他终于回到了田园,以后再也没有涉足于官场。

怡然自得,采菊东篱下;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中,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回归到田园生活的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非常的著名,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陶渊明的诗不必分析,因为它太平易了,谁都能看懂,而这两句更是完美地体现了,他那种自然而然怡然自得的田园意境,试想一下都邑闹市中,钱与权在熙熙攘攘,物与欲在纷纷争争,而这里没有车马的喧哗,没有市侩的蝇营狗苟,只有山与菊,只有水与田,悠闲地做完一天的农活,在篱笆边采下一束㺯丽的菊花,望着眼前那郁郁葱葱的山林,深深地吸上一口清新自然的空气。

如果累了可以坐在大树底下枕着清风听着鸟鸣,看着落日一点一点地滑下,欣赏着夕阳里那最后一抹的艳丽,这时可以闭上眼沉思片刻,也可以睁开眼与落日告别,不用为了权贵而低三下四,也不用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虽然没有了锦衣玉食,也没有了豪庭别苑,但这份舒心与安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种怡然的意境充漾于山水的流淌间,充溢在情感的脉脉一笑中,所以,最后他说出了“此中无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名言,是的,没有任何的言语能够形容这种意境,这种自然而然的情感。

一切依顺于自然,所有的喜悦、恐惧、顾虑都被洗涤的干干净净,顺便也把文字洗刷的干干净净,他那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像须尽,无复独多虑”,更是干净的没有一丝外在的香气,真正的水至清而无色,它代表着彻底的放下与确定,它表明了再不需要的留意,再不需要的哀叹,再不需要的冷漠,再不需要的热烈和再不需要的心态,那就是田园,一个心灵最后的、唯一的家园。

怡然自得,采菊东篱下;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中,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世外桃源,陶渊明的世界

陶渊明从此过着这种农耕自已自足的生活,可是这种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那些肮脏的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上的病衰和生活上的艰辛,后期,他的田园败破了,他的生活也渐渐陷入了穷困的境地,可是他没有被生活的重担所压垮,他还有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他的精神生活,他还有最好的理想需要释放和表达,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于是又一个令人终身向往的生活,出现在了他的笔下,他用平实朴素的语句,娓娓动听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从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理想蓝图与理想梦境。

那里是一个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即使是门口,已经美的不可方物了,进入里面更是一个祥和而安适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之中,和平而祥和i,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里正是历尽了离乱之争后,人们心中的天堂,也是当时人们最奢侈的愿望,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与远离红尘的精神独立,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怡然自得,采菊东篱下;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中,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无人可至,陶渊明的世界

陶渊明与他的桃花源就这样永远地去了,他们的背影在落日的霞光里露出耀眼的锋芒,那么明亮却又那么的遥远,最后他们走进天地的一片虚无里,再也不见了。

现在有很多的地方和一些旅游景点,都在声称自己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我想,他们可能就没有认真地读过《桃花源记》,陶渊明早就说了,桃花源拒绝外人寻找,找到的一定不会是桃花源,落日最终也消失不见了,但在我那黑色的眼睛里,陶渊明的形象却越来越清晰可见了,我知道,他不会在意,他也不会难过,他早就不把自己身后的名声与功用放在身上,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也是独有的,精神上的富足者,可我知道,他所抵达的那个彼岸,至今还无人能够到达。


怡然自得,采菊东篱下;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中,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